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阅读20分钟)
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袁隆平
年9月7日,袁隆医院。
给他接生的是一位传奇女性——林巧稚院士,中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也是第一位女院士。
她一生亲手接生了5万多的婴儿,但却终生未婚,没有孩子。
但袁隆平和那5万多个婴儿,何尝不都是她的孩子。
林巧稚给袁隆平接生的时候才27岁,医院医学博士毕业
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去世,“陪伴”他离去的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
早在年,吴孟超院士就突破了“中肝叶”手术的禁区,震惊了世人。
他被誉为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医学家之一。
两人的离去,仅仅相差5分钟。
林巧稚院士开启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吴孟超院士拯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袁隆平院士则让这些活下来的生命,填饱了肚子。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袁隆平院士的一生:
袁隆平祖籍江西。
爷爷曾经是县令,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曾担任过县里高等小学校长和督学,给袁隆平带来了足够殷实的出生。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曾在镇江的教会学校读书,拥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正是母亲的英语启蒙,才为袁隆平在未来的国际学术活动中熟练运用英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袁隆平刚出生那会儿,由于没有想好名字,他被取名为袁小孩,乳名二毛。
但谁也未曾想过,这个“小孩”会改变数十年后的中国。
然而那时候,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甚至无数中国人也无法想象自己未来的命运。
因为出生在北平,他后来被取名为“隆平”,而他的哥哥叫做“隆津”。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袁隆平仅仅一岁。
虽然家境殷实,但战乱足以摧毁一切。
袁隆平(左)与母亲和哥哥袁隆津
从年到年,为了躲避日寇,袁隆平随着父母先后居住在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汉口等地。
5年时间辗转5个城市,才最终安定了下来。
图来源于纪录片:《为时代而歌》
正因为成长在特殊的年代,袁隆平从小见证了无数中国人在灾难中死去。
无数人死于战争,但更多的人却死于饥荒。
年,小学一年级,在汉口最好的扶轮小学读书期间,一次郊游,在一个企业家办的园艺场内,
袁隆平童年的梦想被一个个红红的桃子,一串串剔透的葡萄所打开,从此有了在园艺场学农的念头。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几个月后武汉失守。
袁隆平童年的梦,仅仅一年就破碎了。但那一颗种子,早就已经埋在了内心深处。
父亲袁兴烈加入抗战,成了著名抗日名将孙连仲的秘书。
负责运送军火,而他的妻儿再次颠沛。
在汉口扶轮小学才读了两年小学,年7月再次迁居到了湖南澧县城。
在澧县弘毅小学读书半年不到,在年8月再次迁居到了重庆,随后才读完小学和初中。
袁隆平少年时代(左)
在重庆期间,又正好遇到日本人在重庆进行大轰炸。
每当防空警报响起,一家人就不得不躲进防空洞里。但哪怕如此,酷爱游泳的他,在日军轰炸的空隙,他还曾带着弟弟在江里游泳。
年,袁隆平曾在一封贺信里回忆到:
回想当年在龙门浩小学就学的情景,那时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肆虐,远在后方的重庆也未能幸免。中国人民在灾难中痛苦挣扎,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在警报声中上课,我们甚至躲在南岸防空洞完成作业。
抗战结束,袁家再次回到汉口。
年至年,袁隆平的高中就读于汉口博学中学。
中学期间,他曾获得汉口游泳冠军,湖北省第二。从小的运动天赋,差一点把他的人生,引向了另外一条道路。
他当时的同桌是另外一名科学院院士林华宝。
林华宝(.05.29--.08.17),空间返回技术专家
年,袁隆平不顾家人的反对,考入相辉学院农学系,主修遗传育种学。
