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绝伦的古代长沙书画碑帖
长沙是中国出土古代帛画最多的地区,其代表性作品有战国《十二月神缯书》《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和西汉《“非衣”帛画》等。长沙出土的楚汉帛画可以骄傲地代言中国古代帛画的艺术世界,是任何省市都无可比拟的艺术珍品,开中国古代架上绘画之先河,甚至在世界古代美术史上也占有极辉煌的地位。
《十二月神缯书》又称楚缯书,战国中晩期作品,年长沙子弹库1号楚墓出土,年被美国人柯强骗走,今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缯是古代丝织品的总称,中国在多年前已能生产了。但这种既绘有图画又写有文字的先秦丝织品,迄今仅发现一件。缯书分别有8行和13行两段文字,共字。四周配有12个神的像。据著名学者李学勤考证,这12个神的名字与周人文献《尔雅》中的12个月名是相同的。帛书的内容主要是数术性质,曾提及天象灾异和伏羲、女娲、炎帝、祝融、共工、禹等人名。排列方法是以式图来配12个神,而式图的系统又与后来数术中六壬式的12神有关系。12神祇描绘得惟妙惟肖,在画面之中与文字组块完美结合,体现了先秦时代楚人高超的艺术修养。
《十二月神缯书》摹本
《人物夔凤帛画》又称《人物龙凤帛画》,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今藏湖南省博物馆。“帛画”专指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人物夔凤帛画》属葬仪用品,它以墨线勾勒及写意手法绘人物、龙凤,用笔流畅,画面生动形象。画面居中偏右下方位置描绘了一高髻的妇人侧身而立,双手合掌,细腰,袖口宽松,长裙曳地,袍服上饰云状花纹。妇人脚踏一半月状物,似为龙舟,亦可释为弯月;其上方画一只高颈昂首、尾翎卷翘、轻盈飘逸、向上飞跃的凤鸟;左侧有一条伸脚卷尾,躯体弯屈,扶摇升腾的夔龙。
人物夔凤帛画特种邮票
人物驭龙帛画特种邮票
《人物驭龙帛画》又称《人物御龙帛画》,今藏湖南省博物馆。年出土这幅帛画的墓葬与年出土《十二月神缯书》的墓葬为同一楚墓。一座古墓相隔31年出土两件国宝级文物,实属罕见。《人物驭龙帛画》画面正中绘头戴高冠、身穿博袍、腰佩长剑的男子,当为墓主人形象。他侧身立于龙身,头顶有一华盖;龙昂首卷尾,躬身成舟,舟尾立鹤(凤),舟旁有一鲤鱼随行。人物衣着的飘带、华盖的垂穗呈飘逸状,表示了风动的方向,可见龙舟迎风前进的态势。画面简洁而具有神秘意味。文物考古界将此画与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夔凤帛画》一起并称为“先秦绘画艺术中的双璧”。年国家邮政部以这两幅画为图案发行了一套两枚的《长沙楚墓人物帛画》特种邮票(T.33),足见这两幅帛画在中国绘画史中的地位。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小型张
《“非衣”帛画》又称《T形彩绘帛画》,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今藏湖南省博物馆。帛画用单层棕色细绢作地,呈T形。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竹简所记载的随葬品清单上称其为“非衣”。实为西汉吴氏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送葬队伍最前面高举的画幌。该画场面盛大,奇幻瑰丽,将天上与人间,虚幻与现实串贯一体。帛画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上段顶端正中有一人首蛇身像,有鹤立其左右,似为大神烛龙,显然是天门的景象。中段的华盖与翼鸟之下,是一位拄杖缓行的老妇人侧面像,前有2人跪迎,后有3侍女随从,应是墓主人形象。下段展现的场面,由站在互绕的两条巨鲸上的裸身力士擎托着,长蛇、大龟、鸱鹗、羊状怪兽分布周围。年,国家邮政部分别以该帛画上、中、下部为图案发行了一套三枚的《马王堆汉墓帛画》特种邮票(T.),同时以整幅帛画为图案发行了一枚小型张,足见这幅帛画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
汉代至三国长沙帛简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的大量帛书,不仅具有考古学、文字学的巨大价值,而且在中国书法演进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帛书上不仅有墨书文字,有的还有彩绘图画。马王堆帛书经拼缀复原,共二十八件,十二万余言,洋洋大观,大致可分六大类:一、六艺类,有《周易》《表服图》《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等;二、诸子类,有《老子(甲、乙本)》《黄帝书》《九主图》等;三、法类,有《刑德》甲、乙、丙三种;四、数术类,有《五星占》《天文气象占》《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等;五、方技类,有《五十二病方》《胎产收》《养生书》《杂疗方》《导引图》等;六、地图类,有《长沙国南部图》《驻军图》等。其书法艺术,古雅中透出风流蕴藉,活泼中呈现一派天机。
