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定元在澧县(八)
文/龚道育
如今的青年人可能难以相信,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澧县县城范围南起古城墙,北到解放路的北门口,全城找不到一处整天卖鱼的地方,有喜事请客,买鱼还非到城郊的桃花滩去不可。
那时城里能劳动的人,要么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要么是工厂、国营商业企业的工人、职员。
这些人都由单位的领导管着,谁也不能图享受,连种花种草、养狗养猫都叫“资产阶级情调”,唯一的文化生活就是看几场电影,简直像农村里吃荤菜“打牙祭”样,也不是想看就有的。
年,杨汇泉、吕定元他们领导完成多安桥堵口工程后,古城墙的南大门打开了,兰江桥架好了,但整个县城仍然是个空架子。
年吕定元接任县委书记后,他又尽力搞县城“大填空”,在旧城区填空,在南门外的新城区填空,在工业方面填补电力不足的空。
这年,滟洲水电站建成,通车行船,灌溉发电,规划实现。
八十年代初期,人们仍然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当成是对社会主义遥远美景的描绘,是将来可能实现的目标,因为当时别说楼房在农村只是凤毛麟角,就是电灯电话在城里也时常不通。
澧县需要电力的是平湖区的电力排灌机埠、县办十大工厂和城区照明,按当时设备计算,每年需要供电一万多千瓦小时。
但是全县仅县城有一个三万五千伏的变电站,即使上级不限量供应,也因渠道狭小而引不进来。
每到雨季、汛期,就限制工业用电,保平湖区排渍用电。每到旱季、冬季,就要工厂抢电生产,年年都是工厂过年不休假。
至于农村照明,根本不是领导能考虑的问题。
县委“一班人”强烈地感觉到电力供应成了制约全县生产生活提高的瓶颈。他们抓滟电建设受到经济制约后,又转向抓扩大供电渠道建设。
年7月,吕定元主持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决定在县城新建11万伏的变电站。
8月,常委会又决定改造津市至永丰梅家港和王家厂电厂电网的两条低压供电线路。
四年中还兴建了七个三万伏的变电站,结束了农村村村不通电的历史。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吕定元同志于年、79年先后主持有关单位决定修建翊武影剧院和兰江电影院,从资金的落实、地址的选择、图纸的审查都一一敲定,付出了不少心血。
县城没有图书馆,这与拥有万人口的大县很不相称,同时也说明城镇功能很差。于是决定拿出30万元资金,在文庙西侧修建县图书馆,建筑面积多平方米,还拨出专门资金购置图书、订购各种报刊,并在全县征集图书,使图书藏量达万册,辟有两个专门的阅览室,使县图书馆初具规模。
县委书记吕定元因势利导,年初又着手恢复停刊二十二年的《澧县报》。
他说:“国民党时期都办‘澧县民报’,难道我们还办不好一张县报?”这件事由县委会议定下来之后,派宣传部副部长刘士永和理论教员钟广贤组织筹办,当年4月5日起开始试刊,6月4日起正式出版发行,到年夏,已发行8.4万份,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小报之一。
年5月,根据上级精神,吕定元主持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成立“中共澧县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办公室”,任命当时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士永同志为办公室主任,配齐工作人员5名,拨专款1万元作为开办费,在档案馆二楼办公。该办工作很快打开局面,到年底就收集、整理了发生在本地的党史专题资料10多个。
年,县委研究在原档案馆的基础上,成立了档案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它的主要职能是征集和管理全县的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
县委决定配齐了局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年,吕定元组织拨专款2万元,续编原记述至年止的《澧州志》和《澧县县志》,并从一、二中抽调蔡先美、王桑东等四名教师搞续编和对老志书的点校和补充工作。
这项工作历时两年,新志书于年排版复印,质量很高,在全地区是首屈一指的。
年,吕书记为档案馆拨款4万元,修档案库房,添置档案柜,在全县范围内收集到一大批档案资料、实物图用。特别是派员到北京图书馆利用胶卷微缩技术,将明朝时代的孤本(澧州志》翻拍成胶卷带回县馆收藏,使馆藏档案达到2.5万册(卷)。
年,澧县档案馆被评为全省的先进单位。(未完待续,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