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古还有一个被冠以德誉的族群,那就是神农氏,从其族名就可以看出,是他们发明了最早的农耕技术,是我们中华民族原始农耕文明的起源。
其实在史书中,她大部分被称为神农氏炎帝,即神农氏就是炎帝;其实这种称呼来自于西汉以后。西汉以前,神农氏是神农氏,炎帝是炎帝,他们并无关系,是后人为了完善大一统的世系,在西汉末年以《世经》为标志将神农和炎帝绑在了一起。
对此提出质疑的也有不少,但普遍认为,炎帝为神农氏后裔。由于部分史书真伪难辨,众说纷纭,所以很难探究其真假。
而我更倾向于神农氏为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个族群,因为开创了原始农耕文明的先河,所以被冠以“神农”的尊称。在后期神农氏慢慢壮大起来,通过通婚、交易等方式发展成了一个大的部落群体,也可以说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状态,但没有集中的政权,所以没有称帝。而炎帝、黄帝、蚩尤则是神农氏部落(联盟)下面的三位部落首领,或者说炎帝和黄帝为神农氏部落(联盟)下面的二位部落首领,蚩尤则非神农部落的首领。神农氏非炎帝的具体分析如下:
1、《封禅书》中,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
2、《五帝本纪》中,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炎帝欲侵陵诸侯……
、《五帝本纪》中,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封禅泰山一事上,司马迁不可能允许同一个人用两个名字错误地出现在封禅泰山这等大事上面的;其次,既然前面讲到神农氏世衰,不能征讨诸侯,为何后面又出来一个炎帝欲侵陵诸侯呢?再者,黄帝是直接取代神农氏而成为天子的,所以炎帝并不是天子,至少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所以这里单说神农氏而不谈炎帝。按照史书记载,神农氏同有巢氏、燧人氏一样都是上古一个做出莫大功德的原始氏族群体。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周易·系辞·下》
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战国《庄子·盗跖》
昔者神农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喜。
——战国《庄子·让王》
目前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的稻种植出现在多年前,贾湖遗址的水稻出现在多年前,大地湾遗址黍粟出现在年前,磁山遗址的粟也是出现在多年前;尽管考古显示河姆渡和磁山出土的谷物数量为最,但论时间最久则数玉蟾岩遗址了,出土了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距今约1.4万年~1.8万年。
人工用火和农业的发展必然催生了陶器的出现,据测定在此处发现的陶器碎片大约距今1.2万年~1.4万年,这还不算是最早的陶片,最早的陶片出土于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距今大约1.9万年~2万年。如此早的水稻栽培技术,足可以将神农氏的荣誉冠称他们。然而当时水稻栽培技术并不成熟,所以他们的主要食物还是依靠鹿、野猪、牛、竹鼠和小型肉食类动物,鸟类以及鱼类和螺蛳(我们祖先吃螺狮粉的历史已经近2万年了)。
南方多山、多水,各种动植物种类繁多。神农氏族人追随着本能一个一个的去入口尝试,甚至同一种动植物需要多次尝试才能知道那些可以吃,那些不可以吃,他们吃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就在这不断的尝试中,神农氏慢慢找到了他们的特点,开始知晓那些植物吃了可以填饱肚子,哪些植物吃了会让人生病;还有一些吃了可以让生病的人病情有所缓解。
因此他们饿了就去采摘能让人裹腹的植物吃,身体不舒服了就去找能缓解病情的植物吃,同时还要小心翼翼的避开会导致他们生病的植物。经过了漫长的经验积累,神农氏将这些植物分类,可以吃的称之为农作物,可缓解病情或让人中毒的称之为毒(药)草,其他没有任何用处的称之为杂草。
