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考古
中国饮食文化活化石“炒米糖开水”
——“炒米糖开水”考(2)
辜世伟
中国自古传承着糯米饮食文化
粽、糕、糰、糍、粥······
糯米食品与文化,源远流长
“炒米糖开水”,按照汉语言的造词法,顾名思义,等于“炒米糖”+“开水”。“开水”好懂,沸水也。加开水,自然是用沸水冲泡而食的吃法。所谓“炒米糖开水”,其实就是炒米糖泡开水。小贩吆喝叫卖“炒米糖开水”,其实卖的不是开水,而是炒米糖。
“炒米糖开水”的关键在于“炒米糖”这个词;而“炒米糖”这个词,乃“炒米”加“糖”,关键在于“炒米”这个词。弄明白了“炒米”的前世今生,也就弄明白了“炒米糖”;弄明白了“炒米糖”的来龙去脉,也就弄懂了“炒米糖”的实物内涵,也就弄明白了“炒米糖开水”、“米花糖”等一系列的文化外延。
所以,追溯“炒米”的历史,剥开封存在“炒米”这一词语中的历史渊源和记忆,研究“炒米”的基因传承,追索“炒米”和“炒米糖”的演化历史,就是解开“炒米糖开水”及“米花糖”等文化现象最有意义的事情。
看似平常无奇的炒米糖,细细考证,就如活化石一样,可以直追到华夏文明早期饮食文化。往上,它可以溯源到远古的糯米饮食文化;往下,它衍生出江津米花糖这样的糖糕之王。
炒米糖是以糯米为原料制作的食品,属于糯米类食品。它和糯米酿造的甜酒、黄酒、醪糟,以及用糯米做的粽子、糕、糰、糍、饼、粥等一起,属于糯米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为什么说它一开始就是糯米食品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糯米类食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代。糯米是水稻的一种。在远古,分别有三个地区的人们发现了野水稻的粮食属性,将其驯化为水稻,作为农作物进行种植,形成全世界三个水稻系统。
全世界的水稻传播,可以分成三个系统。
一个产地在印度,它的稻种由西传到伊朗,巴比伦,进入欧洲。
一个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三千多年前开始种稻,形成南洋系统的稻谷。
最古老的一个产地是中国。考古发现,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原始稻谷(米)的遗存,其年代经测定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有十余个之多,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等,个别的是近万年以前,如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在黄河流域考古遗址中发现有稻谷壳和炭化了的稻谷凝块。研究表明我国水稻栽培起源于距今约万年前的长江流域,约四千七百多年前左右进入黄河流域。中国文字的发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有关水稻的文字记载也首先见诸商周时期。《山海经·南山经》说:“其祠之礼…糈用稌米。”糈是祭神专用的精米,指定要用精选的糯米。远古祭祀和祭酒都必须用糯米。殷商时代,水稻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南安阳出土“殷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稻”字,并且还有占卜稻谷生产丰歉的记录。当时人们还知道为稻田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国家推行“井田制”。可见当时水稻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诗经》中《周颂·丰年》曰:“丰年多黍多稌,…为酒为醴,烝畀祖妣”。《小雅·甫田》《唐风·鸨羽》《豳风·七月》《小雅·白华》《鲁颂·闷宫》等章,都有咏稻稌的诗句。
秦灭楚越后,一些越人外逃,长江流域的水稻传到朝鲜,再传到日本。日本水稻,向西传到西伯利亚,传到俄国;向东则传到美洲。
那么,古代的稻米品种又主要是哪些呢?
