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澧县 >> 澧县美食 >> 寻山探海我读山海经

女娲

《山海经》是神话,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的母系社会阶段末年的神话,是中华远古“三皇””五帝”时代的神话,这些神话中的主人公们是他们同时代的人口头留传下来又被后人用文字记载下来的神话。有学者说《山海经》是战国时代成文的神话,可书中的太皞伏羲女娲炎帝神农共工黄帝北狄们,不是战国时代才出现的,而在《诗》《书》《尔雅》《说文解字》及甲骨文中都有记载。

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不同,中国的神话人物多半是先有其真实的历史人物,然后,在口头流传中扩大,英雄化,再神秘化。故中国人祭祀天地鬼神总是和祭祀祖宗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中国的神话是来自于真实的人间生活,故中国人祭天地鬼神祖宗是讲究实用性的,祭天,就是求老天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祭地,就是求一方地神免去病痛灾难,祭祖,就是求祖先保佑儿孙后代平安健康事业顺利,算命求文昌星,就是求文昌星护佑进士及第考大学。

西方神话中最高神为自生自在的上帝,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圣经。旧约》中第一句话就是“起初,神创造了天地。”这种神话宗教观就引导西方民众也想和上帝一样全能全知,寻根问底,所以,古希腊出了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而几乎同时的中华先秦,出了老子孔子孟子。

这两种神话观的优劣此处不论。

《山海经》里出现的众多神话人物,《尚书》《左传》《国语》《诗经》《楚辞》及諸子百家都出现过,这些先秦文献所构成的中华文脉,一直有《山海经》的血脉跳动。今天,我们读《山海经》首先要把它当作中华上古史来研读。

                        

                          二

将《山海经》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参照,新石器时代山东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众多的观测天象符号,江浙太湖区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

上众多的太阳鸟图形,这和《山海经》中的“常羲生十日”“女和生月十有二”没有关系吗?四川德阳三星堆出土的铜铸扶桑树和《山海经》所记的扶桑木,建木若木又有什么关系?金沙遗址的金箔太阳鸟及河南濮阳出土的蚌塑龙虎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出土文物和神话传说中的“伏羲观八风,,别八节,制八卦”及《河图》《洛书》又有什么内在联系?辽西红山玉石龙,河南濮阳蚌塑龙虎墓,这些和《左传昭公十七年》中“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又有什么内在关系?它们和少皞氏“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能否挂起钩来?历正为观天授时制历,分为春分秋分,至为冬至夏至,启为立春立夏,闭为立秋立冬,这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二十四个节气中最主要的八个农时季节,显然,这是少皞氏从太皞氏继承下来的。读《山海经》,这样四面张网,八面出击,以出土文物证历史文献,再串连解读《山海经》,这样互证互求,方能读出《山海经》的真义来。

                        三

解读《山海经》时,把太皞华胥族迁徙聚居留名的古山川河流名字,与当今中国各个分省地图上相同的山川河流村镇名字串连起来看,把炎姜厉山氏神农氏迁徙聚居留名的山川河流名字,也与当今中国分省地图相同的山川河流名字串连起来看,虽说《水经注》有所变化,但大多数还存在。如以太皞氏命名的泰山,太山,泰室山,(嵩山)泰华山(秦岭)太行山,太白山,太湖,泰泽,大野泽等,以太皞龙师命名的龙山,黄龙山,龙首山,龙头山,龙口等,以伏羲氏命名的博山,包山,濮水,蒲坂,蒲山,蒲城,蒲江,浮山,浮戏,浮泽等,以风姓凤凰华胥氏命名的风陵渡,凤凰山,蓬莱,蓬山,蓬溪,彭蠡泽,彭山等。古无轻唇音,这些字音在先秦都是相通的。

如炎姜历山氏(神农氏)迁徙聚居留名的山川河流有祁连山,托来山,疏勒山,祖厉山,厉山,厉下,祖厉河,厉水,澧水,黎城,漓江,溧水,牛头山,牛首山,羊山,神农架等。再如以共工氏迁徙聚居留名的山川河流的,《山海经》多有共山,共头之山,共水之名,今天,共工氏留下地名最著名的就是巫山,巫山县,巫溪县。

上古风姓太皞华族和姜姓炎族野合婚交,留下的地名有泰山下兖州瓠子河雷泽,有江苏浙江交界之太湖古称震泽或吴西雷泽,有山西永济雷首山雷泽,还有甘肃天水雷泽。有意思的是,今天甘肃天水北有一座山叫华家岭,《水经注》把这座山叫祖厉山,山上源出两条河,一条叫祖厉河,由南向北流入黄河,一条叫葫芦河,由北向南流入渭河。天水古名成纪,在母系社会即将转入父系社会时,最后一代母系风族华胥氏入天水葫芦河雷泽,踏了”大人“的脚印,感孕生下了随母风姓的最后一代伏羲氏。据我对《山海经》祭祀祠礼的研究,太湖雷泽的华胥氏为上辈前一代华胥氏,泰山下兖州瓠子河雷泽华胥氏为上辈第二代华胥氏,随之而来,她们入太湖雷泽兖州瓠子河雷泽履”大人“迹生下的女娲伏羲也为第一代第二代女娲伏羲,在风姓华族从泰山地域沿黄河两岸经濮阳,太行山,经淮阳,泰室山,向华山,河渭,天水,华家岭(即祖厉山)葫芦河一带迁徙,向陕北洛河葫芦河凤栖(今洛川)迁徙,漫长的迁徙岁月里,又不知走入过多少雷泽,生养过多少代女娲伏羲,才到达陕甘河渭,才翻越秦岭,到达华阳(今成都平原)。华胥氏在甘肃天水雷泽生下伏羲女娲,都随母风姓,而女娲的后辈女登游华阳感神农生下的炎帝就随父族姜姓了。所以,我言甘肃天水伏羲女娲是最后一代随母风姓伏羲女娲了。

