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澧县修梅镇可谓处处皆美景。

红网时刻6月24日讯(通讯员龚文君谭雯)林老故乡,红韵田园。当下正是荷花盛开、茶树叠翠时节,山更青,水更绿。宽阔平坦的沥青公路、满目翠绿的庄稼、争奇斗艳的荷花、修葺一新的村舍,将村落绘就成五彩斑斓的田园风光画卷。劳作其间的村民、慕名而来的游客,无不感叹这里的小康生活、如画美景。

近年来,临澧县在修梅镇大力探索“红色旅游+”模式,深度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构建起了红韵田园生态旅游特色小镇。年全镇实现文化旅游总收入1.02亿元,并带动农产品销售达1.8亿元。“红韵田园”正带领全镇人民在小康路上稳步前进。

红韵田园展新颜

走进临澧县修梅镇高桥村,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道红色美景。鲜艳的红旗在道路两旁飘扬,红叶石楠绿化树红装素裹,一望无际的荷花盛开正艳,村舍屋前屋后都种满了花花草草。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临澧县修梅镇高桥村林伯渠故居纪念馆及党建研学实践营地,来开展活动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有的兴致盎然地身穿红军服、赶牛耕田等。就餐时间到了,纷纷挤进农舍,品尝当地农家小菜。

修梅镇是民主革命先驱林修梅、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文学巨匠丁玲的故乡。近年来,临澧县全力支持修梅镇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积极探索“红色旅游+”模式,实践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品牌推介等举措,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精彩互动,实现了文旅产业跨越式发展,先后荣获“湖南省文明村镇”“常德市平安乡镇”等荣誉。

围绕“林伯渠故居”这一红色名片,不断加大规划、建设与推广力度,将林老故居打造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品牌。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修建、完善景点和功能设施。同时投入多万元对故居周边乡村的环线公路改造,沟渠清理净化,绿化亮化提质,使林伯渠故居纪念馆所在地山美、水美、人更美。

同时,聘请党史国史专家、学者及老同志,潜心发掘林老革命一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做好转化文章,开设多种体验教学精品特色课程。成立红色教育培训公司,采取专业化运营模式,着力打造红色教育精品体验课程,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创新课程设计。

现已建成党员教育、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可供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进行红色研学、多种体验式教研学活动、团建亲子休闲活动为一体的产业模块,形成了“七个一”精品线路,即观看一场开国大典,聆听一堂精品党课,重温一回入党誓词,体验一节田间课堂,重走一段长征路,传唱一首马灯赞,品尝一顿红军餐。“党性教育、红色研学与生态休闲”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已经形成。

目前,林伯渠故居打造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省党性教育基地、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省红色旅游景区,成为湖南省“潇湘红八景”之一。

与此同时,以核心景区带动镇村全面提质、全面发展。全面铺开各村居的示范走廊建设,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到户、自来水连接到户、旅游配套服务到户,充分夯实乡村旅游基础,实现“农村公路+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去年,前来观光旅游人数突破了万人次。

小康路上闻笑声

6月23日大清早,贫困户余银珍便去集镇上购买食材。当天,一个20人的党性教育学习团要在他们家就餐。回来路上,余银珍在村部领了一包花籽,将屋前屋后及道路周围撒了个遍。

几年前,余银珍可是完全没心思搭理这些花草。余银珍身患癌症,一家人挤在3间危房中,守着3亩地连温饱都成问题,全家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去年开始,余银珍一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办起民宿,将地里种植的果蔬,全部用来招待游客。仅3个月时间,就赚了3万多元收入。余银珍一家尝到了甜头,也找到了奋斗的方向,笑容多了起来。

不远处的村民吴润武也忙得不可开交,大清早为游客做早餐。吴润武是全镇远近闻名的厨师,擅长家常菜和火锅。为了谋求生计,10多年前,他便远赴广东等地在饭馆当厨师,但一直漂泊无着落。近年来,他每次回乡探亲,看到村里一年一个样,来村里游客成群结队,便于去年回乡创业搞民宿。出乎意料的是,生意红火,最多的一天接待上百号人用餐,一天就创收七八千元。

