主办单位
西泠印社
吉林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
吉林市美术馆
吉林市画院
吉林市雾凇印社
策展人
谢吉昌
展览时间
12月1日——12月25日
展览地点
吉林市美术馆
(北极街66号玄天岭旁)
社员作品
(以出生年月为序)
陈华
别署老井。年出生于湖南省安乡县,现居澧县。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持持青年艺术家,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家,湖南省首批新文艺群体领军人才,湖南省篆刻委员会委员。曾获第五届兰亭奖二等奖、入选第七届兰亭奖。第七届全国篆刻艺术展优秀奖,入选第十一届全国展、第五届青年展、第八届篆刻艺术展等全国展近二十次。入展西泠印社第七、八、九届篆刻展。闲语
世间许多事物,皆有内因相连。或相互依存,或互为延展。书法与篆刻,既义理相近,更性情相通。此二者,审美理念趋同,技法亦多相近处。篆刻须有笔法,篆书须有刀意,此性情相融处。或古穆雄强,或清健婉转,皆为性情。书与刻,笔与刀,互相渗透影响,其味长焉。作篆刻须善篆书,方知文字本源,造型生动而质朴之美,不致因章法布置而强以挪让分配,气格下行。作篆书如能参篆刻刀意,使转之间,因势造型,可除怯弱,自有金石之气也。故余尝以书法丰富篆刻,又以篆刻之气象养书法。得耶失耶,以倚来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说不尽无穷好
越不聪明越快活
长富贵乐毋事(款)
八千里路云和月(款)
杨华
字涵之。宁夏书画院创作研究室主任、宁夏大学客座教授、国家艺术基金评委专家库成员、央视书画频道“一日一印”栏目主讲,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宁夏中山书画院副院长。参加各类全国主流书法大展数十次,出版专著和作品集三十余种。创作手记
篆刻艺术以线条为生命,文字的线条与文字的造型相合,线条的行迹与作品的风格相关。精美的线条可使观者有入木三分之感,此绝非三五载所能修成之事也。在篆刻创作上我一直主张“深入传统,汲取营养,用心刀笔,正道直行”。对于一个传统艺术的守候者需要深厚的审美智慧,敏捷的艺术悟性。篆刻与篆书就像是一列满载的火车,它能否正常运转,完全依靠两条平行的铁轨,这两条平行的铁轨就相当于印学中的“篆”与“印”。“篆从印入,印从篆出”,说明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篆”与“学印”犹如人之双手,缺一不可。只有在书法和文化背景下的“高”,才真正决定了篆刻作品最后的“成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学艺术修养都直接反应在篆刻的格调上,印人当为文人,最终的突破不在技法,其实在书法、在心法、在养气。印之大家必印外求印,书印相补,然后才能放胆,识宏量宏,而后品三昧之境界也!大味必淡
亢龙有悔(款)
香在骨
杨氏无闲草堂所得古笈书画印(款)魏晓伟
字知非,别署秦斋、步涧楼、梧庐、晓梦文房、翠柳精舍。一九七八年三月生,湖北武汉人,供职于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任湖北省书法院秘书长,国家二级美术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武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流印社副社长,湖北篆刻研究院副院长、湖北省书法院研究员、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师、中国书协第五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学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首期文化素养研修班学员。出版作品集《印坛点将·魏晓伟》《观自在·魏晓伟篆刻心经》《娱亲印存》《中流篆刻十家·魏晓伟》《当代印风·魏晓伟》。书与刻
明清以来,先贤们总结了许多有创见性的篆刻创作理论,如“印外求印”“印从书出”直到今天仍然是指导篆刻创作的重要理念。篆刻这门传统艺术,其创作的文字基础是篆书(包括甲骨、大篆、小篆),所以历代篆刻家多重视对篆书的研究、书写。甚至有人提出“书印参同”,认为构建具有独特审美个性的篆书体系是篆刻家的重要命题,一个篆刻家刻印的艺术高度取决于其篆书的创作水平。首先,篆书与篆刻关系密切。写篆能帮助掌握古文字的结构特点,能获得古文字的常识,能体悟古文字独特的美感,能熟悉古文字的形变规则等等。对古文字越熟悉,运用古文字进行篆刻创作就越熟练,越能生发具有美感的空间形式,美的创造力就越强。其二,篆书与篆刻有别。善写不等于善刻,而要成为篆刻家则必须善于写篆、识篆、用篆。书写性的篆书进入到方形为主的印面时,往往受到方寸空间的制约,必须对篆书文字“印化”。篆字为适应方寸空间进行的改造会以牺牲篆字的书写性、形体等为代价,但会在方寸之间的重构中获得新的、整体的、和谐的,具有“金石气”的意味和美感。加上篆刻使用的工具、材料、方法与写篆相异,其表现出的气息、气味、气象也就有别。我们常言的“书印参同”,又因艺术创作个体对“书与印”两者相参的理解不同,方法不同,故也呈现出纷繁的风貌。基于此,书印相参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永恒的课题。家在东湖滨
如写阳春(款)
四季惠和明花对月