太皞华族由东向西迁徙,炎帝姜族由西向东迁徙,当然,不排出向其它方向迁徙,但主要是东西方向。迁徙的原因:一是寻找与外姓族人通婚,二是从东向西观测日月星辰运行,以便制历授时,三是躲避黄河下游的洪水。。

在风姜两族相向迁徙时,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即他们在相对迁徙时,有不少两族迁徙聚居的重合地点,如今河南淮阳,它既是太皞陵寝所在的太皞之墟,又是炎帝神农氏建都的地方。如太行山,这里既是太皞华族西迁途中居住的地域,也是炎帝氏族女儿女娃化作精卫之鸟衔木石填东海神话发生的地方。如山西既有以太皞氏命名的太岳,同时,太岳又名东榆林,和黄河西边炎姜榆罔氏居住的陕北榆林相对。

如甘肃天水有太皞伏羲氏诞生的雷泽葫芦河,而这条河又叫祖厉河。这条河发源地今天叫华家岭,《水经注》把华家岭又叫祖厉山。再如陕西宝鸡,它既是一代炎帝陵所在之地,而宝鸡北首岭遗址却出土了六千多年前的“水鸟衔魚图”,我称之为“龙凤联姻图”,墓中还出土了只有东南海里才有的螺,而且,在宝鸡周围,有扶风,凤翔,凤鸣(歧山),凤州,凤县等一大堆风姓华族聚居的地名。再如长江下游太湖有座东洞庭山,这座山又叫胥母山,还有一座西洞庭山,西洞庭山又叫包山,(《辞源,洞庭》)显然,这是华胥老母山和庖羲氏山的俗称。与其相对的是,在长江中游湖南有个洞庭湖,湖边有华容(华荣),岳阳(荣家湾)。在洞庭区域湖南澧县,一九七九年发现了成头山遗址,这里出土了六千多年前的稻田和八千多年前的稻谷。我们再看《山海经,大荒南经》:“有荣山,荣水出焉。”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又有成山,甘水穷焉。“我们再看看今天的山东半岛海边,还有老荣成,荣成市,海边还有成山头,这是巧合吗?

我们再看流入洞庭湖的河流,有耒水,涞水,澧水等以厉山氏命名的河流。耒,涞,澧,通厉,一声之转。

再看今鄱阳湖,上古名彭蠡泽。古无轻唇音,风姓伏羲氏之“风”,读重唇音为beng或pong,“伏”读为“庖”或“包”,“华”先秦读“敷”,(陈第《毛诗古音考》)读音为“濮”,“蒲”,“庖”。可见,彭蠡泽之“彭”,是以风姓华族得名的。可能是长江下游太湖雷泽的太皞华族沿长江向西迁徙发展到达于此,渔猎农耕于此,聚居于此,就把此泽叫“风泽”“蓬泽”“华泽”(或濮泽),最后,有文字记为“彭蠡泽”。“蠡”与“厉”“烈”声通,彭蠡泽为风姓华族与姜姓炎族通婚共居之地。彭蠡泽为什么又叫鄱阳湖呢?是因原居岷江上游川甘交界松潘草地的番姜族人氐姜族人,沿岷江向下游迁徙发展,经巫山神农架,再经洞庭湖,最后,和早以联姻的太皞华族相会于彭蠡泽,后进入父系社会以番姜族人为主,番姜族人住在鄱山之南,南为阳,故名鄱阳湖。(此点我在《风姜文化迁徙考》一书中有详细论证)

再如山东的蓬莱,“蓬”通“风”,“莱”通“厉”“烈”“来”(上古有名的八代炎帝中有一个就名叫“来”)蓬莱,就是“风厉,凤来”,就是风姜两族通婚共居之地。

长江黄河上中下游这么多风姜两族同居共处之地名,说明了什么呢?

我的解读是,联系《山海经,东次三经》中用“人身羊角”祭祀的族群,联系女娲走进泰山下兖州瓠子河雷泽履“大人”迹而孕,生下伏羲女娲的传说看,这个“大人”就是“人身羊角”之炎姜族男人。“大”通“夏”,有大则夏,雷泽又称“雷夏之泽”。华夏之夏,最早就来自这雷夏之泽。以后,随着风姓华族沿黄河两岸西迁,大河上中下游留下了许多雷泽,如河南濮阳雷泽,山西永济雷首山雷泽,甘肃天水葫芦河雷泽,源于甘肃东边华池流入陕北洛河之葫芦河雷泽,入洛处为洛川,古名凤栖。凤栖南边就是雷原,雷牙,聚居在这里的也是雷泽风姜联姻族群。

                        四

《山海经》有“常羲生月十有二”,“羲和者,生十日”这两条文献,这是《易经,系辞》里所言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记载,也是《河图》《洛书》创制过程在《山海经》里的明确记载,《河图》是在没有文字前,用白圈黑点代替文字把太阳运行与一年四季的关系记载下来,同理,《洛书》是用白圈黑点代替文字,把月亮运行与一年四季的关系记载下来。估计当时还没有四季之说,只有春秋两季,即凉寒一季,暖热一季,故古人把岁月叫“春秋”。当然,也没有“五宫”“二十八宿”。《山海经,大荒东经》明确记载,太皞伏羲氏在东方观测日月所出天象的山头有七座,《山海经,大荒西经》明确记载太皞伏羲氏在西方观测日月所入天象的山头也有七座,这些山头都是以不同季节的星辰命名。这些都是太皞伏羲氏早期创制《河图》《洛书》的记载。

书中虽没明言伏羲生日生月,而生日生月的“常羲”“羲和”为伏羲氏族人毫无疑问。最初的《河图》《洛书》什么样不得而知,今天看到的是阴阳合历一年为三百六十天观天授时系统。要是没有《山海经》,我们永远不知道太皞伏羲氏是否真有其人,也永远不知道《河图》《洛书》的真象。一部《周易》,一部《河图》一部《洛书》,几千年来,先贤们绞尽脑汁,往里面装了太多的东西,找不到真象,就是受太史公《史记》的影响,不言“乱力怪神”,忽视了《山海经》的存在。

