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名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410/8833187.html

年5月19日,对江安农校的袁隆平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最黑暗的一天。头天晚上,他呕心沥血好多年培育出来的七百多株杂交水稻,被全部拔除,向着成功迈进的希望,一瞬间轰然破灭。

这些“雄性不孕水稻”是袁隆平独创,全世界只有他这儿有,而且七百株是全部家底,没有备份的种子。

水稻毁坏很专业,不是折断而是彻底捣烂根部,神仙也不能修复。遭受这样的打击,能要了科研工作者的命。

袁隆平年轻时的照片

四天过后,江安农校的一个女教师冲到袁隆平家,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袁隆平的妻子邓哲,她家袁隆平跳井了。

邓哲一听差点昏倒,孩子才多大啊,袁隆平怎么能狠心抛下他们母子去跳井。缓了几秒,邓哲失魂落魄的跟着女教师赶到井边,看到袁隆平已经被捞上过来,浑身湿淋淋坐在地上,才算松了一口气。

邓哲来到袁隆平身边,劝他不要想不开,再大的打击也不能够去跳井。她说话小心翼翼,生怕再刺激袁隆平。哪知袁隆平开口就说他没有跳井,是到井里去捞水稻苗,邓哲和女老师才知道闹了一个乌龙。

袁隆平与邓哲

水稻苗被毁后,袁隆平第一时间报了警。其实他和妻子有比较确切的怀疑对象,邓哲见丈夫的心血毁于一旦,提议去检举。袁隆平觉得检举也于事无补,反而更拉仇恨,还是让组织去查,查到哪一步算哪一步。

袁隆平很理性,他不会总让悲怒占据他的精力,很快他就和几位同事一起,去寻找有没有幸存的秧苗。

整整找了四天,袁隆平终于在一个井台边,发现了几片苗叶。一看井里,果然有几株秧苗,兴奋之下,袁隆平顾不得找人、找工具下井,自己直接就跳到井里捞秧苗。

附近不知道的人看到这一幕,以为袁老师想不开跳井了,才有了飞报邓哲的误会。

袁隆平与邓哲

捞上来的秧苗有五株,在水里泡了四天,根部也都泡坏了,看起来不能再用。幸好在袁隆平的妙手下,五株秧苗全部救活,成了风靡世界袁隆平杂交水稻的“五祖”。

七百株都彻底毁了,为什么要把五株根部完好的秧苗丢到井里,留下一个好似交给天意决定的悬念。

案子没破,人性复杂谁也不知道肇事者是出于什么心态。袁隆平最终取得成功,这段插曲也不再重要。

袁隆平的成功极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粮食的产量总是在不断地提高,不过历史进步提高粮食产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袁隆平在水稻田里

春秋管仲时期,也就是公元前七百年左右,我国稻谷的亩产,还不到二十公斤。到公元前年,13岁的秦王嬴政即位时,秦国的稻谷亩产是九十公斤,增加四倍多用了五百多年的时间。

过了一千年,到公元八百年左右的中晚唐时期,我国稻谷亩产达到一百五十公斤,比秦始皇时只增加一倍不到,时间跨度却比春秋到大秦,长了一倍。

春秋到秦朝稻谷产量提高幅度较大,应该和基数低以及铁器的出现有关。到有了相对大的基数,又没有革命性技术突破的时代,稻谷产量的增幅就开始下降。

又过了千年到清朝中期,我国稻谷亩产为二百八十公斤,千年增幅不到不到一倍,也就是每百年的增幅不足百分之十。注意,这些亩产量都是指每亩地的年产量。

袁隆平在稻田里

年毛主席解放后首次回韶山,在和乡亲毛福原攀谈时,问起韶山粮食亩产有多少。有当地领导在场,毛福原咬牙撑场面说八百斤。

毛主席问是一道还是两道,也就是一季的收成,还是两季一年的收成,毛福原心一横说是一道。

毛主席了解农村,说韶山那样的地,一道能收五百斤就谢天谢地了。按这个数据,年亩产就是五百公斤。

从十九世纪初开始,稻谷亩产从二百八十公斤,提高到五百公斤,一百六十年增长接近一倍,算是突飞猛进,这都得益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突破。其实,那时我国稻谷的总体亩产不到四百公斤,五百公斤是高产数字。

