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医院地址 http://m.39.net/pf/a_9051934.html

美食与小吃

“人世间,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湖南物阜民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湖南人民热情、敢拼的性格,在长株潭的口味菜、洞庭湖区的河鲜、湘西山区的腊味等各种极富地域特色的美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美食,于城市而言是一张独特的名片。我们的祖先将正餐以外的小分量食品从正餐那里分离开来,叫作“小吃”,也被称作“小食”。

虽然小吃难登大雅之堂,不过,小吃的生命力是很强的,千百年来,不少著名小吃绵延至今。

各城市的特色小吃

长沙:臭豆腐

相传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黄山来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闲居在京城攻读,准备下次应试,可是距下科试期还有很长时间。便在租赁了几间房,购置用具,每天磨上几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卖。

时值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废弃。他苦思对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寻得一口小缸,用盐腌了起来,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

后来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赶忙打开缸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

株洲:攸县米粉

说起攸县,你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攸县香干”,曾有评价:“攸县小吃神州俏,香干血鸭剁辣椒”。但是攸县还有另一样的特产同样代表着攸县的特色,那就是:攸县米粉。

攸县米粉最早起源于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道教朝拜圣地——攸县莲塘坳镇阳升观,道教提倡素食。据说,当时南齐国重臣张司空挂冠退隐,在此定居建寺,善施“道家素食”济世救人,于梁天鉴末年(年)白日羽化升天,后唐玄宗因此赐名“阳升观”。而张司空的“道家素食”便是米斋——攸县米粉的前身。

湘潭:灯芯糕

湘潭制作灯芯糕有多年的历史。

相传,当时湘潭县忠臣乡有个叫易奎的穷书生,为照顾相依为命的老母,多次放弃考举人的机会。28岁那年,母亲说什么也要他去应考,考试完他赶回家,只见老母已不省人事,口里衔着一根灯芯。

他找来一点糯米磨碎、放糖、蒸成糕,切成灯芯模样喂给母亲,喂着喂着,母亲睁开了眼,还能说话了。不久,来了喜报他考取了举人,老母亲也完全好了真是双喜临门。从此,当地家家户户学着做这种糕,名字就叫“灯芯糕”。

衡阳:渣江米粉

衡阳的米粉版图中,渣江米粉可谓独树一帜,其技艺传承源远流长,味道鲜美柔绵,具有独特的“江湖地位”。据清末编纂的《衡阳县志》记载,“渣江米粉色鲜而味美,食之者众多,为西乡一绝”。

另有传言,东汉末年,曹操协同几名大将出征因戎马倥偬,在南方水土不服吃了硬食难以消化,只得吃流体食物。先是每天吃稀饭,但是多吃稀饭上厕所行军打仗不便,后改成吃米粉,既方便又容易消化,再后来慢慢流传了下来。

邵阳:武冈卤菜

武冈卤菜是湖南武冈传统的地方名菜,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曾是明、清两代皇家贡品。武冈铜鹅肉质鲜嫩细腻,被誉为“世之名鹅”,曾载入《湖南家禽家畜品种志》,并与宁乡猪、洞庭湘莲一同列为湖南农业三宝。

相传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丹,遣卢、侯二生入东海求仙丹。卢、侯二道自知无法炼出长生不老丹,“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逃居湖南武冈云山。他们深居简出,就地取材,采用宫廷饮食配方,结合炼丹的中药配方,始制豆腐和食品,这便是武冈最早的卤菜,之后由于口味独特,卤制方法逐渐传入民间。

岳阳:长乐甜酒

早在北宋真宗景祐年间,长乐街照壁巷有一名叫陈玉昆的年轻人,幼年丧父,靠其母亲纺织、做针线活拉扯长大。陈玉昆成人以后.以给别人做小工、打柴为业,奉养母亲,是长乐街出了名的孝子。

有一天,孝母想吃糯米饭,玉昆去米房买了两斤糯米,并于当天上午煮好了糯米饭,谁知道中午时母亲突发胃病,吃不得糯米饭,玉昆只好忙去请医抓药,并把糯米饭用蒸钵装好。为了保温,他用絮被包裹饭钵置于火炉旁,以备母亲病愈服用。谁知老母一病两天,水米未进,到第三天中午病稍好,想吃糯米饭。

玉昆打开饭钵,一股酒香扑鼻而来,他一试,味甜如蜜,母亲一连吃了两碗,连连说:“好吃,好吃”。玉昆听后非常高兴,心想以后常做给母亲吃。后来,他反复试做,终于成了长乐甜酒的始创者,开了一间挂着“长乐陈记甜洒”招牌的小甜酒铺。

张家界:土家糍粑

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据乡土志书记载:“糯米饭就在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一尺五,寻常者约四寸许,三至八分厚不等。”

小糍粑做完后,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再做几个大糍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叫“破笼粑”,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土家人大方。