                          五

《山海经》言“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山海经,海内经》)此事《水经注,若水》也有记载,《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阳,是为帝颛顼”。轩辕之丘,在昆仑东陕北一带,有可能是秃尾河岸边石峁城堡,从江水,若水地理位置看,西陵应为长江三峡之西陵峡居处的西陵氏族群,嫘祖为西陵氏女子。

如炎帝有八代之说或十七代说一样,黄帝也有数代称号。第一代黄帝应为居轩辕之丘的黄帝,距母族昆仑之丘(今祁连山)不远,第二代为”以姬水成“之黄帝,姬水即今渭河支流漆水,这里距昆仑之丘也不远,至于涿鹿之战的黄帝,是第几代,少典妃所生黄帝是第几代,生于山东寿丘之黄帝又是第几代,不得而知。至于都河南新郑之有熊氏黄帝为第几代,东至于海,西之崆峒,南至于江,北逐恽粥之黄帝又是第几代,更不得而知了。我推论,娶西陵氏女子嫘祖应是接近最后一代之黄帝了,因为他的儿子玄嚣,昌意都不为黄帝之号,孙子帝颛顼也不称黄帝之帝号了。

娶西陵氏女子嫘祖之黄帝,无疑是进入四川成都平原之黄帝。他为什么进入四川呢?从地理环境看,上古四川几乎与中原隔绝,可同时成都平原在上古先民眼中又是太阳自东向西运行的天下正中心点,谁来认定这中心点呢?是中华大地上观天授时最得天下认可的太皞伏羲氏族人。那时候四川有太皞伏羲氏族人吗?”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山海经,海内经》)从这条文献看,太皞族人进入巴蜀之地已经生活了四代人了。

那时,巴蜀有炎姜族人吗?“炎帝神农氏,母曰任姒,有峤氏之女,有女登,少典妃,游华阳有龙首感,生神农于裳羊山。“(《帝王世纪》引《御览》)有峤氏,依刘起釪先生的解读,“姬姜二姓,盖自黄帝炎帝二族的母亲氏族从氐羌二族发展分化出来之后,由方言变异之故,氐与羌的读音逐渐转化演变为典,为峤。”(刘起釪《古史续辨,姬姜自氐羌出》)即“氐”转变为“典”,“羌”转变为“峤”。“峤,其为人虎文,胫有。在穷奇东,一曰状如人,昆仑墟北所有“。(《山海经,海内北经》)”其为人虎文“,是说有老虎形象的纹身。这显然源于虎身豹尾西王母氏族。这个说法更为古老根本一些。如何认识女登?”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补史记,三皇本纪》)女登为有娲氏之女,即为女娲氏族女子,游华阳,就是言女娲族人下一代女子随一支太皞华族迁徙到了成都平原。”神龙“也为”神农“。引这两段文献是说,女娲族女子到了成都平原,和神农族男子野合受孕,”感神农“,如早年女娲入泰山下兖州瓠子河雷泽”履大人迹“一样。而现在,风姜两族普遍相互通婚进入父系社会,故女登生下的儿子就明确为父系姜姓了。可见,黄帝进入成都平原时,这里早已是太皞华族和姜姓炎族通婚多年的地方了。   

黄帝率师东至于海,西之崆峒,南至于江,北逐恽粥横扫中原后,最后进军四川。说最后,是他之后,玄嚣,昌意,帝颛顼,再无黄帝之帝号了。黄帝率熊罴虎豹大军入川干什么呢?令玄嚣降处江水,昌意降处若水,这是为什么?从古文献看,除这时四川聚居成都平原的太皞炎姜族群外,川西北还有强悍的氐羌共工氏为主的氐人国。征伐共工氏族,是因为黄帝族人征战大江南北时,共工氏“固次作难”,征伐太皞炎帝族人,与炎族联姻的太皞华族掌握着天下观天制历授时的中心权利。太皞族人”常羲生十日“”羲和生月十有二“,进而”观八风,别八节,制八卦“,创制《河图》《洛书》,掌握着祭天告地观天制历授时的中心权利。黄帝不夺取这个中心权利,怎么收服天下?

对此事,《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记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夸父不自量力,欲追日影,逮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说夸父饮河不足而死,那是传说神话,不足信。应龙杀死夸父才是真相。黄帝令应龙追杀夸父,就是要争夺观天授时的地位权利。

夸父追日,就是夸父追测太阳运行的黄道星次。这夸父也应是观测日月运行为民制历授时太皞风族的一支。

上古时,太皞伏羲族人,由东向西,观测日月从东向西运行时,认为太阳鸟从东海外汤谷扶桑木起飞,飞到天上正中点即成都平原的建木上要停歇一下,建木高入九天,天帝也从建木上下到地上来。太阳鸟在建木停歇后,再向西飞行到西海(今青海湖)之外的方山柜格之松上停下,再落入西海再返回东海扶桑木上,排次等待下次起飞。“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山海经,大荒西经》)扶桑木上的太阳鸟有十只,为什么是十只而不是八只九只呢?这与“羲和生十日”有关,即和上古先民观测太阳运行记时以十个太阳月为一年(《河图》记时系统)有关。

上古先民为什么认为成都平原是天下正中呢?“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山海经,海内经》)此处黑水指岷江。都广,杨慎《山海经补注》:“黑水广都,今之成都也。”膏,肥实也。形容上古成都平原豆类,稻谷,小米都长得丰实。“灵寿华实”,高诱注:“寿木,昆仑山木也,华实,食其实者不死。故曰寿木。”成都平原有寿木华实,故成都平原有长寿之人彭祖及故乡彭州。这地方长的草四季常青,百兽祥和,凤凰自由自在歌舞。对于这一块天下正中的膏腴之地,黄帝在中原吞并太皞炎姜蚩尤之后,怎么会放过呢?