年新中国成立,相辉学院被并入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
此时的新中国百废待新,水稻种植面积仅仅万公顷(比后来差不多少了万公顷),总产量仅仅万吨,人均水稻一年仅仅90公斤。
而此时的人均粮食产量公斤,平均每天一公斤不到。
人均预期寿命,也仅仅只有35岁。
年7月,由于从小喜欢体育运动,具有很好的身体素质,袁隆平参加了空军报名,并且体检、政审合格。
但经过再三考虑,为了国家的经(农)济(业)建(理)设(想),袁隆平最终还是决定继续留校学习。
袁隆平读大学期间拟招为空军飞行员,同学欢送时合影
如果当初袁隆平去了空军,中国或许会多一位优秀的飞行员,但却可能好少一位国士。
年7月,袁隆平顺利在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
他是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
当年,中国才刚刚完成全国性土地改革,他被先后分配到湖南和湘西的偏远地区的农校教书。
袁隆平被安排先后教俄语,以及研究红薯,常常感到孤独寂寞的袁隆平多以拉小提琴聊以度日。
这个爱好,他一直保留至今,甚至在田间还会拉一拉:
或许,这是稻谷一生中,听到的最美最优雅的音乐吧
而在袁隆平感到孤寂的这一年,美国的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而此时的中国,信奉的还是前苏联农学家米丘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
简而言之,这个学说就是通过嫁接或者胚接创造“新物种”,而否定基因的存在。这个学说不仅把苏联农业带进了死胡同,也带偏了中国农业研究方向。
袁隆平也曾“误入歧途”,研究番茄和马铃薯,西瓜和南瓜之间的嫁接。
青年袁隆平
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后四年,袁隆平才在《参考消息》上看到沃森和克里克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他才开始研究真正的杂交水稻。
其实,早在年,美国人琼斯就发现了水稻的雄性不育现象,并提出了杂种优势。但却很快被美国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推翻,甚至在哈佛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做出了“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
水稻没有杂种优势,被一锤定音,一时成为“公论”。
虽然随后的二三十年,日本、印度,甚至马来西亚都有农学家对该理论进行挑战,但都没有获得成果。在越来越少人,相信水稻杂交优势的国际环境下,袁隆平却开始了相关的研究。甚至有人嘲笑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袁隆平开始研究的杂交水稻的这一年前后,他与一位姓王的女化学老师相恋了。
三年的爱情,给袁隆平单调的生活带来了鲜活的色彩。
他们差一点走入婚姻的殿堂,但在现实面前,最后却无疾而终。
准备结婚时,女方找了一个家境更好的。袁隆平:没有办法
年轻时候袁隆平是一个痴情男儿。
一开始他并没有死心。
一直等到女方生了孩子,他才真正的死心,彻底放弃。
这时,时间到了年,前后三年间,发生了全国大饥荒。
30岁的袁隆平不仅亲身经历饥荒,也在路边看到骨廋如柴的尸体。
饥荒中死亡的同胞,再次深深刺激了袁隆平。
他坚定了研究杂交水稻的信念,他解决中国的饥荒问题。
几十年后的今天,纪录片《时代我》曾拿着著名表情包“还是吃的太饱了”,询问袁隆平:
袁老师,不知道您怎么看待网友们传的这张图。
袁隆平先是读出“还是吃的太饱了”,哈哈哈笑了两声。
紧接着神色就伤感了起来,语重心长地说道:
你们年轻人不知道啊,那个时候,饥荒时代的时候啊。没饭吃真的难受啊,饿死人了。
说到最后,眼睛里似乎还有些泪光。
只有深刻经历饥荒年代人,或许才会因为某一个字词,而感触至此吧。
让每一个中国人吃饱,也是从饥荒中一路走来,带给袁隆平的鉴定信念。
年,年轻时的袁隆平(前排右二)
为了寻找雄性不育株,一寻找就是三年之久。
这三年期间,他没有寻找到雄性不育株,但却找到了自己的妻子——邓哲。
他们是经过介绍结合。
年,袁隆平34岁,邓哲26岁,他们仅仅用50元钱的喜糖,办了自己人生的婚礼。
先结婚后恋爱,但却相亲相爱了一辈子:
袁隆平成了湖南女婿,或许对妻子爱得了无痕迹,很多人也以为他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
在这一年,袁先生(邓哲对他一生的称呼)双喜临门。
7月5日,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一年的研究,最终确定了水稻的杂交优势。
湖南安江农校做教师的袁隆平
虽然袁隆平遭受到外界的非议,但邓哲爱人却给了她最坚定的支持。
年,袁隆平发表著名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袁隆平正在撰写论文
