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李烨高玲曾楚乔文/图

“四贤叠翠云霞绕,踏水欢歌日月长。镇德桥人凝睿智,先驱伟绩永流芳。”现在的鼎城区镇德桥,还流传着革命的歌谣。

年的秋天,农民运动斗争的热潮席卷了镇德桥,革命旗帜插遍了整个四贤区。

百年后的今天,记者踏上这片土地,追寻当年革命先烈留下的遗迹,镇德桥党史陈列馆斑驳的墙面上,仿佛还汹涌着当年的热浪。

镇德桥,曾演绎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在农村和基层的生动实践。

镇德桥镇党校。通讯员江涛/摄

挖掘深埋血脉里的红色基因

8月,一场爽朗的雨带走了半城暑热,记者来到了位于常德市城区西北20公里处的镇德桥镇。镇德桥镇碧水与稻田和谐相融,焕发出勃勃生机。车辆行驶在明亮整洁的村道上,两旁的路灯杆上挂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展牌,村民自建的农家书屋里是孩童们的暑期“天堂”,秀美和谐的乡村人居环境犹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镇德桥始称“踏水桥、锥子桥”,年重建后命名为“镇德桥”。老人们认为两种说法可以作为“镇德桥”命名的由来:一是年石镇记匹头铺与熊德昌茶盐铺出资再建踏水桥,人们遂取两店铺中的“镇”“德”二字命名该地;二是踏水桥系新德、广德、同德三乡的要道,镇守着常德后河一方,故名“镇德”。而镇德桥境内又有“三港子”,系常德后河、沅水流域与洞庭湖滨的重要渡口、码头、要道。

提起红色打卡地,镇德桥人必定提起镇德桥镇人民政府,那里有常德市乃至湖南省第一座乡镇党史陈列馆——镇德桥镇党史陈列馆。

镇德桥镇人民政府院内有三幢颇有年代感的苏式建筑,院内绿植郁郁葱葱,建筑旁一块石碑注明了它的历史身份:中共踏水桥支部遗址。

“我们有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镇政府院内有三幢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式建筑;二是在大革命及抗日战争时期,镇德桥是一片革命热土,常德县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中共踏水桥支部就在这里,许多人前仆后继,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鼎城区镇德桥镇原党委副书记陈志刚介绍。

年,镇德桥镇党委在抓党建工作时感觉到,镇里缺一个党建活动阵地,开个全镇党员干部大会都没场所。于是,镇党委想到了镇机关院内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三幢闲置多年的“苏式建筑”。保持建筑青砖黛瓦风格不变,年10月,镇德桥将“苏式建筑”吊顶换瓦,改造成了一所与团校、妇女学校、新型农民学校四校合一的镇党校,镇机关院落也因此面貌一新。硬件有了,软件还不够,就进一步挖掘镇里的红色资源,一挖就挖出了镇德桥的红色基因。

年4月17日,镇德桥镇党史陈列馆开始筹建。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乡镇干部自驾车走村串户,收集老照片、记录老故事。时间久远,干部们通过镇德桥人的口口相传,努力还原了那段峥嵘岁月。经过40多天的寻访、记录和整理,5月30日,镇德桥镇党史陈列馆“新鲜出炉”。

郑珲烈士在羁押所写给妻子的家书。

激活红色丹心迸发燎原之势

在镇德桥镇党史陈列馆展室,有一份泛黄的书信静静地陈列其间。这是镇德桥烈士郑珲英勇就义前写下的遗书。字迹苍劲有力,饱含着革命的决心,让读者感叹先驱对理想的追求和共产党人纯粹的价值观。

郑珲的女儿捐赠遗书时说:“我父亲的亲笔遗书伴随我生活了半辈子,是鼓励我跟党走、努力工作、建设中华的精神支柱。”

陈列馆的解说员彭璐是一名“90后”。彭璐介绍,镇德桥镇党史陈列馆展室占地面积60余平方米,展板面积平方米,有图片61幅,展示柜3个,陈列实物23件。该馆以抗日战争时期常德县建立的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中共踏水桥支部为陈展重点,展出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大革命洪流中的镇德桥农民运动;民族危难关头的镇德桥抗日救亡;艰苦奋斗,创辉煌业绩。“如今这里全天候免费开放,成了党员和群众重温历史的地方。

”在近百年前的革命活动中,一位名叫郑珲的年轻人从北京大学政治系毕业回乡到家乡镇德桥镇,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革命斗争,领导了镇德桥、大龙站两地的统一战线工作。年,在帅孟奇的支持下,郑珲广泛发展积极分子入党,建立了以他为书记的“踏水桥党支部”,并在随后迁入的常德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带领着镇德桥人民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转折在年9月,常德县委被国民党破坏,郑珲随即被捕。狱中,敌人要郑珲交出地下党名单,郑珲轻蔑地说:“我不知道什么地下党,天上党,热心抗日救亡就是一党。”第二年3月19日,郑珲被敌人杀害,沉入常德大西门外的乌龙港。

卢文秀,镇德桥镇文化村人。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镇德桥,主攻医学,以行医谋生。年,卢文秀有幸结识了郑珲,在郑珲的影响下,决定去教书,教更多的人学习文化,用革命的理论武装头脑,唤醒广大人民的斗志。年卢文秀加入踏水桥党支部并任宣传委员,白天教书育人,晚上则宣传共产党纲领和马克思主义。