言黄帝争夺观天制历授时的中心权利,《山海经,海内经云》:”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太皞爰过,黄帝所为。““太皞爰过”,是言太皞从这建木下走过,”黄帝所为“,是言这建木是黄帝所树立起来的。扶桑木,建木,柜格之松,是太皞伏羲族人观天测时中,分别树立在天地东极,天之正中点,和天之西极的三棵神树,怎么又把建木说成是黄帝所树立的呢?这建木到底是什么?《淮南子,地形篇》云:”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声,盖天之中也。“”日中无影“,是说太阳运行到建木所立的天之中,地上就没有建木留下的影子了,这时你呼喊建木,它也没有声音。这建木到底是什么?我认同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建木就是能测日影记时的圭表。意思就是黄帝用圭表观影测日影记时,取代了太皞伏羲族人观察天上日月星辰运行记时,这是一大进步,这个进步也是黄帝族群进入四川后,经过黄帝,玄嚣,昌意,颛顼三代人征战,打败了太皞华族,降伏了炎姜共工族,夺取了观天制历授时大权后,到颛顼这一代在长江三峡围剿战胜了”十巫“(《说文》:“巫“同”工“,)即战胜了十个共工氏部落,从而把统治王权和祭祀天地祖先的神权都拿到了手中,即完成了”绝地天通“大业才最后完成的。

                        六

读《山海经》最重要的是解读各次经末尾的祭祀柌礼。

各次经末尾祭祀的“鸟首人身,龙身人面,蛇身人面,人身羊角,人身牛首”这些半人半兽之神,它们是怎么来的?这些祭祀柌礼的内涵是什么?

上古野民,不仅有原始物质生活,还有原始精神生活。原始野民原始采集渔猎活动中,每天面对的不是狂风暴雨就是毒蛇猛兽,他们单个不能生存,而成群结队集体活动就逼着他们非要交流说话不可。这样,就产生简单的口头语言,并开始用口头语言交流思维。天长日久,他们认识熟习了天地日月洪水猛兽,既害怕敬畏它们,又想捕获利用它们。因某次偶然机会,捕获成功或驯养成功,保证了氏族部落的生存,他们就会把这种猛兽动物作为部洛的神灵图腾。如虎豹熊罴对于黄帝族群,如冬眠春醒的蛇对于极需认识天气变化的太皞华胥族群。龙的形象,是把地上蛇的形状依附到了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座星宿组成的天象上面。著名神话专家袁珂先生把这一时期称为“前万物有灵论——活物论”时期,在这时,“树木会走路,石头会走路,牛 马会说话,猪狗会说话,鸡鸭会说话,飞鸟会说话等等。”(袁珂《中国神话史第一章引白族史诗《创世纪,洪荒时代》》)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泰勒把这时期称之为“万物有灵论”时期,这时,原始初民把天地日月走兽飞鸟,也看作和人一样有思想感情会说话的同伴,甚至认为日月星辰和某些动物,是比人类还要伟大聪明的神灵之物。

西方学者把这种“神灵之物”称之为“图腾”。“然则图腾是什么?它多半是一种动物,也或许是可食或无害的,也可是危险且可怖的。较少见的图腾,可以是一种植物,或自然力量,(雨,洪水)它与整个宗族有着某种奇特的关系。大抵说来,图腾总是宗族的祖先,同时,也是其守护者,它发布神喻,虽然令人敬畏,但图腾能识得且眷怜它的子民。”(佛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乱论的禁忌》)佛氏这段论述,可作为理解《山海经》中各种祭祀祠礼钥匙。

《山海经,南山经》祭祀祠礼中的”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就是古吴西雷泽(今江浙太湖)区域以太阳鸟为祖宗神灵之太华风姓族群的图腾。

”風“,从虫,从凡。虫,蛇也,龙也,凡,船也。”太皞氏以龙纪为龙师。“(《左传,昭公十七年》)太皞伏羲氏仰观天象,追寻日月星辰运行星次位置,俯察地理,细察蛇的冬眠与春醒,把地上的物候和天上日月星象比照记时,创立了”东宫苍龙“

天象,第一次找到了春分,秋分平均日夜时间的两个节气。”太皞师蜘蛛而结网“

(《抱朴子,对俗》)这条古文献是说太皞风族最先发明了结网捕魚。在结网捕魚前,一定有徒手捕魚,一定有扎木排捕魚,进而挖木为船捕魚,。一个”風”字,包含了多少天文地理知识,包藏了多少代太皞华族人的苦苦寻觅呀!“風”还通“鳯”,“有鸾鸟自歌,鳯鸟自舞,鳯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

(《山海经,海内经》)《说文解字》对“鳯”字的解读来源于此。”風“通”“鳯”,“鳯”通“凡”,通“鸟”,凡,船也。这表明,鳯鸟族和结网造船捕魚的太皞伏羲氏有关。鸟和太阳有关,上古人认为,太阳当中有三足乌,正是三足乌托着太阳在天上飞行。综上可见,《山海经,南山经》“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

“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这三个氏族图腾神灵,都有龙和鸟的部分身子,而《东山经,东次一经》的祭祀图腾也为“其神状皆人身龙首”。注意,这《山海经,南山经》里的祭祀神图腾“鸟身而龙首”与“龙身而鸟首”为什么鸟在前而龙在后?这和風姓血缘有关,“風”通“鳯”,也通“鸟”,通“虫,龙”,所以,風姓才是中华上古第一姓!《说文解字》云上古八姓把风姓排除在外,是受太史公《史记》不言“不雅训”影响。

《山海经》为啥把《南山经》排在首位呢?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江河源西向东流入大海,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的上古先民看着太阳东出西落,故最初的方向认知只有东西两大方位,南北方向认知是后来才有的。故最初的《山海经》只有《东山经》和《西山经》,随着先民们对天象观测星次方位扩大,随着先民们原始采集渔猎范围扩大,为了生活的方便,才又从“东西”两大方向中区分出“南北“方向来。而《南山经》正是从古《东山经》区分出来的。所以,联系”闽“字和”風“字的本义看,联系《东山经》和《南山经》内容看,联系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太阳鸟图腾形状看,联系山东大汶口出土的太阳鸟图腾形状看,《南山经》最南方位也在今福建一带,《南山经》最北的方位在江苏北面和山东南面沿海一带,因再往北就是《山海经,东山经》里明确指出的泰山一带方位了。从今天看,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全在中国东方。故《南山经》地理位置也在东方。

