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自然资源报i自然全媒体
国
庆
十年很短,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朵奔腾的浪花;十年很长,足以让小小的树种破土而出,茁壮成材。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自然资源部门立足“两统一”职责,凝心聚力推进自然资源领域各项工作,彰显了新担当,展现了新作为。今天,让我们用奋斗的硕果、成长的收获献礼祖国!
耕地保护
湖南:喜看稻菽千重浪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稻田彩绘。澧县自然资源局供图
金色的稻浪绵延至天边,收割机在地里飞速旋转,置身稻田的任剑飞愉悦地感受着丰收的喜悦。他身边不远处,是世界稻作发源地——湖南省澧县城头山遗址。里面曾经有余年前的水稻田、余年前的城墙、中国最早的大型祭坛……
看到丰收的图景,历史的荣光至今闪耀,任剑飞感到自豪。今年44岁的他从事耕地保护工作近6年,现在是澧县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股股长。
“要做好耕地保护,还是那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剑飞说。对于湖南保护耕地的“规矩”,他如数家珍:近年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先后修订实施《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条例》;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市州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关于切实保护耕地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耕保一线的澧县局也制定了很多制度,譬如《加强和改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操作办法》等等。
在任剑飞看来,制度出来了,关键在落实。为此,平日里,他和同事们经常到乡村,看看耕地项目实施情况,和农民交流交流。如果发现有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现象,他们会毫不留情地指出,并责令整改。今年4月,他们在巡查过程中,就制止了一起村民在承包田内种植葡萄的行为。
“政府重视,老百姓的耕保意识就会增强,最终大家共同受益。比如,我们县近10年完成76.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农民收益;连续3年在省级耕地保护例行督查中没有出现问题整改图斑;耕地保护工作获得常德市政府年度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任剑飞说。
不仅是澧县,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各地扎实推进耕地全程一体化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成效显著。在不久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厅长陈仲伯宣布:“今年湖南省卫星监测耕地净增加2.48万亩,迎来了耕地数量‘进大于出’的历史性拐点;1~8月,违法占用耕地同比下降67%;保障了粮食总产量稳定在亿斤以上。”
不动产登记
广西:便民利企不止步
南宁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市民使用“邕e登”手机APP。牙璞摄
国庆假期临近,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农村合作银行的陆德芳感到手头上的业务量突然多了起来。近日,她受广西银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上思分公司委托申请一笔银行融资贷款。百色市不动产登记机构启动“绿色通道”,依托企业综合服务“跨省通办”平台,仅2个小时就办结了该公司套在建工程抵押业务,涉及抵押贷款.4万元。“之所以能这么快办下来,主要是‘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的持续推进,促成了不动产登记机构和银行的全流程、全方位无缝衔接。”陆德芳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借助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东风,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锐意创新,开启了无数个“+”的时代:“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不动产登记+税务”等各项改革带来的政务便利,让企业、群众获得感满满。
打造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平台,是广西不动产登记一系列便民服务的起源。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年以来,广西自然资源部门大力推动“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推进登记流程集成和电子材料应用,自治区所有市县于年6月实现了“网上办理”。
在“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基础上,广西厅大力推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和“不动产登记+税务”改革,疏通便企利民服务堵点,破解智能计税核税难题。目前,自治区延伸至金融机构的不动产登记服务网点达多个,年以来累计服务企业9.4万多家,办理抵押贷款金额7万多亿元。
通过深度开展信息互通共享、推广“刷脸”技术应用等工作,广西6个试点市涉税不动产登记业务实现了“掌上办”“双向办”“即时办”,并在自治区铺开。今年以来,自治区累计办理涉税登记业务笔,涉税金额6.86亿元,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了强力支撑。