而在这一年,年,日本琉球大学的农学家也研究出了不育系进行配种。但遗憾的时候,日本人研究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由于亲缘太近,并不具备杂交优势。
虽然袁隆平的研究,一开始也没有重大成果,但他并没有放弃。
只是这一年,中国也正好进入了特殊的时期。
年,毛主席提出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袁隆平作为农业专家,34岁,尚且年轻气盛。一次和同事聊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农业八字宪中缺少了很关键的“时”。
在12年后的特殊时期,因为这个陈年往事,他也成了被针对的对象。
不过,在这些人正准备批斗袁隆平的时候,却偶然在袁隆平的档案里,发现了国家科委肯定他《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研究。
原来,时任国家科委九局局长的赵石英看到了袁隆平的论文,他看到了杂交水稻可能对中国未来农业的影响,从而请示了当时的科委领导。
当时任国家科委主席的聂荣臻元帅直接表示了支持,才于是便有了这份公函。
因为这份公函,当地的地委书记给予了袁隆平绝对的保护。
袁隆平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他不仅没有被批斗,他的研究反而列入了省级项目,有了一心钻研的机会。
然而,年5月的一个晚上,水稻即将成熟的时候,他实验田的水稻被人全部偷偷拔出,一根不剩。
多年的成果一夜尽失,袁隆平悲痛欲绝。
经过不断寻找,才在废井边上找到5株残存的水稻。
这次认为的破坏,让研究成果至少推后了三年的时间。
也正是在没有出成果的几年时间内,进行了成年上万的杂交,袁隆平受到了莫大的质疑。
农民称他是疯子,同行称他是骗子。
袁隆平为农民讲课
为了进行更多的杂交配种,袁隆平前往云南进行扩大培育。
年1月5日,云南发生7.7级大地震,伤亡累计5万人。相隔多公里的杂交水稻基地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袁隆平和工作人员一度在树枝搭建的窝棚内,在漏风漏雨的继续进行实验。
直到收集到大量野生稻品种之后,袁隆平回到了湖南。
当年6月,即将召开湖南第二次科技大会。但袁隆平一直没有研究出成果,本以为自己会在科技大会上再次被同行嘲笑,而感到迷茫。
但没有想到是,科技大会把他的研究作为头版展出,并让他进行演讲。
科技大会的安排,带给了袁隆平内心强大的动力,他的信念变得越来越坚定。
回去后,他带领团队,继续开展杂交工作。
终于,年11月23日,袁隆平助手李必湖、冯克珊在海南试验田发现一株珍贵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野败。
袁隆平:千里马只有伯乐才能找到
年,3月,国家科委把杂交水稻立为重点攻关项目。
经过上千个品种与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进行上万次测交,以及回交转育试验,终于选育出了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
年,利用全球一千多个品种,与不育系、保持系测交筛选,最终育成三系杂交水稻——籼型杂交水稻“南优1号”。
三系杂交水稻的成功,让水稻产量也从公斤/亩,提高到公斤/亩。
此时,距离袁隆平发现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已经过了整整9年时间。
9年的时间的“一无所得”,和前所未有的非议,甚至认为恶意破坏。
得有多强的斗志和自信,才让袁隆平一直坚持了下来。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震惊了世界,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彻底颠覆了水稻无杂种优势的结论。但当国外学者知道他竟然是中国的“乡村老师”之后,带给他们的更是精神上的降维打击。
年,选育出了优秀杂交品种南优2号,亩产公斤。比普通水稻增产20%
随后,袁隆平团队又陆续培育出了多个优良杂交水稻品种。
杂交水稻的重大成功,令全国上下振奋。
年,国务院便做出了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研究决定。
到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从多公顷提升到了13.87万公顷,足足提高了多倍。
然而袁隆平并不满足这一点点成绩,继续攻坚杂交水稻的产量。
年12月,袁隆平(右)和李必湖
西方国家纷纷来向中国学习,袁隆平把种子倾囊相送。
年,美国引进中国的3个籼型杂交水稻,增产%以上。
整个西方都被震惊,杂交水稻引起世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