“以前连自行车都过不了,轮胎深陷泥坑之中。你看现在这道路,尽是沥青路,车轮滚滚都没一点噪音,比大城市的道路还要好。”吴润武每次和游客谈起家乡的变化,都要提到儿时离家前村里的落后情形。去年,他购买了小车,并将屋前的池塘种上了荷花,屋后山坡上种满了桃树李树和葡萄,过上幸福的田园生活。

同村的贫困户李宗灯,此刻正在荷塘边上忙于管护。“他家的荷花‘别样红’。”高桥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李思佚开玩笑说,李宗灯自从搞起了民宿,仅清炒莲子这道菜,就赚了1万多元。进村游客多,地里生长的作物,都可以变成钱,装进百姓的腰包里。

据介绍,为了实现旅游振兴乡村,修梅镇引进成立了红色教育培训有限公司,通过整合农村闲置房屋资源、村民共同参与、村集体经济入股“景区+镇村+公司+农户”的模式,创新探索“课堂在田野,吃住在农家”的特色体验教学模式,实现富民增收。现在已发展了37户民宿,去年9月份开业,3个月时间,旅游带来了40多万元的消费。

现今,高桥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还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全村人均收入已突破元。村民富足了,文娱生活丰富起来。每天傍晚,只要不下雨,近百号村民来到村部,跳起欢快的广场舞。

修梅镇党委书记黄宜平介绍说,文化旅游帮助全镇户人稳定脱贫。一大批农民跳农门,出家门,进商门,围绕旅游服务,搞起了餐饮、住宿、运输、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旅游纪念品销售等,走上了致富之路。

产业之花朵朵开

旅游带来了人气,也带旺了产业。5年前的茶油,25元一斤,现今70多元一斤,增长了2倍。

今年56岁的修梅镇水阁村村民肖学林,以前家里种植了10多亩油茶,因卖不出去,一直“望天收”,能产多少油茶籽就收多少油茶籽,而今,大量的游客,地里生长的作物都不愁销路,收入大增。这几年,他又重新开荒,新栽种30多亩油茶。夫妻俩整天在茶林忙活,逢人就说现在遇上了好时代。

据介绍,修梅镇全镇7万亩山地,其中油茶种植面积占到了6万多亩,仅油茶一项,产值就突破了1个亿。同时,修梅镇在高桥、赵家巷等村还发展起亩瓜果采摘园、0亩太空莲花园、亩葡萄园,村村兴起了产业。

黄宜平说,全镇通过集中连片流转土地、深度低改、引进大户,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思路,强化科技带动,推广优质作物,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了“一带三园五区”:“一带”即卧龙溪滨水风光带,“三园”指百亩瓜果采摘园、千亩太空莲花园、万亩生态油茶园,“五区”包括五色彩稻和高产油菜轮作区、莲花观赏区、田间游乐区、农事体验区和民宿服务区,真正实现了满眼皆是景、处处能留客、户户都受益的良好格局。这些特色产业兴起,既为旅游宣传造势,又提升产品附加值,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体验田园生活,带动民宿、餐饮、采摘等多种经营。

目前,修梅镇形成了以“红色旅游”为主导的旅游圈,旅游、餐饮、流通、商贸更趋繁荣。下一步,将以争创全省特色文旅小镇为契机,依托林伯渠故居、丁玲故居两馆一体的红色旅游品牌,抓住林老故居已纳入长征文化主题公园拓展区的重要机遇,努力践行“红色旅游+”的改革创新之路,大力开展党性教育和红色研学,带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红为魂,红绿互动,镇景一体,重点打造“三基地一中心”,即党性教育基地、红色研学基地、乡村旅游体验基地、林伯渠干部培训中心;“两街一馆”,即卧龙溪商业美食街、聚宝渠风情旅游街、农耕文化展示馆;“三园一群”,即生态农业园、水上游乐园、现代物流园、民宿客栈群,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湘鄂边红韵田园生态文旅小镇,确保实现到年旅游人次翻番、旅游消费翻番的目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8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