最原始的农作物和药草归类之后,他们又发现其中一种被他们称作稻的农作物,会成片的生长在湿润的土地里,产量远胜于其他的食用作物。后来他们就开始在周边尝试种植水稻,没想到居然可以成功。
由于周边山多,蛇虫环绕,环境非常的残酷,导致他们生存非常艰难;加上气候逐渐变暖,他们便开始向北迁徙到了常德市澧县一带。这里虽然也是群山环绕,但中间有着非常广袤的平原,同时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他们就开始在这里暂居,用石斧开垦稻田,正式种植最早的水稻;同时也炼制原始的陶器;开创了著名的彭头山文化。
为了种植的方便,他们需要住在平原上,而不是距离更远的山洞,因此他们就构建了浅穴或者完全地面上的建筑;最兴旺的时候甚至建了一座长米,宽七八十米的高台建筑,当然他的作用我们暂时无法得知。再到了大洪水时期,洪水淹没了他们居住的洼地和稻田,平原变成了湖泊,迫使他们不得不继续向着温暖湿润的北方移动,其中一支来到了河南新郑的裴李岗一带。
在这里,自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就有人定居,他们与北部的磁山文化有着莫大的关系,主要以种植粟作物为主。神农氏加入之后,这里便成了南北方的文化融合的大舞台,南方的水稻、北方的粟;南方的地上建筑、北方的地穴建筑;争相在这里出现。由于种植还属于原始的农耕阶段,所以食物来源还是以采集为主,渔猎为副,兼以蓄养猪狗等家畜。
与此同时,在他们南方不远的贾湖一带居住者古老的伏羲女娲一族。初期,伏羲女娲氏族还是比较强大的,随着伏羲女娲一族慢慢衰落,而神农氏族发明了初期的耒耜,使得族群逐渐强大。伏羲女娲一族便被逐渐融合进了神农氏这一族中,形成了一南一北两处定居的族群生活。大约在年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迫使神农氏在伏羲女娲传说的引导下带领族人沿着黄河向上游迁徙,来到了他们的祖地-大地湾,在这里开始了正式的农耕定居生活。
天水的气候虽然温暖湿润,但还是不适合种植水稻,因此神农氏便将裴李岗带来的粟的种子在这里栽种了下去,带领族人大力种植粟(小米),粟的营养价值极高,被称为“西及金所立,米为阳之精”,更适合身体所需。只是产量比较低,因此还需要继续种植黍作为补充。
从此人们可吃的谷物增加了许多,而难以下咽的黍,剩余的则可以用来畜养家畜,猪、狗、牛、羊的数量也大增,猪等家畜的增加不仅仅是增加了肉食的供给;在进行远徙的时候,牛羊还可以用来负重,大大减轻了人们的负担,也使人类迁徙的速度更快,距离更远;在狩猎的时候,狗还能充当人的帮手,返回驻地也可以保卫族人的安全。
经历了大约多年的发展,神农氏族群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有了更多的剩余货物需要进行交换;神农氏便利用条形盘、铲形抄、簸箕形器等工具对所交易的货物进行衡量,以使各族群尽量公平交易,并据此发明了尺、枰、斗等。
在母系氏族社会中,随着族外婚的普及,在大地湾周边居住的氏族与神农氏通婚的族群日益增多,逐渐就形成了充分血缘关系的母系氏族部落——神农氏部落。
距今约0多年的时候,神农氏后裔又在这里集众人之力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宫殿建筑。
宫殿基本上坐北朝南,以长方形主室为中心,两侧扩展为与主室相通的东西侧室,左右对称;主室后面还有单独的后室,前面有附属建筑,前后呼应。其中,主室的面积为11平方米。为了防火,墙壁、门、灶台的设计布局上还增加了防火保护层;地面是用砂粒、小石子和人造轻骨料与胶结材料混合而成,经过反复细致打磨加工,坚硬平整,呈青黑色,色泽光亮,无论外观还是物理化学性能,都接近于后代的混凝土地面,被认为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宫殿周边为公共活动区,周围分布密集的居住区,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格局。
宫殿建成后,神农氏首领便居住在这里,每年在此负责各地族群首领的交易、朝贡和祭祀。根据地质考古分析,甘肃大地湾附近在距后世年至年前后发生过七次冰进事件,在这期间气候变冷,风沙活动加强,新沙丘形成。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导致神农氏部落逐渐衰落,在中后期开始慢慢撤离大地湾,又重新融入了中原生活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