“我们还创新打造了‘党建+登记先锋’品牌,推进党建和登记业务深度融合,组建党员先锋服务队深入基层排忧解难,累计化解历史遗留问题15万余个。”广西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局长黄晓辉介绍,通过推广“交房即交证”“验收即交证”等便企利民服务,自治区已发放不动产权证书5.9万多本。
生态修复
广东:绿水青山展笑颜
实施生态修复后,广州麓湖水质大幅改善,两岸绿树成荫。本报记者祝桂峰摄
近来,家住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同和社区的张艳梅阿姨每天舍近求远,来到越秀区的麓湖公园锻炼。“闹市中不光是湖畔景色赏心悦目,总感觉与家乡白洋淀近在咫尺。”她道出了选麓湖公园晨练的原因。
年,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广州全体市民义务劳动修坝蓄水,共同开挖了包括麓湖在内的四大人工湖。随着时间推移,麓湖湖底淤泥堆积,水质逐年变差,公园丧失了活力。年,广州市开启了麓湖公园水体生态修复的10年历程,通过“有机更新”,使麓湖回归承载人们低碳生活的山水园林,成为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的“绿地心脏”。
变美回春的麓湖,不是孤例,全方位系统推进的生态修复宏图正在珠三角徐徐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治理,印发实施《广东省美丽海湾规划(~年)》《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年)》,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
在陆地生态系统修复上,一体化保护修复接续实施。韶关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的19项绩效目标,全部达成;梅州广东南岭山区韩江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入选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全省矿山石场累计治理复绿4.3万亩。
在海洋生态系统修复上,蓝色生态屏障逐步夯实。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落地。省级财政资金3年投入12亿元支持海岸线生态保护修复、美丽海湾建设和海洋综合示范区建设。全省完成砂质海岸修复5.73公里、珊瑚礁修复48亩。
在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上,持续强化红树林保护修复。修订《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印发《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投资6.6亿元实施营造红树林项目17个、面积1万余亩。目前,全省红树林面积约18万亩,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42%。大小不一的红树林湿地,星星点点地分布在漫长的南粤海岸线上,在海陆间筑起一道绿色屏障。
富美海洋
山东:绘就“人海和谐”画卷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角。本报记者王晶供图
9月25日,在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蓝色海湾前的草地上,市民薛先生携家人搭着帐篷,惬意享受着休闲时光,远处,海浪拍打岸边礁石的声音不时传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生活了30多年,薛先生对于这里的改变有切身的体会:“以前这一片是渔民养海参的地方,环境脏乱差。现在海水清澈,景石错落,风景越来越美。”自年开始,青岛西海岸新区施行了“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对公里海岸线进行整治修复。如今,美丽海湾处处散发着迷人风采。
作为海洋资源大省,山东拥有多公里海岸线,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6,拥有1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第一。实现高质量发展,山东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近年来,该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积极践行“人海和谐”绿色理念,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在修复海洋生态方面,山东省开展了渤海攻坚海洋生态修复、“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等工作,全面加强海岸线、海洋保护地和滨海湿地生态保护。
东营市实施“退养还湿”40多万亩,黄河三角洲区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潍坊市设立了全国唯一以柽柳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沿海盐碱地正变成海上金山银山;烟台长岛实施“退养还礁”,大叶藻、海萝等藻类重新布满海岸。
在释放蓝海潜能方面,山东依托拥有青岛、烟台、日照、威海等7个沿海港口以及条航线优势,加强陆海统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9月1日,产自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的首批大黄鱼起鱼上市,65吨大黄鱼第一时间到达了百姓餐桌。该船集约化、工业化的渔业生产新模式,将推动海水养殖产业从近海走向深远海,向世界提供了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方案”。
