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澧县城头山镇牌楼村积极探索“稻菇”轮作的种植模式,不仅促进了秸秆资源化利用,提升了土壤肥力,还为当地村民致富增收拓宽了渠道。

在城头山镇牌楼村的“稻菇”轮作种植基地内,一朵朵白色菌杆、伞面赤红的大球盖菇从覆盖在地里的稻草秸秆中钻出来,工人们正弯着腰,用手小心翼翼地捏住菇体下部进行采摘,保证菇体完整;在基地的另一边,工人们将采摘回来的鲜菇按照不同的大小进行挑选分级、装箱后发往县城的农贸市场。

城头山镇牌楼村党总支书记周尼平:现在每亩可产斤左右,按照大市场每斤5元的批发价,除去种植成本、人工成本、损耗成本等,每亩可获纯利元左右。

大球盖菇又名红松茸、赤松茸,营养丰富,肉质滑嫩,既可鲜销,又可精深加工,市场前景广阔。去年10月份,牌楼村村支两委经过多方考察后,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支持下,利用村里的“冬闲田”探索“稻菇”轮作种植模式。

晚稻秸秆可以作为大球盖菇的栽培原料,为菌丝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菌丝可以分解秸秆,剩余的菌渣作为有机肥直接还田,不仅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为接下来的水稻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城头山镇牌楼村党总支书记周尼平:每亩菇田需消耗20亩左右的稻田秸秆,菌渣翻耕还田又能改善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实现了用地养地的结合。

目前,该基地每天可以销售鲜菇六七百斤,预计在四月底采收完毕后种植水稻,实现了栽培季节无缝对接。同时还可以盘活农闲劳动力,为20多名村民每人增加了多元的务工收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