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位于长江中游,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澧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国油菜生产百强县、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全国葡萄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县、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县、国家卫生县城、中华诗词之乡、湖南省文明县城、湖南省园林县城、湖南省经济强县、湖南省全面小康”十快进县”。澧县县城自南北朝建州以来,屡为府、州、路治所,县境内名胜古迹甚多,有多处省级文物单位,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余家牌坊、鸡叫城、鸡公垱、丁家岗、十里岗、三元宫、孙家岗、花瓦寺塔、澧州文庙、澧州古城墙。澧县共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澧州古城、彭山庄园)、省红色旅游区1个、省级特色旅游名村3个(张公庙镇黄河村、双龙乡曾家村、车溪乡城头山村)、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城头山葡萄庄园、大美生态家园、华诚百果园)、省级五星级乡村旅游点2家(华诚百果园、大美生态家园)、省级四星级乡村旅游点1家(皇山渔父)、省旅游购物示范点1家(澧县太青山有机食品有限公司)。

01澧州古城

澧州古城,为古澧州州府所在地,今属湖南省澧县,位于洞庭西岸,澧水下游。北连荆襄,南接武陵,西通巴蜀,东濒云梦,乃九澧门户。澧州历史悠久,南朝梁敬帝绍泰元年(公元五百五十五年),始置澧州,唐、宋、元、明、清亦多称澧州。年废州为县,以澧水命名,相沿至今。澧州古城风景秀丽,原有城内八景和城外八景,遗址均存,风韵不减当年。境内还有传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夫人安营扎寨之处的“夫人寨”,遗址尚存。民间故事“孟姜女”,传澧州的新洲为她的出生地,附近嘉山上有姜女祠、望夫台、洗衣石等遗迹。澧州古城景区管理委员会以古城墙为纽带,连贯洗墨池、澧州文庙、兰江广场、革命烈士纪念碑、蒋翊武塑像、澧浦楼、沧堰、遇仙桥、多安桥等多个景点,辅以体验、休闲设施,充分挖掘并释放各景点古文化的内涵,构筑成一个全新而完整的澧州古城文化与风情相完美结合的立体观光长卷。在澧州古城景区内,有年前的城头山出土文物的展示,有范仲淹遗留的洗墨池,有开国元勋蒋翊武的塑像,有吕洞宾的醉卧酣睡之地,有为民谋福而修筑的多安桥,等等这些,都给古城釉上了一层厚重的文化名城的色彩。澧县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积极向外推介澧州古城古建筑群。在澧州文庙内按创3A景区要求增设了游客接待中心、警务室、医务室、便民商店等,并于年底通过了湖南省旅游局的实地检查评比。

02彭头山遗址

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澧阳平原中部。主要文化堆积为彭头山文化时期遗存,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距今约-年。聚落呈长方形,四周有壕沟、堆筑的土围和天然河道为护围,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考古发现遗迹有地面式、浅地穴式建筑遗迹和以小坑二次葬为主的墓葬。但尚未发现有专门的墓葬区。出土遗物中石器大多数都是打制石器,既有大型砾石石器,也有黑色细小隧石器,与本地旧石器时代晚期传统区别不大。陶器制造古朴简单,全部为原始的贴塑法制成,胎厚而不匀,大部分陶器的胎泥中夹有炭屑,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遗址在澧水北岸低於50米的山岗上。此次发掘共开探方15个,探沟两个,揭露面积约平方米,主要清理了新石器早期灰坑15个,墓葬18座,柱洞24个,灶两个,居住面残迹1处。早期文化的文化层较薄,仅0.6—0.8米,但包涵物比较丰富。早期灰坑有圆形、椭圆形、锅底状、盆底状及不规则状。柱洞为圆形、椭圆形,一般直径为0.5~0.6米,残深0.4~0.5米,底部有较厚的木炭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6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