这里,再从上古氏族婚姻角度解读”鸟身龙首“和”龙身鸟首“二者的关系。前者出现在《南山首经》中,后者出现在《南山二次经》中,地理位置紧挨着,”龙”为太皞龙师龙族,“鸟”也为風姓太皞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族人,同一風姓氏族人,他们的祭祀神,怎么会用鸟的身子长着龙的脑袋,用龙的身子长着鸟的脑袋?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鸟身上流着龙的血,龙身上也流着鸟的血!这意味着同为风姓的龙氏族和鳯氏族男女是互为夫妻的群婚关系,不用多言,当然是氏族内同一辈男女的群婚关系,这有最严格的图腾禁忌制约着。“女娲伏羲兄妹婚”来源于此。

下面,我们再看看《南次三经》和土地接壤的《东次首经》的祭祀图腾这二者的婚姻关系。《南次三经》里的祭祀图腾是”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东次首经》的祭祀图腾是”其神状皆人身龙首“,这里不是龙与鸟的结合关系,而是龙与人的关系。”龙“

为風姓太皞龙族,”人”又是指谁呢?《东次三经》云“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南次三经》和《东次三经》都在山东泰山南北区域,两地的祭祀图腾都出现了“人”,前者之“人”是半龙半人,后者之“人”是半羊半人,注意,这里再不是动物于动物相结合的图腾神灵,而是人与动物结合的图腾神灵。这里,我们再看《西山经,西次三经》里的祭祀图腾神状,“其神状皆羊身而人面”。《西次三经》里有昆仑之丘,有西王母所居的玉山,有黄帝所居的轩辕之丘,有白帝所居的长留之山,西王母是中华上古西部各氏族祖母神,她“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若善啸,蓬髪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从这段文献可知,西王母本是以虎豹为氏族图腾之氏族,有熊氏黄帝是以熊罴为氏族图腾之氏族,这些虎豹熊罴氏族的祭祀图腾怎么会是“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呢?原来,炎黄皆源于西王母氏族,因后来炎姜氐羌氏族驯化野羊野牛为家养,并以羊为别姓名氏姓羌或姜,后又烈山火耕,采野粟野麦培育为家生家种,创发了农耕文明,故黄帝涿鹿战胜吞并炎姜后,黄帝族群落后的游牧生活只能融入炎姜的农耕文明,后来续写《山海经》的作者就把西王母和黄帝氏族祭祀图腾改成“其神状皆羊身人面”了。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东次三经》的祭祀图腾源于《西次三经》里的祭祀图腾。这支“神状皆羊身人面”姜人牟人,为啥要从西方昆仑河渭迁徙到海岱区域呢?原来,他们也是想走出同血同姓“兄妹婚”呢。请看,《西次三经》中的“其神状皆羊身人面”与《东次三经》中的“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比照,一个羊身人面,一个人身羊角,是不是也意味着同一姜羌族内的同辈男女们群婚呢。可见,《东次三经》里”人身羊角“之”人“,是来自于西方炎姜族群。

”人“通”大“,”大“就是人的象形字。”大“也通”夏“,《说文》”夏,中国之人也。“

我们再将《东次三经》里的‘’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与泰山兖州瓠子河雷泽华胥氏履大人迹感孕生下伏羲氏联系解读,就知道“雷泽”为什么又叫“雷夏之泽”了,也知道“有夏则大”的最初本义了,更知道华夏之“夏”的血脉源头了。

氏族图腾,既包涵着氏族的来源,诞生,也包涵着氏族血缘辈份伦理,还包涵着氏族群体对天地日月山川河流自然的禁忌,也包涵着对血缘婚姻孕生死亡丧葬的禁忌,可以说,一个氏族的图腾形象里,几乎包涵着这个氏族的全部历史。

                        七

简述了《南山经》《东山经》《西山经》的祭祀图腾后,再列表将各经的图腾名称及标志性地名表示于下:

经次名称         图腾名称      标志性地名

南次一经         鸟身龙首    招摇山,西海之上,箕尾山

南次二经         龙身鸟首      柜山,会稽山,漆吴山

南次三经         龙身人面      天虞山,南禺山

东次一经         人身龙首       泰山

东次二经         兽身人面载觡    空桑山

东次三经         人身羊角      尸胡山,无皋山

东次四经         (不明)       北号山,北海,太山

西次一经          华山塚         华山,漆水,西海

西次二经          人面马身,人面牛身   龙首山,莱山

西次三经          羊身人面       不周山,泑泽,昆仑丘,玉山,轩辕丘,积石山,三危山,天山

西次四经          人面兽身       弱水,洛水,泾水,崦嵫山

北次一经          人面蛇身       单狐(敦煌)山,敦夢(塔里木)山,敦夢(塔里母)水,泰泽

北次二经          蛇身人面         汾水,浮水(蒲水),少阳山,

北次三经          马身人面,彘身载玉,彘身蛇尾   太行山,泰泽,王屋山,发鸠山(精卫填海)清漳水,浊漳水,雁门山

中次一经          历儿塚也       历儿山(历山)霍山

中次二经          吉神泰逢      騩山,和山

中次四经          人面兽身      箕尾山,熊耳山

中次五经          升山塚,      首山,历山,洛水 

中次六经          (不明)      夸父山,河水

中次七经          人面三首      少室山,太室山(嵩山)

中次八经          鸟身人面      荊山,江水,

中次九经          马身龙首      岷山,江水(岷江)

中次十经          龙身人面      首阳山,騩山

中次十一经         彘身人面      荊山,汉水,澧水

中次十二经         鸟身龙首      洞庭山,澧沅潇湘之水 

二十四山经中,鸟,龙,蛇为身为首者共有十处,其次为羊,马,彘,鹿各出现过几次。鸟,龙,蛇都通“風”,在《山海经》祭祀图腾神灵时期,迁徙范围最广与各地土著氏族联姻最多的也是風姓太皞华族。同时,这里还要指出,就是各《海经》,《大荒经》》的主要标志性地点列举出来,绝大多数仍在中华版图之内。说《山海经》地理延伸到了北美及世界各地,这是没有细读《山海经》的妄言。