年,郑珲被捕后,托妻子雷璞珍转告卢文秀,要他赶快逃离常德投奔延安。就在此时,卢文秀看到了一份报纸,上面登载着“国共紧密合作”的消息,卢文秀心想:既然要紧密合作,就一定要救出狱中战友,进一步掀起抗日救亡热潮,不能为了保全自己而远离危险。但这份报纸却是为了诱骗地下共产党员而故意登载的。由于耽误了脱身的最佳时机,年正月初六,卢文秀被捕,不久后与郑珲等人一同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正是因为有了郑珲、卢文秀等革命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昌盛,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镇德桥人砥砺前行。”彭璐深情地说。

镇德桥镇党史陈列馆里存放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入党誓词。

传承镇德魂中汲取奋进力量

年6月1日,镇德桥镇党史陈列馆被确定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6月30日,中共常德市委以此为中心会场,隆重举行了常德市纪念建党97周年庆祝大会,并通过智慧党建系统向全市各级党组织同步直播大会实况。

为了进一步丰富镇党校软件内容,这里建起了集中展示“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焦裕禄精神”“塞罕坝精神”的党性教育室以及党组织生活体验室。

不断汲取红色养分,厚植德育沃土,如今的镇德桥镇已经初具红色小镇的规模,自从党史陈列馆成立以来,这里先后接待了余批次前来学习、参观的党员团队,近有省内各市州的,远有来自河南三门峡、江苏无锡以及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的党员和群众。

除了接待外面的团队,镇德桥还利用党校阵地进行自我提升,在冬训、春训和农闲时节,对镇里的党员、青年团员、妇女、种养大户,分别开展学习教育和培训活动。镇党委班子成员人人上讲台当教员,同时,还邀请区委党校教师、区农技专家、区优秀妇女工作者前来授课。

在革命精神的不断滋养下,镇德桥涌现出了当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田工,中共十五大党代表刘勇华,抗洪抢险勇士李长志,一级战斗英雄何学高,亚运会皮划艇冠军姚立平,刘茂云家庭还获得了“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镇德桥镇党史陈列馆。

“红+绿”的小康路

□曾楚乔

镇德桥,既像一本厚重史书,又像一面鲜艳的旗帜,更像一位慈祥温柔的母亲。她饱经风雨,历尽沧桑,承载着镇德桥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斗志,用热血和生命为历史慨然作答。

镇德桥镇党史陈列馆成立以来,先后接待了余批次前来学习、参观的党员同志。包括省内各市州,省外的河南三门峡、江苏无锡以及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的党员和群众……红色已经成为了这个湖区小镇的底色。

另外一方面,镇德桥镇党委政府学习革命前辈奋斗创新的精神,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挖掘老的产业,发展城郊农业,对接城市经济;成立佳禾蔬果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和草莓种植;成立五谷丰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全镇发展优质稻种植00亩;成立了常德市智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优质稻谷进行精深加工,年加工稻谷吨,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加了产品附加值;积极谋划传统的甲鱼养殖和甘蔗种植,逐渐走上了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与镇德桥老百姓的交谈中记者发现,镇德桥人民深以家乡为荣,以革命烈士为榜样;他们勤劳致富,利用城郊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曾经的贫困户在镇党委政府、区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在网上直播带货卖出多公斤葡萄;乔家岗村退休教师刘茂云还在自家建起“随手送书下乡免费借阅点”,把自家的藏书全部拿出,用心为孩子们搭建起无偿借阅的平台,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另一个家”。

在镇德桥人自觉参与乡村建设、家风建设的文明实践中,镇德桥镇走出了一条步伐稳健、前景广阔的小康之路。

中共踏水桥支部遗址。

光辉记忆——革命之火燎燃镇德桥

□曾楚乔整理

在大革命时期,年,常德地委农业部长陈昌厚派共产党员廖顺之来到四贤区(今镇德桥)开展农民运动。廖顺之培养和组织农民进步分子成立“四贤区农民协会”,点燃革命之火,农协旗帜很快插遍整个四贤区。同时,廖顺之吸收农会骨干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四贤区党支部”,成为领导农民运动的中流砥柱。

在此期间开展了打倒土豪劣绅,实行“二五”减租,清查逆产浮财,破除封建宗法等一系列农民运动,农民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随着农民的觉醒而动摇,广大农民成为重要的革命力量。

继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长沙“马日事变”后,常德发生反革命“敬日事变”。

年5月24日,常德反动驻军熊震旅部对毫无防备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造成革命民众死伤多人。全常德县名共产党员近半数在事变中牺牲。党的组织和革命团体几乎全被瓦解,失去保护的农民受尽地主豪绅的反攻倒算与蹂躏,包括镇德桥在内的全县工农革命运动戛然而止,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年,湖南省工委秘书长帅孟奇来到常德,恢复和建立地下党组织,建立了“中共常德特别支部”,代号“张德之”。同时建立了常德县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中共踏水桥支部。

同年11月,因时局恶化,常德中心县委转移到踏水桥,在此领导常德、桃源、临澧、澧县、汉寿五县党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秘密联络和领导各县抗日救亡活动,镇德桥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这些革命活动中,涌现出了廖顺之、郑珲、卢文秀等一批革命烈士,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船精神”,为当代共产党人树起了一座精神与信仰的丰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