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读:三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湖南省澧县天供山突然来了一群神秘人。他们在当地一个险峭的山洞找到了一块黑色的“石头”后,立即下山匆匆离去。事后村民们才知道,原来这群神秘人其实是文物专家,他们带走的那块“石头”里面竟然嵌着一枚代表皇权的金玺。

01组织破迷

发现了这样一件宝贝,可是让当地人津津乐道了好多年。据说这枚金玺被文物专家带走之后,马上就被送往权威部门进行检测。然而由于当时国内正处于十年动荡时期,因此金玺被带走之后,就一去杳如黄鹤,再也没有了消息。虽然金玺下落不明,但对于发现金玺的这个山洞,人们的热情却从未退去。多年来,前往这里寻宝的队伍是前赴后继,然而时至今日,这里除了留下一些惊悚的传说,却什么也没发现。为了揭开这个谜团,当地文物部门一方面组织了一个考古队,冒险进入洞穴。另一方面组织史籍调查组,进行历史典籍的查阅。

02探访迷洞

考古队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跋涉之后终于达到了洞口,举目四望后,发现洞内宽敞,竟然像极了一个客厅,洞高约10米,宽约20米,由于光线充足,洞内环境尽收眼底。然而洞内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就在考古队感到失望的时候,有队员突然发现,山洞的左上角居然还有一个隐蔽的洞口,通过附近散落的脚印可以看出,这个洞口也早已被人们造访过多次了。考古队用照明设备照亮后发现,上面洞穴的内部有一个狭长的通道,只能允许一个人通过。由于常年不见阳光,甬道的岩石上有些潮湿,摸上去油腻腻的,再加上山洞深处传来滴水声,更添了几分阴森的气氛。然而,当考古队走到一半的时候,一座孤坟拦住了大家的道路,此时的考古队琢磨,究竟是继续前进,还是选择后退?不过考古队更加好奇的是,这座拦路的孤坟究竟是谁的呢?为了探寻真相,考古队决定继续前行。一行人屏住呼吸绕过了孤坟,继续前行十多分钟后,眼前豁然开朗,大家四处搜寻,希望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然而搜寻的结果却是周围布满的一堆堆森森白骨,白骨的前面还有一个口径约1平方米,但深不见底的深渊黑洞,眼前的一切让考古队想起了附近村民的警告。原来这座山洞有一个恐怖的传说,这里有亡灵守护,擅自闯入者会遭到严厉的惩罚。曾经有胆大的村民进入洞穴并在深渊的上方用几根木头搭起了一座桥,别看深渊的口径不大,但只要走上木桥,人就仿佛不受自己控制,直接掉了下去,而这个深渊已经吞噬了三位村民的性命。也就是说,没人真正地通过木桥走到另一端。虽然考古队的专家们并不相信这些传说,但由于木桥的年代久远,已经高度腐烂,如果贸然通过,很有可能尸骨无存,考古队不得已撤出了洞穴。图:戴君恩像

03探寻史籍

另一方面,史籍专家组查阅了各类历史典籍,其中《澧县县志》记载,万历崇祯年间,江西有一位名叫戴军恩的读书人,后因躲避战乱举家迁往澧州定居,万历四十一年,戴军恩中取进士当上了山西巡抚,而这个山洞正是他考取功名前寒窗苦读的地方。由于澧州之前没有姓戴的人,因此戴军恩被澧县戴姓人家尊为始祖,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山洞命名为“巡抚洞”。不过戴军恩的仕途之路非常坎坷,他曾被人诬陷而贬官,之后他就郁郁回到澧县老家,回到自己熟悉的山洞开始著书立说。不久后,戴军恩在山洞中郁郁而终。后人为了让他安息,便根据他的遗愿,将他埋在了巡抚洞的内洞之中。考古队在内洞中看到的孤坟,其实就是戴军恩的坟冢。只是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山洞中发现的金玺在古代代表皇权,作为巡抚的戴军恩是不可能拥有这样的皇家至宝,那么金玺究竟是从何而来?

04扑朔迷离

在翻阅历史资料时,一段史料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史料记载,在明朝末期,澧县附近曾经发生过几次重大的战役,战役的主角就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难道这枚金玺和李自成有着某种联系?根据《澧县县志》记载,李自成北京登基后不久,形势就急转直下。由于吴三桂降清,满洲的八旗铁骑闯进山海关。李自成大势难回,节节溃败之时于年春退到了澧县境内。为抗击清军,李自成和夫人高氏兵分两路展开游击行动。根据《明史》记载,李自成在北京称帝前后,共制作了三款金玺。一款是由玉石打造,另外两款均由黄金打造,其中玉玺在李氏后代中找到了,但另外两枚金玺却下落不明。后人猜测,李自成于夫人兵分两路之后,为方便军队调遣,二人各持一枚金玺,直至兵败身亡。年5月,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死于地主武装之手,据野史记载,李自成的夫人高氏,率领一股农民军残部,在澧县西部的深山中坚持抗击清军,最后均被活活饿死。如果野史记载属实的话,我们不妨大胆推测,这个神秘的巡抚洞,就是当年高夫人的屯兵洞之一,洞内的森森白骨其实就是饿死洞中的农民军骸骨。图:李自成夫人高桂英像也就是说,三十多年前发现的这枚金玺,正是高夫人和李自成分兵之后用于调遣军队的印符。那么除了这枚金玺,巡抚洞中到底还有没有宝藏的存在呢?由于当年发现的金玺下落不明,如今对于巡抚洞的了解,也只能依据部分史料得出推测和假设。想要要知道历史的真相,一方面要寻找金玺的下落,另一方面也要等到时机成熟,跨过巡抚洞内部的那道深渊方可得知。参考资料:《澧县县志》、《明史》、《野记》本文系原创,撰写,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