益阳:刮凉粉

刮凉粉是湖南地区传统风味名小吃。夏天,只要你冲着摊主喊一声“来碗刮凉粉!”摊主便会麻利地拿出模具,很快便刮出一条条细长白嫩而且光滑的凉粉来,装进碗里后配上红红的辣椒油、翠绿的葱花和香喷喷的花生碎,那就是夏日里最大的满足了。

作为夏季消暑的美食之一。以前,满大街好多这种美食。小时候,一到夏天,经常买了吃,现在不知道为什么,卖这个的少了许多。

常德:津市牛肉粉

“一滚、二净、三香、四鲜、五辣,津津有味,香滑不油,齿颊留香,独领风骚。”这是食客对于津市牛肉粉的真切赞美。

说起津市米粉最初的来历,还要从元代回族进入湖南说起。明朱元璋更派遗大批从军的回回将士来湖南定居。四百年前,清乾隆“改土归流”,一位受封武略将军的杨姓回民在澧州赐地百顷,从此这支回民落籍澧县、津市接壤的原澧东团结村。

民以食为天,因为饮食习惯差异,回民吃惯了小麦面食,于是,他们将稻米做成面条的形式,加之喜食牛肉,用牛肉熬制码子,这样形成了最初的牛肉米粉。

娄底:新化三合汤

相传,此汤沿于苗俗,苗人是梅山蛮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日,一老翁云游至横阳山寨,恰遇山民宰杀老牛,围观者甚众。突然,一山民口吐白沫倒地,众人惊骇不已。老翁上前命山民取牛血一碗,牛肉、毛牛肚各一片,加入三个红辣椒,煮沸急饮,患者顿时出汗即醒,神清气爽。当众人欲觅老翁仙踪时,老翁驾祥云消失在苍茫的横阳山岩中。

“新化三合汤”又称“霸王汤”,相传晚清大臣曾国藩在湖南组建“湘军”时,“湘军”士兵因为长期生活在野外、湖区,患风湿病的日见增多,致使士气低落。于是曾国藩用重金聘请名厨,精心调制了一种去风湿病的“三合汤”,作为士兵佐膳的菜肴。曾国藩特意将该汤赐名“霸王汤”。

郴州:栖凤渡鱼粉

传说栖凤渡与三国名士庞统有一段渊源。庞统起初并不被刘备重用,只得个便县县令的小职。一次,他投宿栖河古渡小镇,因心事重重,食欲不振,一夜辗转难眠。第二天起床已是响午时分,顿觉饥肠肚饿,而店家早已卖完了吃食。恰巧一名渔翁打鱼回来经过此店,店家便急中生智,买了一条河涟鱼,立刻杀了熬成鱼汤,调入当地特产豆膏、茶油等佐料,用家里过节备用的干切粉做成一碗鱼粉。

庞统食后汗流满面、胃口大开、酣畅淋漓,顿时觉得精神抖擞,大声赞道:“此乡野之味,亦可登大雅之堂!快哉!快哉!”到了耒阳,他励精图治,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因庞统号凤雏,为纪念他,后人把庞统夜宿的古渡称为栖凤渡,而那碗激励其心志的鱼粉称为“栖凤渡鱼粉”,这便是栖凤渡鱼粉的由来。

永州:江永瑶山油茶

打油茶是瑶家一大特殊的饮食文化,有上千年的历史。油茶有消炎解毒、驱热御寒、提神醒脑等功效。在源口、千家峒、粗石江等地的瑶胞长期保持着早餐喝油茶的习俗。

瑶山村民素有喝油茶的习惯,一天三餐喝油茶,每天都要喝。

生活在山区的瑶胞,对茶叶有独特的理解,他们将制作好的茶叶,配合适量的生姜、大葱等在锅中反复捶打,至精华尽出,加入山泉水,烧开后撒入盐巴、葱花、炒米、花生便成香气扑鼻、唇齿留香的油茶了。

怀化:沅陵酥糖

沅陵酥糖是湖南怀化沅陵县的一道地方名点,据说这道点心是从明朝中叶就有了,流传至今,至少已有多年的生产历史。

它主要是以芝麻为主要原料,加上饴糖、花生油等辅料制作而成,做出来的口感香脆甜酥,一点都不粘牙,还有麦芽糖的清香味,舔上一口,甜味丝丝入心间。

湘西:凤凰姜糖

在凤凰老街,你会看到现场拉制姜糖的场面,姜糖师傅会极其夸张地将姜糖团挂到门旁的铁钩上拉长、绕圈、再拉长,如此这般地反复拉扯,现场表演成分大过买卖,然后出售还带着温热的姜糖。

姜糖是一种蛮好吃的特产,闻着喷香,咬着酥脆。它不似糖果那样的甜得发腻,也不会象姜那样辣得透不过气。稍微的甜和恰到好处的辣,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写在最后

湖北特色小吃介绍完了,有你喜欢吃的吗?如果还有什么好吃的请告诉我,欢迎评论区留言哦!#美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