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无法被标签归纳的90后作家年,湖南澧县遭遇罕见的雪灾,郭沛文觉得冬天格外的冷,路上很滑。那时,他正在澧县最好的高中澧县一中读高二,喜欢推理小说,英语课上,他躲避老师目光,偷偷在写一篇名为《不嚷蝉》的小说,讲述一个“帮助自杀”的故事。这一年暑假,北京垂杨柳高中的学生,多数被征集去做奥运会的志愿者。高二学生李唐没去,他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五六本余华、苏童的小说,整个假期,几乎都待在家里,看书,写诗,在诗歌BBS上与网友聊天。距离北京公里的浙江余姚,由于金融危机,很多工厂停工、减产。刚来余姚的一家制鞋厂打工的少年郑在欢,每天只需要上半天班。之前,郑在欢在河北打工,业余写作了一本自传体小说,来余姚的路上,一直将小说藏在背包最底部。年已经过去12年。当初这三位爱好文学的少年,已经成长为90后作家,年近30岁。他们的风格截然不同:郭沛文写作推理小说,作品有国内推理作家中少见的文学自觉;李唐则着迷于在构建的幻想世界中,探索人的精神、存在;郑在欢个人经历曲折,作品风格黑色、幽默,与自身生活经验勾连紧密。现在回头看,年前后正是很多90作家最早开始写作的年纪。彼时,80后一代作家的作品,正被包装为“青春文学”的概念势头仍猛。如今的90后作家,那时的阅读中,或多或少有着“青春文学”的影子。但当他们自身进入文坛,评论界和媒体发现,似乎很难像80后作家中找到“残酷青春”那样的概念将他们的群体特质固定下来。少年的偶像用代际而非文学风格来划分作家群体,最早是从“70后”一代开始的。年,《小说界》率先推出“70年代以后”栏目,此后《芙蓉》《山花》《花城》等杂志相继推出“70后”作家的作品。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李云雷看来,“70后”“80后”概念的产生,是具有症候性的文学事件,它表明文学革命的终结,“其实质在于以年龄的因素取代了文艺思潮的因素。随着这一命名方式的普泛化,一种‘稳定’的文学秩序便取代了一种可以在思想层面进行交流、交融、交锋的文学场域。”文学期刊用代际命名作家群体与大众媒体、书商炒作的最早“合谋”,则发源于年。彼时,《作家》杂志推出“70年代女作家小说专号”,将“70后作家”与“美女”绑定在一起宣传,一时间,棉棉、卫慧等70后“美女作家”以“身体写作”的名义集体出道,受到媒体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8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