                          八

氏族图腾的内涵尤为丰富,此文不能细谈。下面,结合这些图腾谈谈上古先民们的祭祀祠礼问题。

1,在所有祭祀祭品中,供奉的粮食名称有:

     糈,稌,稻,稷米等。

糈,读音为"须",《辞源》:“糈,私吕切,祭神用的精米。”《山海经》中言祭祀祠礼时,几乎都要用到“糈”这个字,大多是当动词用,如“糈用稌米”(《南山经》),“糈用稷米”等。(《南次二经》)“糈”,从米从胥,为什么从胥呢?江浙太湖区域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湖南成头山遗址出土文物里,都出土了六千年前的稻田和碳化的稻粒。这三处遗址,河姆渡出土了骨匕上的双飞太阳鸟图,太湖为《海内东经》的“吴西雷泽”,太湖中的东洞庭山古称胥母山即华胥老母山,西洞庭山古称包山即庖羲氏之山。(《辞源,洞庭》)出土文物,神化文献和古今地点三者互为印证,河母渡遗址就是上古太皞华胥氏聚居之地。良渚遗址距太湖不远,也出土了大量的玉器上的太阳鸟图形,《南次一经》《南次二经》里的图腾为“鸟身龙首”“龙身鸟首”,《南次二经》中又有“会稽之山”“漆吴山”标志性地名,今浙江会稽和《南次二经》里的会稽古今同名同地,据此,也可作出良渚遗址是上古太皞华胥族群居处之地的结论。再说湖南成头山遗址,地处洞庭湖区域,“洞庭”之名,来自江浙太湖洞庭山不成问题,是太湖区域太皞华族沿长江向西迁徙留居在洞庭湖地域,名随族迁,把“洞庭”地名带到了这里。如今,洞庭湖边还有“华容”(华荣)“岳阳”(旧称荣家湾)地名。不用说,“华容”之华,来自于华胥氏之华,那么,“容”来自哪里呢?华就是花,荣也是花,往深里一想,原来“容”就是“荣”,“华容”就是“华荣”,故今岳阳古称荣家湾。但“华”与“荣”毕竞有区别,除了《说文》字义上的区别外,“华“与

“荣”在华胥氏族群居住的地域上也有区别。“有荣山,荣水出焉。”(《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同上)“又有成山,甘水穷焉。”(同上)

这些山名水名在什么地方?先从“甘水”说起,“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大荒东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南经》)从此引几条文献看,甘水甘渊应在太阳升起的正东方,羲和之国在甘水之间,羲和在此生十日,羲和还在甘渊给太阳沐浴。确定了甘水甘渊在太阳升起的正东方,就可确定太阳鸟起飞的扶桑木也在正东方,也可确定荣山荣水在正东方。泰山以“观八风,别八节,制八卦”观天授时的風姓太皞氏族而得山名,故泰山区域自古就被华夏民族看作正东方。行文至次,看看今天的山东地图,山东半岛最东边荣城市,再往海边东伸的旧荣成,不正是华胥荣族聚居留下的地名吗?《大荒南经》中“甘水穷焉”的成山,不正是今山东半岛最东海边的成山角吗?

现在回到湖南洞庭湖之成头山遗址上来,名随族迁,华容,(华荣)岳阳,(古称荣家湾)那么,洞庭湖成头山之名来自于山东半岛华胥荣族居住过的成山角应该顺理成章。寻地溯源后,我们再回到《山海经》中祭祀用的“糈”米上来。

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成头山遗址,三个地方出土稻作文化之稻田及碳化稻谷,这说明,居住在这三个地方的風姓太皞华族从原始采集中,发现了野生稻谷,并把这些野生稻选种驯化培育成了家种稻谷。那么,是谁发明培育了稻谷呢?很有可能是風姓太皞华胥氏族人!上古中华,土地未开,人文未化,天地日月星辰鸟兽鱼虫都没有名字,“伏羲燧人氏始名物魚虫鸟兽。”(《绎史》卷三引《春秋命历序》)最先是太湖雷泽的华胥族人发先野生稻谷,七千多年前,河姆渡遗址就有稻谷生产,河姆渡就在太湖边上,且太湖位置古今未变,《海内东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神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龙身人头”也与《南山经》的祭祀图腾”龙身人面“相印证,与《东山经》的祭祀图腾”人身龙首“也正好相印证。河姆渡遗址七千多年前的时间也和神化传说中的太皞伏羲时期接近,故我言发明培育稻谷的为太皞华胥族人。华胥族人发明培育了稻谷,先民们就把稻谷之米叫作”胥“米,后来又加个米字旁,叫”糈“米。因太皞华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制历授时,创制婚姻,治理洪水,炼石补天,为上古文明开化贡献最大的族群,故华夏大地的先民们在祭祀天地山川河流祖宗鬼神之时,用以华胥氏命名的”糈“米贡奉,是对天地祖宗鬼神最崇高的敬意。

古人云”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左传,僖公十年》)这是说,天地鬼神祖宗,它们不享受不是它们同族民众的祭祀,而祭祀的百姓,也不会去祭祀非同一氏族的天地鬼神祖宗。中国人不会去祭祀西方的上帝,西方人也不会祭拜中国人的炎黄。

至于祭祀中用”稌“,《尔雅》:”稌,稻子也。”“稌,稻“,都是没去壳的稻谷。”糈用稌“,则是说祭神要用稻子碾出的精米。

另外,《山海经》祭祀祠礼中的粮食还有稷米,“糈用稷米。”(《西次三经》)这是以炎帝姜族之后稷命名的小米,祭祀贡奉者一定为炎姜族人,享受祭礼者也是炎姜族人的天地神灵祖宗。