逸在黑白之间(款)
逯国平
年出生于河南省焦作市;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成员;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课题班画家;华夏文化促进会书画院副院长;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书法和篆刻绘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展并获奖。惟“书”可“俗”
傅抱石先生在《白石老人的篆刻艺术》一文中写道:“篆刻是以书法为基础集合雕刻加工的艺术,主要在于作者对于书法的研究和造诣如何。不懂得书法的篆刻家是很难想象的。但是,书法绝不等于篆刻,书家也不等于篆刻家。一方精彩动人的印章,应该是既具有高度书艺而又具有出色的章法、刀法,同时又有骨有肉、有笔有墨地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对于“书法”和“篆刻”的关系,以及“篆刻”的核心“价值观”,傅先生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清楚了!书法是篆刻的基础,要想刻好印章,必须首先学好书法。时下的篆刻界也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很多年轻的篆刻家,无论是刻“写意”还是“工稳”印风的,都越来越忽视书法的意义。“写意”的越来越粗野,“工稳”的越来越匠气。我的篆刻观是:惟“书”可以医治这个“粗野”、“匠气”的“俗”病。但是,书法写的再好也不能等同于篆刻。因为篆刻有他独特的审美规律和特有的制作工艺。通过篆刻家的分朱布白,将写画在印石上的墨线,施以冲切、残破、钤印,最后书法的墨线转换成钤压的朱白线。线质的转换过程中,无论是书写还是镌刻,都更能体味到线条力度的表达和锤炼。也因为常有这种转换体验,所以我时常建议身边习字的朋友刻一刻印章。在或冲或切的驰涩运刀中,在或轻或重的钤压中,线质的转换对于书论中枯燥、晦涩的“屋漏痕”、“折钗股”、“印印泥”的理论,或许能有更加直观、深刻的体验。草草片言只语,纯属个人感官的经验之谈,多有纰漏,愿师友多多不吝赐教。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湖上春来似画图(款)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襟幽事砌蛩能说
致虚极守静笃
李莹波
字玉湖,号崑堂。别署大瓠园丁等。年出生,湖南益阳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及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岳麓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益阳印社副社长、湖南省文艺扶持“三百工程”人才库成员、长沙师范学院书法专职教师。艺术上主张兼容并蓄、全面发展。追求典雅平和,气韵自然的艺术风格。诗书画印兼擅。著有《篆势诀》《中国篆刻百家·李莹波卷》《醉墨淋漓·李莹波书画》。篆刻偶记
莹波少时,颇爱刀石之趣,了无师法,得石便刻。又颇好奇文古字,每见篆隶字便手录之。向时世间尚无互联网络,惟遍寻书馆,乃能得资料少许耳。余亦笃厌外语及数学,此二课中,往往私抄阴诵《说文》部首及《峄山》、《琅琊》诸篇,外、数二业遂弃如敝履矣。此癖固使余每每受辱于严慈及诸师也,亦常自以为恨,曰玩物而丧吾志也。二业既荒,高考渺茫。幸幼弄丹青,尚赖以艺事而得晋大学之门也。后遇名师,求学篆刻。刀法虽多拙劣,字法却甚娴熟。师每出数语命为创作,同学埋首检索之时,余已得易数稿。同学往往诧异,乃告往事如前也。师曰:以一癖而误主业者,斯祸也;今时又因癖而益于所学者,斯不为大福也哉?然昔时自学,多有野狐外道之嫌也。师遂正我以笔法,扶我以字势,导我以源头,疏我以流脉。余性既憨愚,师遂授我以清人小篆也。习篆经年,刻乃稍进。清人最尚“印从书出”之说,余印遂入清流,自然之理也。完白以降,盛于让翁,此为余所倾心也;后涉撝叔及吴、黄诸脉,亦为补益。让翁挥刀如笔之理,余往往揣摩不息,故余作印,于让翁乃亦步亦趋也。让翁用刀老辣,线沉势峻,笔力雄健却佐以轻浅取势,故其拟汉之作,往往愈老而愈能得其神气也。余学其朱文,尚能得一二分婉约;然拟其白文之作,余则往往笨拙,盖刀笔之外,尚有余而余不能察也。何哉?汉印之雄浑,盖在缪篆之外,融以隶意;规矩之间,佐以奇巧;婉转之余,省以阔约。非胸中有汉,不能得汉印神髓也。故学书囿于一途,于篆刻则未行而先死矣。完白一脉,本当兼善篆隶,气象遂能与前人抗行。余近来学书则远溯源流于秦汉,用之则意稍古拙耳。篆刻之源,本在秦汉。清人囿于所识,往往于汉人处大振其风,数百年来势如破竹也。而嬴秦以前之物则最是篆刻本源也。清人直至晚近,愙斋、濠叟、静安、彦堂以降,脱乎说文之陈说,甲金古籀乃渐重于学界。周末古玺模拟之风遂始大行于世,近来印坛古风盛行,虽文多谬舛,刀多狂戾,而燎原之势已生,时代之风已显矣。而斯途也,则漫漫而修远哉!有志者当尽考商周文字,树之六国古玺威权,立三百年不倒,斯可矣。余则恨不能浸淫上古之学,徒望岳而兴叹矣。再叹之,以自勉!朝来原上白云生
高歌动楚风(款)
鲈脍香思季鹰帖
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款)
鱼乐岂留罗网中(款)
开馆时间:9:00——16:00(周一闭馆)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