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棚场街

文/陈章善

在澧州棚场街附近,有个远近闻名的洗墨池。

房地产开发商很会利用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品牌,于是,“墨池飘香”、“墨池家园”、“墨池公寓”等中高档小区以此命名。还有座很现代的公园,也称墨池公园。连县里的文学刊物也曾叫《墨池文学》。

其实,真正有香墨味的还是棚场街,这是一条如今仍然墨香四溢的街。

棚场街与澧州府几乎同时诞生。当时,仅为澧州府的乡试临时搭建的考棚,因澧州学子和考生济济,棚场便从州府边延伸,不少为之服务的餐饮和住宿商家沿棚而建,土路铺上了麻石,慢慢形成了一条有着文化和商业味的厂市——棚场街。

棚场街是一条凝结着澧州学子的汗水和辛酸的街,是一条澧州学子充满憧憬的街。在漫长的科举考试的长河里,真正从这条街上初露锋芒,再一步一考有名,最后一步登天者仅一人,他就是元代状元郝希贤。郝希贤澧州府人氏,是澧州自古以来唯一的状元,还可能是沅澧流域历史上唯一的状元。

科举废除后,考棚因戊申大水,棚场街一度仅剩败瓦颓垣。从光绪中叶开始,经王正雅、唐晋棠、贺龙三代镇守使的努力。棚场街才梅开二度,得以繁华。

现在的棚场街南起文化街,北连人民路,过去的木架子屋大都被现代建筑取代。棚场街过去的热闹不再,但,街上的文墨气息依旧。

南面街头东边,澧州老年书画院顾问杜修岳先生曾在此泼墨挥毫十余载。

南面街头西边,书法家协会会员陈华先生的工作室坐落于此。

从南走进棚场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志远书法学校、丹青书画、毛氏家教中心等与书画息息相关的培训机构和站点。再循着墨香走进棚场街,你会发现一些现在看似不大起眼名不经传的草根书法人。这些草根书法人中,有老者,有中年人,有孩童。

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上世纪中期名扬涔槐流域的篆刻家王醉颠先生的遗墨,还能看到他的孙子王哂与重生王凯文在此重展王氏遗风的景象。

(王醉颠先生的重孙王凯文的习作)

再沿着棚场街的墨香探访,你会碰到更多的挥毫泼墨人。我熟识的有澧州老年书书画院院长贺冠军先生,他在戎马岁月就爱好舞文弄墨,到地方以后依然喜欢写字,如今年逾六旬了,还是迷恋书法。在澧州老年书画院,秘书长蔡业波先生对书法痴情了一辈子,虽说是秘书长,那是个没有回报的苦差事。

(贺冠军先生的作品)

在棚场街的墨香快飘到人民路的地方,有位年过半百的黄跃进先生。他土生土长于棚场街,自命棚场街人,携着讲普通话的娇妻,一边开餐馆,一边习书练字。以文会友,自得其乐。

棚场街也是文人墨客喜欢喝早茶的地方,澧县的文化氛围很浓,骚客们有了新的创意,有了得意的作品,会选择一个好日子,约上合意的文友,择一小店,咪一口杯中老窖,慢慢品味着问世之作。来棚场街最多的,还是舞墨之人,感觉中,有李章毅、李湘生,龚佑山,骆定国等先生。最值得称道的,是湖北后生高启,他倾其全力,在棚场街办了一家文德斋书茶舍,把棚场街的墨气渲染到极致。

高启先生近作

高启的书法茶舍

骆定国先生生前作品

李湘生先生的近作

三年前的一天是棚场街最热闹的一天。那天春和日丽,祖籍棚场街的戴馘先生与我一起漫步于此,戴先生不仅是颇有名气的特型演员,还擅长临摹的书法。那天,戴先生在黄跃进家,展开宣纸,仿着的笔迹,一挥而就“澧州印象”“墨香棚场街”。戴馘先生还模仿的湘潭口音和气势,将右手从胯间慢慢向上向前推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话落,掌声一片。

作者/来源:澧县在线王小铁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