在《山海经》祭祀祠礼中,先民使用玉器作为祭品的有璧,珪(圭),璋等。玉器文化是中国上古先民创立的特有的祭祀文化,祭祀的玉器有玉鸟,玉龙,玉蛇,玉羊,玉牛,玉虎,玉猪等。有的是直接用玉石雕琢成玉龙,如辽西红山遗址玉龙,有的是把动物图腾形状雕刻在玉器上,如良渚遗址玉器上雕刻的众多太阳鸟形象。这些玉器作为祭品,其功能是和天地祖宗神灵沟通,祈福消灾。

玉璧,是《山海经》祭祀祠礼中用得最多的。《说文》:“璧,瑞玉,圜器也。”《白虎通》:“璧者,外圜象天,内方象地。”从这些文献描述中可知,玉璧的形状是扁平环形玉器,环形内开一个四方口,外圆象征着天,内方象征着地,这包涵着先民们天圆地方的认知观念,它是用来和天地沟通的神器。先民们祭祀天地的玉器除了玉璧外,还有玉琮,《说文》“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釭,空也,其中空也。”从良渚出土的玉琮看,它不象玉璧是扁圆形的,它的厚度比玉璧高得多,它是外八方而内中空圆,也象征着天圆地方,也是祭天地的神器。

玉璋是比玉璧玉琮出现得晚的玉器,玉璋来自于玉圭。《说文》:“剡上为圭,半圭为璋。”剡,削也。意为削去玉圭的上半部分留下半部分为玉璋。《周礼,春官》:”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注:土,犹度也。土圭,测日景之圭。“玉璧,玉琮,浙江良渚遗址皆有出土,这是早于黄帝时期五千年前的祭祀天地的玉器。土圭,观测太阳日影记时的圭表,则是黄帝在四川成都平原发明树立起来的”建木“。”太皞爰过,黄帝所为。“(《山海经,海内经》)黄帝之前,太皞伏羲时,观测天象区分时节,是在不同季节太阳在东方升起的不同方位的七座山头来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的,(《大荒东经》)也是在不同季节于西方日月落下的七座山头来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的,(《大荒西经》)这样于东方西方在黄河下游上游来回奔走,不知经过了多少代太皞族人的奔走,才完成了”观八风,别八节,制八卦“。”东奔西走“一词最初就是这么来的,为什么不说”南奔北走“?神话”夸父追日“也来自于此。《河图》《洛书》也是这么来的,《河图》是观测太阳区分时节的记时系统,即”羲和生十日“之阳历记时系统,《洛书》为观测月亮区分时节之记时系统,即”常羲生月十有二“之阴历记时系统。我在《風姜文化迁徙考》中有详论,此不多言。这样的记时系统历经伏羲,炎农两代数千年时间,到黄帝时期才改革为”树建木“即立圭表测日影记时以区分季节。可见,黄帝创建的圭表记时比太皞伏羲的观日月运行记时省事省力多了。

据冯时先生研究,”原始的圭表是垂直立在地上的杆子,后来又在表杆底部的北面装上了计算影长的度圭。“(冯时《天文学史话,天文仪器》)圭表的用途主要是确定方向,确定季节,这是根据一年中圭表影子的方位变化和影子长短变化而完成的。而祭祀用的玉圭,不可能用测日影的杆子,而是用小得多的玉器圭表,把玉器圭表上半部分代表天的”圆“去掉,即”剡上“,留出下半部分代表地之”方“,这就是”半圭为璋“。可见,璋是用来祭地的玉器。

到此,再论及祭祀中的“毛”物问题。《山海经》里祭祀的毛物,一般有太牢,少牢,即牛羊猪,还有鸡,犬,鹿,魚等。这些毛物的祭用,直接代表着本氏族尊崇祭拜信仰。“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左传,僖公十年》)神为什么不歆享非类?自古中华天地人相参,天神地神人神祖宗鬼神也相互参和融通。不是同一方天地也非同一方天地之神,这些天神地神们也从未参与陌生氏族的存亡兴衰,它们不欠你的人情,故也不享用你的祭祀之情。同理,生我养我这一方天地,天上日月星辰,地上草木禽兽,都对我有生养之恩,我们要世代报恩,祭祀它们。風姓太皞族群所在的《南山经》区域,祭祀就不用太牢少牢(牛羊猪),只用糈米,玉璧和玉璋。糈米是华胥氏从野生水稻培育出来的稻米,玉璧外圆内方代表天地,“毛用玉璋瘗”,就是把代表本氏族图腾神灵形象的动物形状雕刻在玉璋上埋入土中,。所以,河姆渡遗址的骨匕上有太阳鸟形象,良渚遗址众多玉器上都刻有太阳鸟形象。

上古时,东方太华族人,西方炎姜族人,西北姬黄族人,在他们迁徙发展会聚于中原太行山熊耳山黄河区域时,不同血缘氏族交往通婚渐多,他们祭祀的祠礼也纷繁起来,祭祀的毛物也多样化了。“升山,其祠礼:太牢,婴用吉玉,首山,也,其祠用稌,黑牲太牢之具,蘖酿,干舞,置鼓,用一璧。尸水合天也。肥牲祠之,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鸡于下,刉一牝羊,献血。婴用吉玉,飨之。”(《中次五经》)太行山,今连接山西河南河北,熊耳山在河南西北,上古在此各氏族交汇之地,祭祀的毛物,有姜炎族人的太牢少牢,有黄帝族人的黑犬,有太皞風族的雌鸡等。自然,这些氏族部落相互通婚后,也可在祭祀中,相互使用代表彼此氏族图腾的禽兽作祭祀毛物。

谈了祭祀用到的粮食,玉器,毛物之后,接下来谈谈《山海经》中几种主要的祭祀方式:瘗,投,烛,婴,毛,献血,干舞,置鼓等。“瘗”,(音以)《说文》“幽霾也。”《耳雅,祭天》“祭地曰瘗霾。”霾同埋。《南次一经》:“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为席。”毛,本指祭祀用的禽兽,这里是说把刻有图腾动物形象的璋玉埋入土中献给地神。“糈用稌米”,意为贡献上神灵享用的精米。”一璧稻米“,是说在祭天的玉璧上撒上稻米。”白菅为席“,此言用白茅草编织的席垫作为图腾神灵的座垫。此处的祭祀同时用到玉璧玉璋,意为同祭天地。《山海经》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瘗”这一掩埋祭品方式。

