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日报记者杨晟通讯员向林锋

“开闸!”8月21日10时,澧县澧阳平原灌区青山引水干渠进口闸机房内,工作人员收到上级指示,有节奏地转动着阀门,澧水以4立方米/秒的流量通过闸门。

一天后,进闸流量达到8立方米/秒,两天后,19.8公里外的澧县城头山镇大兴村干渠流量达到3立方米/秒。经过4天的奋战,青山引水干渠应急工程达到预期效果,源源不断的“生命水”流进近4万亩农田。

这是常德市委、市政府和水利部门精密策划、精准调水的一幕,也是基层党员干部鏖战“旱魔”捍民生的成功一战。

这样的战役,正在沅澧大地上频频上演。

7月中旬以来,烈日持续炙烤着常德——高温不减,平均气温31.7℃,为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高,与年持平;降水锐减,7月中旬以来,全市累计降水53.8毫米,为历史同期第二少,上一次在年,同期累计降水21.4毫米;河流断流,7月9日,安乡县内主要灌溉水源——虎渡河、藕池河西支开始断流,全市大大小小61条溪河陆续断流。

大多数人都未曾想过:头顶长江、腰缠沅澧、脚踏洞庭,水系极为发达的常德,会经历这样一次大“烤”——全市.6万亩中稻、.6万亩晚稻、数万亩经济作物“口渴难耐”。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勠力同心,采取“提前蓄水、全面调水、及时补水、适时增水、精细管水”等措施,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

突出一个“民”抗旱就是保民生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尽最大努力把旱情影响降到最低。”

8月24日,在鼎城区石公桥镇北河口拦水坝调研了提水抗旱工作后,市委书记曹志强语重心长地向身边的党员干部们强调,要全力打赢抗旱救灾这场硬仗。8月以来,这是他第5次前往抗旱一线调度指导。

8月20日至21日,恰逢周末,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振宇顾不上休息,先后深入鼎城区、石门县、澧县等地,查看提水抗旱、筑坝拦水抗旱等工作,他交待干部们,要立足防大旱、抗长旱,紧扣保供水、稳生产,精准施策。

抗旱就是保民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旱抗旱工作,7月以来,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及有关会议,研究部署、调度推进防旱抗旱工作。市委副书记、市委统战部部长陈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永健,市委常委、副市长陈章杰,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傅勇,市政府原副市长龚德汉等市级领导也数次前往抗旱一线部署调度。

“要把防旱抗旱工作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8月15日,在全市防旱抗旱调度会上,陈章杰掷地有声地说。会议当场宣布启动全市抗旱Ⅳ级应急响应,要求大家算好“水账”,统筹调度水资源,江、河、水库要联合调配,跨区域调水要做好协调安排……旱情就是命令!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县城到田间地头,各地区各部门行动起来,同心协力投入到防旱抗旱中,一场抗大旱、抗长旱、促丰收的科学抗旱战役在沅澧大地迅速打响。

立足一个“早”打有准备的仗

“根据气象研判,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市防指’)抓住了6月27日降雨过程和7月2日至6日‘暹芭’台风过境常德的机会,共拦蓄尾洪15.81亿立方米。”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汪军华说,这次蓄水为全市1个多月的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提供了坚实保障。

“防”,才能为“抗”争取主动,无论在水资源的蓄积还是抗旱措施准备上。正视今年的旱情,常德把一个“早”字挺在前面:

——早研判。6月27日、7月3日、7月17日、7月26日,市防指先后4次组织会商研判,根据会商会精神,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各地水利部门及水管单位坚决实施“一次一策”“一库一策”,动态精准调度。

——早部署。根据对今年汛期天气情况的预判,6月份,市防指修订完善《常德市抗旱应急预案》,制定《常德市年加强防旱抗旱工作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了提升监测预警水平、增强抗旱保障能力、强化抗旱减灾服务等5项重点任务。

——早行动。全市共准备抗旱服务队伍支1.28万人,抗旱挖掘机台、打井洗井机14台、固定水泵台(套)、移动水泵台(套)、拉水车辆,浇地能力达7.3万亩/天,应急送水能力达吨/次。市水利局制定“”防旱抗旱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启动“千名干部到田间”专项行动,累计派出工作组批次多人次。

抓住一个“调”盘活水资源

直面当下旱情,相比于年,气温持平,降雨更少,但是受灾情况却大大减少。原因在哪?水利工程发挥作用,水资源调度合理。

津市市新洲镇青山峪村34岁的村党总支书记李志辉,全身心投入到抗旱保丰收工作中。为了让沿途亩水稻活下来,村里购置6台高压电泵抽水,从胥家湖抽水到高家坪渔湖,再抽水到金家堰,然后抽水到龙家大堰,进行分级提水。

