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土生土长的县委书记
(之十九)
文/龚道育
致富门路多
陈彰嘉勇立潮头,他要以贯彻十二大精神为契机,让干部群众从思想上正本清源,赶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势。
自10月25日起,他在本县白衣区、红湖区搞了11天走访调查,先后到9户座谈专业化生产。官垸公社赵家大队第8生产队的唐业枝,41岁,初小文化,家有2间1偏的土砌草盖住房。原来他是余家台公社脱产干部,工作中缺政策水平,感到非常吃力。其妻范德福35岁,初中肄业,她在农村分到责任田后,要唐业枝经常请假回家帮助种田种地。年3月唐业枝多次申请离职回乡,得到组织批准。
4月17日,他花元从省畜牧所买回只来亨小鸡,又花元,到长沙养鸡场买回条日本北星2号蚯蚓,按畜牧科技人员介绍的技术进行饲养。9月初出售只公鸡后,剩下的母鸡有50%的开始下蛋,累计产蛋多斤。至11月,7个月已获卖蛋卖鸡和出售蚯蚓种收入共3多元。11月15日孵化小鸡已经投产,预计至年底可盈利元。
养鸡的事多了,他把责任田退给了生产队,还让开手扶拖拉机的大兄弟给他卖蛋买饲料,保证流通畅通。为了养鸡需要,他订有15种科技报刊,小兄弟还兼管他家的蚯蚓饲养,为鸡补充生物饲料。
陈彰嘉对他说:“听说公社把农科站多余的公房借给你养鸡,把农科站群众养鸡也带动起来,那很好,我支持。”唐业枝养鸡的事传开后,附近安丰、安宁几个公社的农民要求他提供种苗,同他订了购鸡合同。陈彰嘉对唐业枝说:“你当前最要紧的事,一是抓小鸡孵化,把鸡孵出来,兑现合同;二是搞好防疫。”
毛里湖公社铜盆岗大队第3生产队,地处丘陵区。生产队长施大树年起组织集体栽柑桔,建成了40亩柑桔园。由于管理不善,年才收斤桔子,分给社员吃了。年施大树一家承包了这片桔园,给生产队交钱元,记工分。结果收获柑桔担,交完承包款后还剩纯利多元,集体记工分分配收入元,全家农副业总收入元,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户。
陈彰嘉同他谈今后的打算,施大树说:“明年我想把全生产队的亩山地一起承包下来,一年给集体交1万元承包费,争取今后全生产队的生产费用就向这片山地要回来。”
陈彰嘉到他家屋前屋后转了一周,全家4个劳动力人尽其力,准备过年宰杀的肉猪膘肥体壮,毛重已有多斤。新买了3立方米木材堆在门前,准备修一幢楼房。
看到致富农民喜笑颜开,陈彰嘉说:“过去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现在看来不完全是这么回事,风水轮流转,这话要倒过来了。”
大围公社黄丝大队第9生产队农民陈方田已经62岁,住在观音港电排站堤段的垸内。因为他家离垸外草场近,他给集体养牛达30余年。年他觉得一头牛要放,两头牛也是放,在给集体喂牛4头的同时,自己又花元钱买了3头牛,公私两种牛合在一起看管、精心喂养,年底时出售3头私养的,获纯利元。年再花元买进3头牛,结果卖得元,获纯利元。
陈彰嘉访问陈老倌后对新华社记者说:“只要政策对头,农民致富门路还是多。群众都有各自的特长,可利用来发财的潜力还不小。比如本县有五、六百公里的防洪大堤,可以放牧的草场不少,如果利用草场养牛,许多群众都可获利。”
陈彰嘉觉得专业户就是先富户。哪里出现了专业户、先富户,哪里对平均主义的冲击就大。过去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平均主义、同时富裕,那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符合实际。他决定还要和大家研究鼓励专业户发展的具体措施,不要怕两极分化。
11月6日,常德行署专员杨汇泉视察澧县,陈彰嘉陪同他再访陈方田。
陈方田向两位领导和盘脱出了自己的思想变化:“去年我给公家(集体)喂4头牛。一次到津市耕牛交易所看行情,石门县有人私人买牛,我问他:‘政策能让私人喂牛吗?’人家说:‘喂得!政策还规定,可以给私人贷款至元买牛呢!我还有点不放心。人家又问你要用谁的钱买牛。我说是我自己的票子,他便鼓励我花元买了一头。本来下午3点钟就买到手了,但是挨到傍晚才悄悄把牛赶回家,担心别人看到后打听。喂了一段时间没人干涉我,胆子大了一点,我又花元买了第二头。一看还没人侵犯我,再花元买了一头牯牛儿。卖牛后赚元钱还怕说得。”
杨汇泉插话说:“老陈,现在思想上没顾虑了吧?”
陈方田笑着回答:“这不怕了,中央主席说的,各级一把手说了,不会变了!”
杨汇泉接着说:“30年了,总结经验教训,吃了亏,不能那么干了。这是中央领导在全国人大会上讲的。”
陈方田:“以前我们吓怕了!”
杨汇泉说:“那难怪你了,过去私人捞元,不得了的事!”
陈方田说:“捞六、七百元算什么事?我去年还是以替生产队喂牛为主,是顺带捞的。”
杨汇泉又说:“这样的家庭副业发展了,对集体、对国家都有好处。”
陈方田说:“个人有钱了,国家需要我们就交,拿得出了。”
杨汇泉说:“我们总结经验教训不会再干过去的傻事了!你们的县领导在这里,如果变了就找他们!”
陈彰嘉肯定地说:“我们不会再变了。”
陈方田也信心满怀地说:“我现在把上级政策捧在胸前了,政策不会变了的!”
看了唐业枝专业养鸡,杨汇泉对陈彰嘉说:“为了适应畜牧业发展需要,县里要抓孵化鱼苗、鸡鸭苗,还要培育树苗。”
陈彰嘉汇报说:“没问题,光东港大队的60万株意大利杨树苗就可供栽2万亩。鱼苗也一样,北民湖渔场可孵化1亿尾。全县9个孵鸭场可孵化鸡鸭苗万羽。”
来到如东公社枫林大队第6生产队农民陈明正家门口,门框上去年过春节贴的那副对联已经脱色,字迹依稀可辨,上联是:辛勤内外事,我劳动,难得去致富;下联是:远游阡陌途,你读书,难得上青云。横批尾:只要肯登攀。这是陈明正为正视现实,激励自己和子女读书写的。
他家7口人,母亲70岁,两夫妇带着4个上学读书的子女。陈明正本人40岁,小学文化,已经养蜂18年,家里承包了5.8亩水田,养了42群意蜂。过去养蜂交副业款计工,经济困难。年他生产蜂王浆19斤,获利元,出售蜂蜜30担,获利元,加上其他副业收入几百元,农业收入1元,总收入达5元,成为当地首富。
用当时富户标准看,他家有1辆自行车、3块手表、1部收音机、1部缝纫机,还花元建了沼气池。8月初,大儿子被常德师专体育专科录取,对联上愁的事都在肯登攀的过程中实现了,不愁子女成不了才了。
陈彰嘉陪杨专员回到县城,又同李文耀、杨谷江、田晓川、徐宗永、覃文化、张绍云等区、社骨干敞开思想座谈,鼓励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民先富起来。
让一部分地区、农民、职工先富起来,这是个大政策。符合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客观经济规律,符合干群目前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这是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待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