毛主席在湖南韶山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推广后,我国稻米亩产总体提高百分之二十。到年,袁隆平杂交水稻中的一个品种,亩产近一千一百五十公斤,几十年时间,亩产最大增幅接近两倍。年,试验田亩产更达到惊人的一千五百公斤,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创造这个奇迹的袁隆平,学农的的初心并不是增加粮食产量,而是追求田园美感。

袁隆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学生时代是个学霸,从小学开始,学业一路无阻,直到考入国立东南大学(即后来的国立中央大学)国文系。

大学毕业二十来岁的年龄,袁隆平的父亲,就当上了家乡江西德安县高等小学校长、督学,是名副其实的青年才俊。

袁隆平在水稻田里

年袁隆平出生时,他父亲在平汉铁路任职,父母都在北平。他医院当护士,他医院分娩,恰巧给袁隆平接生的就是林巧稚。

那医院任妇科大夫不久,这位我国的近代妇科宗师,为“现代神农”袁隆平接生,仿佛自带一种无人能解的仪式感。

由于父亲的工作原因,六岁前袁隆平随父母迁居到天津、九江、赣州、汉口,小小年纪就有了行万里路的经历。

在袁隆平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的影响尤为深刻,他曾说:“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我们家自曾祖起,就有一个重视教育的好传统。我生长在这个家庭中很幸运,是这一传统的受益者。”

少年时代的袁隆平(左)

袁隆平的母亲是扬州富商家的千金,毕业于镇江英国人办的教会高中,英语水平相当高,袁隆平受益于母亲,也有较好的英语基础,这为他日后的科研,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袁隆平的母亲当过一段时间教师,结婚生子后就专事照顾家庭。袁妈妈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认为孩子的智商是一座宝库,而开启这座宝库的钥匙,是品德和情操。

基于这种认识,袁妈妈在给几个儿子讲故事、带着儿子出游时,都会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情操,而不是单纯向儿子们灌输知识。

五兄弟中,老二袁隆平小朋友爱动脑筋,问题最多也最皮。袁妈妈给儿子们讲故事,其他几兄弟都在静静听,二毛袁隆平却跑开去捉萤火中,等捉满一玻璃瓶,才又跑回到母亲身边。

袁隆平

母亲看着袁隆平捉的萤火虫,借机又给孩子们讲起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京娘死后为报恩,化作萤火虫在黑夜中为赵匡胤引路,助赵匡胤脱险的情节,深深打动了二毛,二毛从此不再捉萤火虫,因为萤火虫在他心里,成了感恩的象征。

袁妈妈爱花,家中四季鲜花不断,而且袁妈妈擅长插花艺术,总是把摆在家里的花搞得特别有美感。

在汉口时,每次经过码头,袁妈妈都会带回一束开在码头边的野花。冬天无花的间隙,袁妈妈也会在花瓶中插上松柏枝,还用松柏为喻,教导孩子们气节。

袁隆平在花的芬芳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气息,花之美开启了他对植物的兴趣。有次袁妈妈带着儿子,到一个私人农庄游玩,这次游玩不经意间激活了袁隆平“神农的基因”。

袁隆平

农庄里景色把袁隆平美呆了,他六岁已经走了很多地方,这样的美景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色彩斑斓的各种果蔬,在地里、在枝蔓上争奇斗艳,好似一个个快乐的精灵,和在市场、厨房里看到的果蔬,感觉完全不一样。

这一刻,长大学农的念头,从袁隆平的灵魂里冒了出来。他后来说,如果那次去的是一个贫困、脏乱的乡村,他也许就不会走上农业这条路。骨子里的向往,而不是单纯理性的选择,让袁隆平走上了农业的巅峰。

如果说北平是袁隆平的出生之地,汉口就是“现代神农”的出生之地。袁妈妈带袁隆平几兄弟,去汉口附近的神农洞参观时,六岁的袁隆平小朋友问题又来了。

袁隆平

他想知道人类是从哪儿来的。人从猿猴来是科学,女娲捏土为人是情怀。袁妈妈应景发挥,先给孩子来个情怀解释,进一步用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告诉孩子人类的生存物资,绝大部分来自土地,加深孩子对土地的热爱。这让幼小的袁隆平,更加希望长大后走上农业的道路。