《老子》帛书甲本(局部)
《老子》帛书乙本(局部)
《老子》(甲本)为篆变隶的代表之作,字形大小参差有致,结字或纵或横,舒展自如,纵有行而不呆板,横无列而不紊乱,疏润豁朗,气韵贯通,孕育着草隶的胎气。《老子》(乙本)则方整俊秀,字形横式为主,点画均匀,行笔规矩,刻意求工,顺势出波磔,这是由隶书向楷书延伸的起点和标记。前者愈来愈草,后来愈来愈工,汉以后整个中国书法史,就是沿着这样两条“平行线”,并行发展,长沙马王堆帛书可以说是一部汉代书法大观。
长沙简牍博物馆乔育平摄
年长沙走马楼“平和堂商厦”建筑工地内22号古井里,出土了一大批三国孙吴纪年简牍,总数约14万余片,其数量超过了以往中国各地出土简牍的总和。这一批简牍上的文字,为我国书法史也提供了大量形象生动的宝贵资料。三国时代的纸张已经出现,简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故这一批简牍上的文字正好处在一个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特殊时期。20世纪以后,经考古发现的三国书迹,走马楼三国吴简数量是最多的,其字体包括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这些文字的书写虽出自中下层官曹、吏卒之手,可也代表了那一个时代的书写风格和水平。三国吴简上的楷书堪称“早期楷书”的范本,其特点是:横画呈现左低右高的倾斜,捺笔直下,起收自觉使用提按顿驻,蚕头燕尾较为少见,出现大量方折、硬钩笔画。这些特点,有的是改进了俗笔隶书的写法,有的是新增了符号化了的加工,使得字形稍纵和结体方正,开始真正具有楷书的意味,又残留一些隶书遗韵,比成熟楷书更古朴。
长沙书法家的出现始于唐代,且从一开始就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楷书的成熟与狂草的绚丽并行而立。前者以欧阳询为代表,所创欧体至今影响不衰;后者,以怀素为代表,其狂放不羁的笔墨不仅是个性的张扬,也是大唐盛世的传达。
欧阳询书法
欧阳询(~),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长沙人,字信本。故居在今望城区书堂山,至今有“洗笔泉”“稻香泉”等遗迹。13岁那年,他任陈朝广州刺史的父亲欧阳纥举兵反陈,失败被杀,全家为此受到株连。欧阳询因年幼而幸免于难,被他父亲的旧友中书令江总收养,并督教他经史书法。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一目数行,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终成大家。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书堂山“稻香泉”遗迹
欧阳询的第四个儿子欧阳通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当欧阳询去世时,欧阳通还是少年,母亲徐氏盼望他继承父业,亲自督教书法。欧阳通在母亲鞭策下,每天旦夕临摹父亲书法,虽成就稍逊于欧阳询,但笔力险峻则更有超过,人们称其父子为“大小欧阳”。《书学史》云:“学有大小夏侯,书有大小欧阳。父掌邦礼,子居庙堂。随运变化,为龙为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对欧阳通赞誉有加,甚至认为他的功力在褚遂良之上。
怀素《老僧在长沙食鱼帖》
怀素(~),唐代书僧。俗姓钱,号藏真,“家长沙”。自幼出家,于参禅礼佛之余,勤研翰墨,且颇具悟性。其《自叙帖》云:“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初临王羲之等书法名家之草书帖,后游学长安,得草圣张旭及其弟子邬彤和颜真卿、韦陟等的传授,终于形成自己奔放野逸、骤雨旋风的“狂草”风格。其运笔如游丝袅空,圆转自如,似惊蛇起虺,像狂风骤雨,虽野逸而法度俱在;字形狂怪怒张,线条电激流星,可谓“狂来经世界,醉里得真知”。怀素年轻时由于贫困买不起练书用纸,就在佛庵边种植芭蕉万株,将芭蕉叶晒干铺平练字,并称自己的居所为“绿天庵”。他性格豪放,不拘小节,性嗜酒,有“醉僧”之名,乘酒性作书,更加挥洒自如。时人将他与张旭并举,称为“颠张醉素”。怀素的传世作品有《自叙帖》《食鱼帖》《千字文》《苦笋帖》《四十二章经》《绿天庵记》等。其《食鱼帖》曰:“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实疏。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赢也。九日怀素藏真白。”寥寥数语,活脱脱勾勒出一个洒脱狂放的醉僧形象。
古代长沙碑帖以唐代麓山寺碑和宋代长沙帖举世闻名。
