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30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六讲在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厅举行。本场讲座邀请到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研究员(图一),为大家带来题为“南蛮向化还是夷夏相融——考古解开远古湖南的华夏密码”的学术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主持并点评(图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们聆听了此次讲座。
图一:主讲人郭伟民研究员
湖南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陵山以东,罗霄山以西,全省属于亚热带气候,面积为2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七千多万。就整个湖南的地形而言,三面环山,向北部的洞庭湖敞开,区域内的江河均向北流汇入洞庭湖,然后自洞庭湖城陵矶处汇入长江。(图三)曾国藩曾道:“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承认湖南是一个偏僻多山的荒野之地。钱基博也曾言:“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强调湖南相对封闭且民风彪悍,中原地区的华夏之风较难传播到该地区。先秦时期关于湖南的文献记载相当少,且内容甚简仅提到诸如:“洞庭”“苍梧”“江南”“长沙”等地名。所以,若仅依靠文献来写湖南古代史,只能从秦汉以后开始,而在此之前湖南数十万年的历史,就要全部依赖考古学。故以下内容将分五部分讲述自距今50万年旧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的湖南历史。
图二:主持人刘国祥研究员
图三:湖南省地形图
一、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南方史前文化高地
(一)非洲夏娃?连续进化与附带杂交?
湖南旧石器时代考古多年来的工作基本建立了两大类群,一是湘北的澧水类群主要分布在山前的丘岗上,另一个是湘西北的潕水类群分布在云贵高原的东沿武陵山区中(图四)。澧水类群有着较为清晰的文化序列,从距今50万年前的虎爪山文化遗存到2万年前后的十里岗文化,两者之前还有鸡公垱文化和乌鸦山文化,最近的考古发现表明该类群的年代上限可能更早而达到距今70万年。潕水类群的起始年代稍晚,从距今40万年至2万年,经历了二卵石、岩屋滩和长坪三个文化遗存。其中,澧水类群最重要的特点是大三棱尖端器,早期器物体量较大,至中晚期开始出现细小的石器(图五),此类石器在该地区的临澧看花庙、临澧文家下湾、临澧看花山、临澧尖峰村、临澧望城、澧县乌鸦山等遗址均出土。而潕水类群则以单边刃的砍砸器为代表与澧水类群有着明显的差异(图六),在辰溪马鞭田遗址出土十分丰富。
图四:湖南两大旧石器文化系统分布区域
图五:澧水类群文化石器
图六:潕水文化类群石器
近两年在洞庭湖的赤山岛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现旧石器点10余处,年代为距今30—12万年。目前对其中三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取一批重要遗物,首次在湖南确认似阿舍利技术风格产品的地层和时代(图七)。在考古学上为中国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给中国及东亚现代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视角。
图七:赤山岛出土具有阿舍利技术的手斧
另外在湘南的道县福岩洞遗址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发现了47枚距今8-12万年属于现代人的牙齿(图八)。对于此发现,发掘者刘武先生评价道:“发现最大的意义,是发现了‘fullymodern’(完全现代)的现代人,虽然还没有直接触及现代人是否起源于非洲的问题,但结合道县以及这么多年国内化石的发现,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测是,中国乃至东亚人从当地起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由此便引出关于人类起源的话题。
图八:福岩洞遗址发现的47枚属于现代人的牙齿
目前关于人类起源主要有两种学说。一、直立人的起源说,认为人类起源于万~万年前非洲中北部的撒海尔人乍得种,在大约万年前直立人出现,从中东向东南亚的爪哇不断迁徙扩散,并在此后几十万年的时间里,占据了整个旧大陆。二、现代人起源说,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为:走出非洲说,认为现代人类源于20万~10万年前非洲的第二次迁徙,走出非洲的现代人完全取代了其他地区的古人类。到达东亚的时间为3—5万年;另一种为:多地区进化说,认为现代人类的几大人种是由早先从非洲扩散至不同大陆上的古人类独立、连续地进化而成。
为了解决这两种学说的矛盾,一些中国古人类学家如吴新智等提出了“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中国人起源模型。此外,美国学者史密斯也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同化模型,认为从非洲出发的扩张和各人群之间的遗传交流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都起过重要作用。这些学者认为:西欧和中国人的起源模式有区别,东南亚、澳洲、美洲的模式及它们与非洲的关系也不尽相同,是完全取代、连续进化还是融合同化,不能用同一种模式概括所有现代人的起源,不同模式在各地人类起源过程中的作用并不相同。而目前在中国已经发现的百余处人类化石材料为更新世以来本地人类连续演化、镶嵌进化和与外来人群有过少量基因交流提供了系统性的实证。中国古人类头骨上表现出很多共同的、在时序上连续性的形态特征,颜面在水平方向扁平,鼻梁矮,鼻腔与眼眶之间骨表面平或稍凹,眼眶近长方形,上颌骨颧突下缘弯曲,与上颌体连接处位置较高,额骨与鼻骨和上颌骨相接的骨缝呈大致水平的弧形,额骨正中线上最突出处靠下,头骨最宽处在中三分之一部的后段,早期较强而中期较弱的正中矢状脊,上门齿呈铲形等。对于如此重大全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