在汉口,袁隆平小学一年级还没上完,抗战就全面爆发了。袁隆平小学读到年,全家迁往湖南澧县。

颠沛在危局之下,父母仍然没有中断袁隆平的学校教育,他7月离开汉口扶轮小学,8月就进了澧县弘毅小学,父母对孩子上学的事,一点都没有耽搁。

可是随着日本军队的步步进逼,袁隆平还是失学了几个月。年1月,袁隆平一家逃难离开湖南,辗转迁往重庆,到八月袁隆平才在重庆重新入学。

袁隆平

此后袁隆平在重庆读书一直到年5月,在抗战大后方念完了初中。高中袁隆平转回汉口,年袁隆平的父亲任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科长,袁隆平转到南京读书。

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袁隆平足迹走过半个中国,游历已经不比传说中的神农少。

年8月,南京已经解放,袁隆平高中毕业面临升学选择,父亲希望他从政,他却表明了不可更改的态度:“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

农业是吃苦的行业,袁妈妈心疼,农业是很难出人头地的行业,袁爸爸心塞。袁爸爸不情愿地问袁隆平,难道要做个一身庄稼味的学者?袁爸爸是知识分子,看不上表达得也很含蓄。

袁隆平六岁时的感性梦想,这时已沉淀出理性的思考,他理直气壮地回应袁爸爸:“试想一下,这人世间倘若没有庄稼味,而是充斥着铁血味、硝烟味,该是多么可怕!”

袁隆平

了解到儿子有了自己坚定的理想,袁爸爸、袁妈妈不再用自己的诉求去干涉,转而支持儿子的决定。袁隆平考上相辉学院农学系,再次来到重庆读书。

袁隆平唯一一次想转行,是在抗美援朝期间。自幼接受父母的爱国主义教育,童年、少年亲身体会山河破碎的痛楚,让热血青年袁隆平,想要投考飞行员,到抗美援朝前线去报效国家。

年,袁隆平考飞体检、政审都已通过,即将成为一名志愿军空军战士。新中国政府考虑到国家未来,最终决定大学生继续学习,准备将来投入国家建设,这一决定,让袁隆平得以继续“神农”的人生。

大学毕业,想当农业科学家的袁隆平,当然想留在科研条件好的单位,他的志愿是去重庆的农科研究单位。而学校则动员毕业生下基层,到艰苦的农村去发光发热。

这个关头,袁隆平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在志愿中写上:“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母亲曾教育他,国土最神圣,是华夏儿女的生命之源。

袁隆平

几千年的华夏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这片土地抛洒鲜血。那不管到哪里,只要为华夏大地奉献,袁隆平也不再觉得遗憾。

年,袁隆平被分配到湘西雪峰山的安江农校当教师。这里农村偏僻落后,正是袁隆平所说,看了就不会让他选择农业的那种状况。

袁隆平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八年,在这个可以让他不愿选择农业的地方,却给了他登上“神农”之巅的机缘。

在安江农校,袁隆平有几年时间,都按照当时流行的米丘林、李森科等植物学大咖的理论,做了很多农科试验,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都没有多少实际应用价值。各种农作物杂交,就像是培育新品种宠物的娱乐。

年,袁隆平不再迷信权威,想着以前看到的大街上的饿殍,他决定放弃无性杂交的研究,转而尝试水稻杂交增产,想用这个办法,来解决数千年我国不断出现的饥荒问题。

袁隆平

当时的世界上的主流理论,都认为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包括美国在内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尝试水稻杂交增产,也没有取得成功,似乎反证了水稻杂交无优势的理论。

袁隆平有良好的英语基础,了解水稻相关的种种前沿科研。他认为水稻杂交,是水稻增产的一条可行路径,向学校申请了半亩试验田,用于水稻纯系选种和人工杂交的研究。

拿到试验田,袁隆平播撒上试验的水稻种,等秧苗冒出水面,他开始进行细致认真的追踪观察。秧苗长成稻株后,他发现了一株“颜值”、“身材”都出类拔萃的稻株,这让他十分高兴,认为找到一个优良品种。

他把这稻株上一百七十粒种子取下,培育好又放进一小块试验田试种,意想不到的是,后代完全没有这稻株的风采,甚至比一般的水稻还要不堪。

袁隆平在研究水稻

这是怎么回事?袁隆平经过一番思考,突然意识到那是一株自然杂交的水稻,只是杂交不是纯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才导致品质下降。