人们可能以为,现在糯米那么珍贵,怎么会成为古代人们用来制作那么多美食的材料。那是因为你不知道稻米的历史。
稻米分为籼米、粳米;籼米、粳米中分别有籼糯、粳糯;人们把籼糯、粳糯合称为糯米。现代市场上,因为糯米少,所以人们觉得很尊贵。但在古代却不是这样。古代的稻米,糯米是主要品种,约占水稻产量的70%左右,非糯的籼稻或粳稻只占30%。《诗经》及其他古籍所记的“稻”,主要是指糯米,不是现在我们日常吃的非糯的籼米或粳米。古时糯米不仅种植面积大,产量多,糯米品种也多样化。嘉泰《会稽志》记载的南宋时种植的糯稻品种达12个、宝庆《四明志》记载达10个。《齐民要术》收录北魏糯稻品种11个。宋理宗宝庆《会稽续志》引孙因《越问》记载,宋朝时绍兴的糯稻仍占农田的五分之三。明朝《稻品》共记录水稻品种32个,糯稻占了12个,占44%。可见糯米在古代农作物中的重要地位。
糯米的蛋白质达到7%—9%,是食用和酿酒的最好材料;糯米支链淀粉含量极高,因此耐饥程度好,是极好的军糖。在物理性能上,糯米极富粘性,凝固干结后耐磨、不变形、硬度等性能均为上乘。
由于糯米诸多优良特性,所以在古时候它用途广泛。我们来看看糯米的用途:
首先不用说了,它是粮食,可食用。
糯米,北方称“江米”。糯米伴随着中国人走过几千年漫长光辉的道路,在中华饮食文化历史中做出的丰富多彩的贡献,占有独特的地位。
南方许多美食,如油糯饭、芝麻糯饭、芝麻丸子、糯米糕、糯米蒸肉等,都用糯米。由于烘焙后具有鲜脆多孔、入口即化的特点,糯米成为我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传统糕点和糯米脆饼的主要原料。
第二,它可酿酒,是用于祭祀的上品。
大概是因它是酿制黄酒的好材料,南方多用它来酿制黄酒,因此又称它为“酒米”。重庆民间叫糯米为“酒米”,就是这样来的。
第三,它可作为建筑材料,制成糯米砖,作为房屋建材;
它是古时候的水泥,碾压胶合地面,不裂不破,耐压耐磨,可用几百年;
它用于修筑城墙,固若金汤,缺粮时可拆墙煮食充饥。传说南京城城墙就是朱元璋用糯米砖做的。
它可做成糯米泥,用于坟墓封土,硬度不亚于水泥,密封度胜过电焊,防水防潮防盗性能绝佳;
它可做成糯米浆糊,裱糊字画,粘门窗纸,粘接鞋面和鞋底;
它可做成稀浆,用来浆衣,使衣服不起皱;
正是由于用途广泛,所以古人大量种植糯米。因此,中国自古就有制作糯米食品的传统,古代作为军粮的炒米就是用糯米做的。
古人制作炒米,必定会选用优质糯米为原料。至于现代乡间一些民间手工用普通饭米做炒米糖,那是在现代糯米减产,价格太高,为了降低成本而不得已为之。
春秋时,吴越等许多南方人,都以糯米为主食。百越族自秦汉后陆续向西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及泰、缅、老挝等地迁徙,日、韩等东亚大部分区域,均保留以糯稻为主食的习惯。
日本学者曾做过一个有趣的风俗民情调查,发现现今东亚许多地域,都有非常相似的民俗,包括云贵川两湖两广,包括众多少数民族,如彝族、侗族等,它们与日本民间的风俗民情,都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如过年时,家家都要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石臼里,用木杵反复舂软,做年糕。又如侗族一种特殊的糯米加工方式,称“糄”(bian)米的,在日本也同样有,日文也作“糄”。傣族、海南黎族、台湾高山族等,都有用糯米泡装香竹筒做竹筒饭的习俗。火灰中焐熟,劈开后食用,柔软香甜。湖广粽子与日本寿司,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可见东亚地区的糯米主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一范围是东亚从中国西南往东北横跨长江、黄河两河流域,直到日本九州。从饮食文化的角度看,这称之为“糯米饮食文化圏”。
黄河流域近几千年来,气候变化一直向着干旱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气候转旱,雨水减少,河流湖泊逐渐干涸,水稻种植面积不断缩小,被旱地小麦取而代之。到唐朝时,终于到达转折点,北方人逐渐形成以面食文化为主的饮食习惯,包饺子成为主流饮食文化。但是,仍然还保留元宵节吃汤圆的传统。但就糯米食品而言,已经远不及南方繁多了。糯米饮食文化圈形成南方为主、北方为辅的格局。
如上所述,糯米文化以糯米为材料,生产出了许多糯米食品。糯米酒,糯米饭、醪糟、糯米糕、糯米甜点、糯米纸等。人们使用所有能想到的烹饪手法,来将糯米做成各具想象的美食。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记录了北宋首都开封城里的各式各样的点心,品种丰富,种类繁多。其中提到的糯米食品有端午的粽子、春社、秋社及重午、重九的社糕,还有最热闹的马行街铺席供应的糍团、团子等。南宋首都临安(杭州)的糯米点心,则更是琳琅滿目,有丰糖糕、乳糕、镜面糕、重阳糕、枣糕、拍花糕、糖蜜糕、裹蒸粽子、栗粽、巧粽、金铤裹蒸茭粽、蒸糍、元子、汤团······等数十种之多。现在苏州的糕点老工人知道的糯米点心品种,有近千来种之多。
现代常见的粽子、汤圆、糍粑、泡粑、糍糢等,都属糯米饮食文化之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