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比较好皮肤病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

林伯渠生平陈列馆。周浩洋摄

华声在线5月7日讯(通讯员欧明全汤俊)它,一头连着开国元勋林伯渠故居,一头连着文学巨匠丁玲故居,流淌着红色文化,传承着红色基因;它,沿途产业兴旺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让乡村振兴的步伐走得更快一些更稳一些。它就是常德临澧县的Y公路,当地人亲切地叫它“伯渠小道”。

伯渠小道。周浩洋摄

万游客沿伯渠小道而来

“伯渠小道”全长22公里,起自修梅镇高桥村,即林伯渠故居所在地;止于佘市桥镇蒋家村,即丁玲故居所在地。

丁玲故居。临澧县交通运输局供图

上世纪初,林伯渠、丁玲在这里走出临澧,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一个多世纪以来,这条小道走出了林修梅、汪毅夫等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赴后继。这些革命先辈曾经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如今,他们依然用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激励后人,造福家乡。

目前,林伯渠故居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据林伯渠故居纪念馆副馆长胡宏英介绍,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90多万党员群众前来参观学习,而到林伯渠故居纪念馆参观的人,一般也会去丁玲故居参观。两个景区去年共接待游客万人次。他们从伯渠小道而来,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又通过这条路,将红色精神传遍四方。

“伯渠小道修通之前,没有这么多游客来,那时候没有这么方便。这条路通了后,公交车也通了,过来很方便,最多的一天有2万多游客。”胡宏英告诉记者。

游人如织,当地的乡亲也受益。家住林伯渠故居旁的林梅香在门口支起一个小摊,“每年增收两三万。”住在附近的高桥村村民也活泛起来,高桥村村委会支部委员李永湖介绍,景区附近住了81户村民,开了42家民宿,还建了一处研学基地。周家台民宿老板刘玉兰说:“路修好了,景区搞起来了,人也多起来了,每年民宿加餐饮收入有七八万。”胡宏英表示,42家民宿,每年增收3万至8万不等,其他村民也发展了不同产业。

蒋家村村民也因此受益,种满了各种果树和油茶。耘溪山间精品民宿负责人石秋荣说:“我这家民宿开得比景区还早,但这条路修通对我这里拉动很大,路修得很漂亮,很多人浏览景区跟着这条路就走到了我这里。”她透露,现在村里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路修通了,产业也通了

值得一提的是,高桥村和蒋家村曾经都是贫困村。伯渠小道的修通,过去帮助村民摆脱贫困,如今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这是一条“美丽之路”,春天山花烂漫,夏天荷叶飘香,秋天硕果满枝,这条小道被评为常德市年度“最美农村路”。以伯渠小道为轴,村民规模发展烟叶、紫苏、葡萄、蜜柚等产业,办起了农家乐、民俗园,推进油茶产业提质升级,年创产值2亿多元。

李永湖告诉记者,目前村里种植油茶多亩、湘莲亩,柑橘多亩。“油茶原来就有,现在增加了面积,升级了品种,产量大幅增加。柑橘是新发展的产业。”李永湖表示,如果不是修通了这条路,村民也不敢扩大规模,“以前路不好,东西运出去很麻烦,得用小型车一趟趟运到大路上,才能装进大车。像柑橘、桑椹这样的水果,如果不能及时运出就坏了。现在,路修通了,大车可以直接开到村里,很方便。”

除了走出去,这条路同时帮助当地村民引进来。年以来,临澧县全面实施脱贫攻坚自然村通水泥路工程,区域的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了多公里,连片成网;年临澧县全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农村客运变公交,群众“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公交”;现在,临澧县客货邮融合发展即将全面推行,届时,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将被完全打通,村民的生活将更加方便。

伯渠小道似一根彩带,将红色遗迹、绿色生态景区、文化景点、城里城外一线穿珠,有机融合,相映成辉,成了一条便民、富民之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