“投”,《说文》“投,擿也。擿,直只切,投也。”就是将祭品投掷出去,或投入祭坛火中,或投入祭祀江河的水中,或投入祭祀山神之山中。“其神状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北次二经》)这是说,祭祀用的毛物为一雄鸡一猪,祭祀时都埋入土中。祭祀天地用的玉璧玉珪只投入山中,也不用贡奉糈米了。“瘗”“投”这两种祭祀方式后来演变为帝王封泰山禅梁父祭祀大礼,封泰山时,把祭祀的玉器祭文简帛等投入祭坛的火中,让带着帝王们祈天赐福愿望的玉器简帛随着烟火升天献给天神。禅梁父时,把祭祀的玉器祭文简帛埋入土中献给地神。据报道,1982年,河南登封村民屈西怀入山采药,捡到了一块刻满文字的金简,后经专家鉴定为唐朝武则天除罪金简,上言“大周圀主武瞾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謹诣中岳嵩山高山門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瞾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此金简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由此可见,“投”这种祭祀方式,古今官民,一直沿用,到今天演变为“放生”,老百姓为消灾避邪,买来些蛇魚鸡等放生山中水中。

“烛”,《说文》“烛,庭燎,火烛也。”烛本义为火烛。今天的烛用蜡制作,上古的烛,就是在祭坛上摆一堆柴火燃烧起来,即庭燎也。“其祠之礼,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烛。”“烛者,百草之未灰。”(《西次一经》)祭坛前,未燃烧的各种柴草火把都为烛。后来,发展变成用有香味的柴草扎成火把,明烧为烛,烟燃为香。再后来,又变成了用蜡作烛,干香草火把燃烟变成了竹籤香,庭燎也变成了烧纸。

“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山海经》婴以百珪百璧,谓陈之以环祭。”把祭祀的祭物环绕摆在祭坛前环祭就叫“婴”,这是数量多的玉器环祭。只用一块玉璧和其它祭物环摆在祭坛前祭祀也叫“婴”。《东次二经》:“其祠,毛用一鸡祈,婴用一璧瘗。”这是说,把一只鸡和一块玉环放在祭坛前祭祀,祭祀时,把玉璧再埋入土里。玉璧外圆内方,祭天祭地均可用,此处用在埋入地下,可能因事主要是祭祀地神。

下面,用一处文献串讲“献血,尸水合天,干舞,置鼓”这几种祭祀方式。

《中次五经》:“首山,也,其祠用稌,黑牲太牢之具,櫱釀,干舞,置鼓嬰用一璧。尸水,合天也,肥牲祠之,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鸡于下,刉一牝羊,献血。”,音为申,《说文》:“,神也。”下面对文中的几种祭祀方式逐一解读。

”干舞“,《说文》“干,犯也,又盾也。”“干舞”,意为祭祀者们拿着盾牌跳起战争舞蹈,显示战胜灾难(或敌人)的勇气。

   ”置鼓“,边击鼓边跳舞,鼓动情绪,鼓舞人心。多用于同一族群的节日庆贺,或用于战前动员祭祀,或用于打了胜仗后庆功祭祀。

 ”尸水,合天“《说文》:“尸,陈也,象卧之形。”“尸水,合天也”,意为装有水的瓦盆陶罐陈放在祭坛前,祭告天神。《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天为阳,水为阴,阳生阴,天一生水,故上古先民用水祭天,只因水能通天合天也。

“献血”,这里是说    抓来牛羊鸡犬猪等,陈放在祭坛前,或用牛羊,或用鸡犬,或将它们杀死,或划破它们的皮肉,用瓦盆陶罐接下流出的鲜血,献上鲜血,或将鲜血涂在祭祀者的脸上,身上,完成各种祭祀之礼。自然,祭祀中的“献血”,有时也用抓来敌方俘虏杀死血祭,有时不同氏族部落为表达结盟决心,几位大首领划破各自的手臂血流酒盆,让结盟的几个氏族部落所有男女老少都喝血酒,以显示大家团结为盟的决心等等。

《山海经》的祭祀祠礼中,还有”采,汤(烫),不火食,合巫祝二人舞,牛无常,倒祠,倒毛“等,因篇幅关系,不一一介绍了。

 最后,谈谈祭祀的功能或目的。

 《山海经》里的各种祭祀,或用”祈“,或用”禳“,来表达祭祀目的。

   “祈”,《说文》:”祈,求福也。“《东次一经》云”毛用一犬祈“,《东次二经》云”毛用一鸡祈“。这里意为分别献上狗鸡,祈求天地祖先神灵赐福于自己和氏族同胞。”毛用一鸡,祈而不糈。“(《中次四经》)此言贡上一鸡,而不用糈米,祈求神灵赐福。“用羞酒少牢祈瘗。”(《中次八经》)联系原文内容看,意为用美酒和羊贡奉给天地祖先神灵祈福,祭祀中,把酒和羊都埋入地下,主要是求地神赐福。

“禳”,《说文》:”磔攘祀,除厉殃也。“《集韵》:”磔,音择。“磔攘,即攘除也。

《中次九经》云”干舞,用兵以禳。“此言祭祀者举起盾牌,舞动兵器,用威武的杀气助阵天神地神,攘除灾祸。

   ”禳“的本义,是通过祭祀攘除天灾人祸,后来演变为跳神,傩戏,诅咒,画符驱鬼之类的去邪消灾活动。

              结    束    语   

   《山海经》是中华上古的百科全书。内含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矿物,气候,氏族图腾,氏族婚姻,氏族迁徙,氏族祭祀,氏族神话等多門类知识。袁珂先生穷其毕生,也未能窥其尽头。我学识浅陋,仅就《山经》部分作一点探寻,难免失误,恳望专家学者教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