水稻都是雌雄同蕊、自花授粉,由于缺乏基因多样性,品质难以提高,甚至会像近亲结婚那样,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病变。

那株出类拔萃的稻株,偶然获得自然杂交的契机,从而有了“高贵血统”。这证明水稻杂交具有优势,只要能保持住“高贵血统”,就能让水稻大幅增产。

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袁隆平开始设计保持杂交优势的方案,他准备通过三系“雄性不育株”,来获取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寻找、培育“雄性不育株”,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而且他还要承受一些人的嘲笑。

袁隆平

嘲笑有很硬的理由,那时美国两位著名遗传学家,在合著的专业书中明确下了结论:水稻杂交无优势。

哈佛大学的遗传学教科书中也写道:“稻麦等白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杂交无优势。”名不见经传的袁隆平,何德何能要推翻权威的观点。

袁隆平搞科学只尊重事实,不做权威的“真爱粉”。他不理会那些闲言碎语,把精力都投入到对“雄性不育株”的研究上。

一季又一季,袁隆平在十多万株水稻中,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到年才找到六株雄性不育株。

靠着这个基础,袁隆平对雄性不育株进行研究、培育,年在中科院的“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

年,袁隆平在水稻田里

这篇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九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以科委名义致函安江农校,指出该项研究对水稻大幅增产意义重大,科委支持袁隆平雄性不育株的研究工作。

年,经袁隆平呈报省科委、黔阳地区科委批准,原安江农校改名的黔阳地区农校,正式成立了水稻雄性不育科研组。

年4月30日,袁隆平把多年来培育出的七百多株雄性不育秧苗,种进农校的科研田。过了半个多月,即将看到一些成果的时候,一夜之间秧苗被毁。这种灾难,让人觉得袁隆平跳井,也就不难理解了。

黔阳“五一八毁禾案”,公安没能查出结果,圈子里的一些“福尔摩斯”倒破了案。有人扬言,袁隆平骗取科研经费拿不出成果,为逃避追责,自己毁了秧苗。杂交水稻不可能增产的言论,也随之甚嚣尘上。

袁隆平在水稻田里

顶着这样的污蔑,和几乎前功尽弃的崩溃境遇,袁隆平继续负重前行。年,学校工作组以支援煤矿生产为由,把袁隆平和几个老师,调到低庄煤矿劳动,很有点“平息众怒”的意思。袁隆平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注定要遭受很多磨难。

走之前,袁隆平把科研组两个自己学生叫来,给他们说明情况。两个学生一听就炸了,跳着要去帮袁隆平说理,不改变对袁隆平的安排,他们就掀工作组的桌子。

袁隆平找学生来,不是为了诉说委屈,而是为了让科研能继续下去。他已经把雄性不育的技术,传授给了两个学生,他不在两个学生也能从事研究。

他告诉两个学生,不要为他申辩,项目是科委立项,工作组取消不了,他们两个的任务就是把项目进行下去,不要为其他的事惹麻烦。

袁隆平

在袁隆平最艰难的时候,华国锋同志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年,担任湖南省革委代主任的华国锋同志,在常德主持召开湖南农业学大寨科技经验交流会。

他特邀袁隆平参加,并点名让袁隆平发言,介绍水稻杂交项目,一举把袁隆平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次年,袁隆平的科研组就走出农校,进入省农科院,有了更大的施展舞台,年就在二十亩试种田,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

年,得到关于水稻杂交增产情况的汇报后,时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华国锋同志,当即批示,中央拨出一百五十万资金,支持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推广,并由农业部在广州召开十三省杂交水稻生产会议,部署杂交水稻全面推广。

袁隆平曾说:“我认为杂交水稻有今日的辉煌,华老起了很重要的领导作用。”

袁隆平与华国锋同志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推广,迅速解决了我国吃饭的问题。如今,人们追求更好的口感,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已经大幅缩减。然而如果遇到粮食危机,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技术,就是我国的底气。

美国一个著名经济学家,提出“二十一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很可笑,我国从古至今让哪个国家养活过?我国自有“神农之魂”,早已有能力靠农业科技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不需要别国来充当救世主,更不屑那些肤浅的嫌弃。

袁老走了,他的功德会留在他深爱的土地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