一组数字,可以见证“海上山东”的成长:年,山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亿元;年,山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
地灾防治
四川:筑牢地灾安全防线
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专家在汶川县映秀镇排查地质灾害隐患。首席记者赵蕾供图
“地震秋雨叠加更加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雅安市天全县思经镇百家村地灾监测员马文波揣起一把卷尺,一路小跑到了地灾隐患点,察看地表裂缝是否有异常变化。
四川是全国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之一。截至年年底,全省已排查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灾隐患点3万余处。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全面加强“人防”“技防”。防灾减灾路上,与马文波同行的除了3万余名地灾监测员,还有武装着“千里眼”“顺风耳”的“科技哨兵”——地灾专业监测设备。这些“科技哨兵”,24小时不“眨眼”严密监测着隐患点变化。数据会自动记录并回传给四川省地灾专业监测预警平台,一旦变动超过临界值,设备就会发出报警指令。
据统计,截至目前,四川共建成普适型专业监测站点1.4万余处。去年四川又全新上线地灾专业预警平台3.0版本,将全省威胁30人以上的处地灾隐患点、台(套)监测设备纳入监测预警管控。该平台的运用,标志着四川实现了“监测设备+数据平台+责任人+监测员”的“人防+技防”监测预警新格局,地灾隐患识别和动态管控能力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四川始终坚持把避险搬迁、工程治理作为消除隐患威胁的治本之策,纵深推进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5年间,全省实施地灾避险搬迁3.5万户和工程治理处,消减隐患点3.9万余处,让99万余群众免受地灾威胁。固化形成“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喊醒叫应”等防灾机制,大力推广避险结对帮扶,主动防灾机制日趋完善,实现地灾成功避险起,因灾伤亡人数较上一个5年下降90.3%。
人防+技防+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四川全力打造的地灾防治“生命工程”,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文化村
浙江:擦亮地质文化“金名片”
坐落在群山中的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白雁坑村,是全国首个被命名的地质文化村,也是全国生态文化村。特约记者李风摄
9月27日上午,国庆假期临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白雁坑村到处是忙碌的场景。“磊陇民宿”经营户洪小赛在厨房配菜:“中午有3桌订餐,今晚7个房间已被预订,房间订单已排到10月5日。”眼下,又到一年香榧成熟时,10多米高的香榧树上闪动着村民采摘香榧青果的身影。“现已接到香榧订单斤,货品供不应求。”村民马樟华说。
白雁坑村,静卧在海拔约米的山腰处,风景秀美。9年前,地质调查人员摸清并确定白雁坑地质遗迹点54处,“石中有榧、榧中有村”融为一体的景致体现出独特的韵味。专家提炼的“千年香榧林,万年巨石阵”这句话,体现了白雁坑鲜明的地质文化特色。
记者沿着小径缓行,一路榧林叠翠。7多米长的科普小路(游步道)用块石铺就,蜿蜒于榧林、巨石之中,把散落的地质景点串珠成链,让游客零距离体验地质遗迹景观。
在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推动下,嵊州市在白雁坑及附近区域投入资金余万元,对白雁坑村先后实施了村庄综合整治等工程,围绕地学知识普及工作,建起了地质文化陈列室、科普长廊、观景台等。
年11月,白雁坑村成为全国首个被正式命名的地质文化村。这张用实干和汗水换来的“金名片”,让这个有户村民的山村换了新颜。“从年到年,村里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民宿从2家发展到21家、床位张,农副产品销售额从数百万元增加到千万元以上,人均年收入从不到万元提高至5万元以上。”白雁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斯伯荣说。
眼下,白雁坑地质文化村正在抓紧建设安置小区。石璜镇人大副主席刘孟兴介绍,项目将通过整村置换等方式,将老宅旧屋资源打造成精品民宿群,增加村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目前,已有30户农户自愿有偿退出房屋74幢,由村集体统一有偿收回,整体出租给投资主体开发农文旅项目。
如今,以白雁坑为示范,浙江积极推进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把“盆景”变为“风景”。9月20日,省自然资源厅印发《浙江省地质文化村(镇)创建名录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列入名录的村(镇)可以被推荐申报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文化村(镇)授牌命名,参加省地质学会提供的专家技术指导及其他宣传推介服务,优先获得各级自然资源领域相关政策支持,并重点支持山区26县创建地质文化村(镇)。
目前,全省已有2个村被正式命名为地质文化村,同时正创建一批、培育一批。9月26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地质专家来到其中一个培育点——嵊州市下王镇石溪村考察地质遗迹。“大面积的玄武岩柱状节理是村里的宝藏,我们心里有个地质梦,希望把石溪建成地质文化村,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村里来。”石溪村村委会主任任团结表示。
记者:王丽容黄尚宁黄海军祝桂峰刘莉玲王晶赵蕾李风卢琰萍何静燕
原标题:《十年成长献礼祖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