50公里外的安乡县三岔河镇,同样是“渴”不容缓。水管站站长李宏君带领全站37名干部职工,取消休假奋战一线近两个月。在虎渡河、藕池河断流后,该县水利局紧急调度,启动北部补水一期工程,从五七电排引松滋河水,经过电排注入渠道,水管站先后在藕池河中、西支四个河段筑坝,分级调水、提水、保水,旱情逐步得到缓解。

在这场抗旱硬仗中,我们看到了基层水利人的尽心竭力,也看到了水利人的智慧。

8月中旬,市防指全力协调武陵、鼎城、临澧、澧县、津市等跨区域调水,调度津市市西毛里湖开启新民闸为冲柳高水补水万立方米;调度河洑补水泵站向渐河补水50万立方米;调度新河口节制闸开闸放水,由马家公式河向冲柳低水补水万立方米;调度青山水轮泵站,通过青山干渠调水至澧阳平原;调度国有公司挖泥船、大功率潜水泵支援安乡。

临澧县提前调度青山水轮泵站为结瓜水库补水,关键时期实施压电提水,累计提水多万立方米,有效灌溉农田35.8万亩。澧县调度澧水群星闸、幸福闸、兔子口闸累计引水万立方米,洈水灌区引水万立方米,梅家港进水闸引水万立方米,王家厂、山门水库放水万立方米,确保了全县用水安全。

与此同时,各地积极开辟水源,多方调水、引水、提水灌溉,全力发挥工程效益,努力将旱灾损失降到最低。安乡县、澧县启动北部补水工程,在藕池河西支、虎渡河筑坝引水,累计补水多万立方米,有效灌溉农田40多万亩。津市市、石门县、安乡县、汉寿县新开挖灌溉引水渠道条近公里。鼎城区在沅水、澧水沿线架设4处18台临时机埠引水抗旱,累计引水2多万立方米。汉寿县建立外江外河临时取水点处,及时开启外江内河30多处穿堤涵闸引水入垸,累计引水灌溉1.2亿立方米。

会调水,也要会管水。

坚决把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对现有水源存量管理,统筹安排,合理调配,开源节流,尽可能满足抗旱需要。临澧县每日3次动态精准管水用水,在官亭水库灌区,从青山副坝引水,在预留万立方米底水、确保人饮水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可用水量和各乡镇水田种植面积,实行总量控制、计划分配,确保有限的水源最大限度发挥抗旱救灾效益,已累计放水万立方米。

同时,以区县(市)为单位,组成送水服务队,动用消防车、洒水车、专用送水车等,定时定量为群众免费送水,全力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石门县党员干部主动作为,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送器材、送资金、送关怀“三送”活动,累计组织送水车辆多车次,抗旱设备台(套)。

看准一片“云”24小时蹲守待命

“下雨啦!”8月16日下午5时,桃源县茶庵铺镇的村民们欢呼雀跃。在此之前,桃源县气象局抢抓时机在茶庵铺镇人影作业点发射火箭弹4枚,作业效益明显,茶庵铺、深水港等乡镇及桃源县城、竹园水库喜降小到中雨。

“作业要抢抓时机,我们一刻都不敢松懈。”在桃源县盘塘镇朱家港人影作业点,有着高射炮操作经验的退役军人徐义祥、许为建24小时在此蹲守着。他们说,现在的雨对于庄稼来说就是“救命水”,即便是在40℃的高温下,他们依旧穿着迷彩服、戴着安全帽随时待命。

人工增雨并不能随心而“雨”,对云层的厚度、高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当气象局监测人员发现合适云层后通知作业人员,作业人员再向空管部门申请空域,得到肯定回复后,5分钟内完成发射。为此,市防指下发《关于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抗旱的通知》,要求抢抓一切有利条件,认真组织、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尽最大可能缓解当前严峻旱情。全市气象部门于8月14日20时进入干旱气象保障特别工作状态,坚持24小时值班值守,加密天气会商研判,主动做好监测预报预警服务。

6月1日至8月23日,全市气象部门作业49站次,发射高射炮弹枚、火箭弹60枚。作业站点区域雨量显著增大,有效缓解了旱情。8月23日起,受热带气旋影响,我市云系增加,全市17支作业队伍再次集结,全天候蹲守在40个作业点以实现“炮响雨落”。同时,我市气象部门主动汇报衔接省气象局,协调人工增雨飞机把常德作为重点,尽可能地多作业、多增雨。

眼下,稻田仍在“喊渴”,烈日下的田间地头,一支支由党员干部、群众和志愿者组成的抗旱队伍正在高温下继续战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