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苏莉通讯员王明贵黄震宇

[红色档案]

林伯渠长征途中使用过的公文包,现存于临澧县林伯渠纪念馆。通讯员摄

林伯渠长征途中使用过的马灯,原件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这是林伯渠纪念馆陈列的复制件。通讯员摄

[档案故事]

在常德临澧县林伯渠纪念馆,陈列着一个斑驳老旧的公文包。这只公文包曾经跟随林伯渠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途中,林伯渠担任红军总供给部长兼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筹粮筹款,保证部队的粮秣供给。为了方便他工作,红军顾问李德特地赠送了这个德国制造的牛皮公文包。

为什么是林伯渠来担任筹集粮款重任?在缺乏后方支持的行军途中,林伯渠如何解决大军的“吃饭”难题?林伯渠在长征途中,还留下了哪些令人难忘的故事?

8月中旬,记者来到临澧县,走进林伯渠故居和纪念馆,进行采访。

“红色理财专家”

坐落于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的林伯渠故居,依山傍水,砖木结构的建筑古朴典雅。

走进故居,“诗礼伴家”气息扑面而来。进门左侧是林伯渠父亲林鸿仪曾经执教的书屋。林鸿仪是清末教育家,辞掉北京国子监职位,回到家中办私塾,寄希望于教育救国。

同行的临澧县作协主席尹德立写作并出版了文学作品《风云林伯渠》,对林伯渠生平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林伯渠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在故居度过,深受家庭文化熏陶,打下深厚的文化根底。

年,林伯渠考入湖南西路师范学堂。年春,东渡日本求学。

“林伯渠曾经两次赴日本留学,第二次是在‘二次革命’失败之后,逃亡到日本,先后进入日华学校、中央大学、正则学校和东亚商业学校学习,非常广泛地接触各个方面的科学知识,尤其是财政经济和法律方面。”尹德立认为,这段经历为林伯渠后来从事财政经济工作奠定了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

年,林伯渠在李大钊、陈独秀介绍下,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共早期党员之一。

林伯渠曾经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系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年3月,从莫斯科回国的林伯渠辗转来到中央苏区,先后担任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和财政人民委员部部长。

在中央苏区,林伯渠通过组织工农业生产,增发纸币,健全财政制度,开展“四个月节省八十万元”的运动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基本上保持了革命战争的财政需求。

尹德立介绍,因为在财政经济方面出色的工作,林伯渠被称为“红色理财专家”。在红军踏上征程时,红军总供给部长兼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的重担,落到了林伯渠的肩膀上。

“约法三章”筹集粮款

今年6月底正式开馆的林伯渠生平陈列馆,通过先进的4D投影技术,将历史资料与现代科技紧密融合,再现林伯渠鲜为人知的工作、生活场景。其中一个展厅详细介绍了林伯渠的长征历程。

“林伯渠平时和大家一起行军,到了宿营地,别人休息了,他还要忙着开会、调查、筹集和分配粮款物资,十分辛苦。”林伯渠纪念馆党委书记鲍礼玉介绍,李德送给林伯渠的公文包为他开展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林伯渠诞辰周年之际,这只历经风雨沧桑的公文包由林伯渠女儿林秉元捐赠给林伯渠纪念馆,回到了主人的家乡,成为那一段艰苦岁月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长征途中,林伯渠“约法三章”:一切缴获要归公,该分配给群众的分给群众,该留给部队的留给部队;个人不能私拿私分一点物品;不准吃土豪家的东西,也不准在土豪家煮东西吃。

林伯渠还制定了《各部队取用没收品征发品办法》,规定十分详细。比如谷子可以按需领取,取用盐、油、洋油照市价减半。在物资供应上,先收集起来,再将布匹赶制成衣服、绑腿等,按照新制定的供应标准进行分发。这个规定使战士们基本的吃穿用度得以保障。

在没收和征集粮食的工作中,林伯渠十分注意维护少数民族利益。过草地前筹粮时,林伯渠起草了通令,要求各部队只有在其他办法不能解决粮食问题的时候,才允许收割藏民田中已熟的麦子;收割普通藏民麦子时,必须将所收数量、原因等,用墨笔写在木牌上插在田中,藏民回来后可拿木牌向红军领回粮钱。

“林伯渠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中央交办的工作任务,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采访中,鲍礼玉为记者讲述了两个数字:红军在懋功停留期间,林伯渠领导供给人员征粮余斤;过草地前,两次总计筹粮万斤,为红军的行动提供了后勤保障。

“手举马灯照万人”

在林伯渠生平陈列馆,公文包旁边的一盏马灯引人注目。鲍礼玉告诉记者,马灯也是林伯渠长征途中使用的物品,此为复制件,原件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长征时,林伯渠已经年近半百。一路上,他每天都带上“五件宝”:棍子、草鞋、粮袋、马灯和军包,和红军指战员一起,坚持艰难的行军。

“他的小马灯从不个人占用,一定要把光亮照向大家。”红军女战士李坚真曾用山歌唱道:“年过半百老英雄,又当部长又当兵。山高水深何足惧,手举马灯照万人。”

长期的长途急行军,令林伯渠日益消瘦,但革命热情和斗志并没有消减半分。林伯渠手提马灯的形象印在画家黄镇脑海里,他画了一幅素描,取名《夜行军中的老英雄》:林伯渠戴着深度近视眼镜,颧骨高高隆起,长长的胡须垂到胸前。左手提一盏马灯,右手拄着拐棍,阔步向前。

革命道路上,林伯渠不仅步履坚定,头脑也格外清醒。长征途中,张国焘闹分裂,严峻关头,林伯渠坚定地站在毛泽东这一边,对当时的政策走向起到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曾经称赞林伯渠:“在历史进程中,你总站在革命的最前线。”

“林伯渠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共产党领袖集团的拥护,是非常坚定和忠诚的。”采访中,尹德立用四个字概括他心目中林伯渠的初心特质:为国为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