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世称北海三绝碑,为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今在岳麓书院南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麓山寺碑》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年)。碑文28行,每行56字,全文共字。碑高厘米,宽厘米,圆顶饰龙纹浮雕,额题阳文篆书《麓山寺碑》。碑文记麓山寺沿革甚详,语句精警,辞采华茂,飞扬飘逸,读之神爽。如开篇“夫天之道也,东仁而首,西义而成”就气势不凡,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一泻千里之感。李邕(~),字泰和,广陵(今扬州)江都人。“少知名”,工书法,善辞章。曾任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官至北海太守。李邕的书法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人评麓山寺“碑文骈散兼有,文句华丽,妙绝;书体楷行兼备,挺拔沉雄,妙绝;碑刻精工细琢,风神飘然,妙绝。”李邕曾为北海太守,故称李北海,碑亦称“北海碑”。碑中刊“江夏黄仙鹤镌刻”,黄仙鹤疑为李邕化名,“是碑笔势雄健,刻字亦出自公手”,故称北海三绝。
南宋拓潭帖
北宋《庆历长沙帖》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法帖之一。之所以冠以“长沙”二字,是因为该帖为时居长沙的僧人慧照大师临摹刻印。慧照,名钱希白,曾官翰林学士。出家后,专注于字画,尤其擅长书写丈余大型行草条幅。淳化(~年)年间,宋太宗赵光义酷爱书法,搜罗了众多先代帝王名贤的墨迹共10卷,命人临摹后以枣木镂刻,称淳化阁官帖,成为以后诸多字帖祖本,但大多藏予宫中,民间流传很少。宋仁宗时,潭州知州刘沆以此为底本,再加入原本中没有的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以及颜真卿等唐人所传书法墨帖,命慧照大师临摹刻印,称潭帖,又名“庆历长沙帖”“希白帖”。北宋时由淳化阁帖衍化而来的著名帖有3部。一部是潘师旦将淳化阁帖增入其他书帖而成的20卷绛帖。一部是长沙人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10卷为本,摹刻在临江戏鱼堂壁上,称为临江帖。还有一部就是慧照大师的潭帖。其中,绛本流传很少,临江帖失真较远,以潭帖质量最佳,摹刻极精。所以苏东坡赞它“作字自有江左风味,比淳化待诏所模为胜”。到南宋时长沙帖又生发出长沙新刻本、澧阳本、长沙别本等各种版本,因而对湖南和全国的书法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古代长沙藉的著名画家有宋代易元吉、武洞清,元代何澄等。
易元吉绘三猿捕鹭图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自幼临摹古人名画,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功底。及长曾游荆、湖间(今湖南、湖北一带)搜奇访古,深入山区,居道观,与道士过从甚密。入万守山百余里观察野生动物生活和林木岩石景物,每遇胜丽佳处,辄留其意,心传目击,写于毫端。他以大自然为师,不仅对猿猱獐鹿各种禽兽的生息动静形态进行细心观察,而且包括林木景石诸景物都一一记于心中。易元吉所作的画,尤其以獐猿特别生动逼真,呼之欲出,他因此而名闻天下。古代绘画评论家把獐猿画看成易元吉的专工独诣,认为是“世俗之所不得窥其藩”的绝技。英宗治平年间奉诏于开元殿西厢绘《百猿图》,惜仅画十数只,即染疫病故。易元吉一生创作了大量绘画作品,仅《宣和画谱》就著录了件当时御府所藏的易元吉作品,其他文献资料所载还有余件。今有《聚猿图》藏辽宁博物馆,《鹦鹆图》藏长沙市博物馆。
武洞清,长沙人,宋代画家,出生时间晚于易元吉。自幼随父亲武岳学习绘画,善画道释人物画,尤以画天神像最佳。他的画构图规矩,用笔精致,凡画面落墨的广狭大小、横斜直曲,都符合法度。所画佛像、罗汉,无论是站立端坐,俯仰进退,都惟妙惟肖,富有个性,表现出所画人物的名分尊严。武洞清的画在当时享有盛名,以至常常有假冒姓名伪画求取获利的。作品有《太阳像》《金星像》《二十八宿像》《十二真人像》《女仙像》等,其中《女仙像》今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何澄归庄图(局部)
何澄,长沙人,元代画家。工画神像和归隐图。何的祖先喜爱武洞清的画,家中收藏了很多,何澄得以自小观摩研习,领悟到画的精妙之处,自己所画的神佛像也很能传出武洞清画的神韵,由于何澄更擅长色彩,画达到了简洁传神而不必施彩的臻化之境,因此也成为一位名画家。元代夏文彥《图绘宝鉴》称何澄“自幼至长,无日不作,老而愈勤,传染简净,不假重色”。
作者陈先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