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座面积四五百平方米的大木屋
但是不借助任何现代工具
刀、斧头、锯子等金属工具都没有
你可以吗?
这建房的前提条件
就算有石制工具啥的
也太难了吧
感觉约等于要徒手建房
臣妾反正是做不到
……
但距今年前的一群湖南人
竟然做到了
距今年前
这可是新石器时代
全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不过,古今人类建房的大体思路是一致的
选址:
澧阳平原,长江中游文明摇篮
首先要考虑房子建在哪里?有讲究。
自然环境和资源要好。
大河边的平原地带,有水源,好发展农业,更容易生存。
湖南最大的平原:澧阳平原,面积多平方公里,论面积,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实在排不上号。不过条件还是杠杠滴。
澧阳平原的四季
正所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平原不在大,有文明则神奇。
在考古学家眼里,澧阳平原是“中国史前遗址集群原生态博物馆”。
看看它都有啥——
与北京周口店遗址同时代的津市虎爪山遗址,这里出土了距今约50万年的石器;
大尖状器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50万年)
津市虎爪山遗址出土
最早的湖南人——石器时代的“石门人”;
“石门人”牙齿化石
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距今多年的炭化稻谷;
炭化稻谷
澧县八十垱遗址出土
等等……
当然,还有一个“巨头”——
中国最早的城——城头山。
城头山全景图
澧阳平原挺不错,这一点,不少湖南远古人类有共识。
湖南四大史前古城,有两座都建在这里。
距离城头山13公里的地方,有一座新石器时代古城叫鸡叫城。
鸡叫城及城头山位置图
就是这座城里的人建了四五百平方米的木制大豪宅。
说到鸡叫城的名字,先插播一个有趣的信息。
鸡叫城在湖南省常德市澧县,与常德市接壤的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有一个鸡鸣城。
鸡叫城和鸡鸣城都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名字的来源传说都和仙人在鸡叫之前连夜建城有关。
不过,考古学家暂时还没发现这两座城有啥亲戚联系。
建城:
鸡叫城,和城头山做邻居
相对于两次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城头山遗址,鸡叫城沉寂了多年。
最新的发掘成果让考古学家得出结论,鸡叫城聚落群完整演进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全过程。
鸡叫城及其周边数字高程模型
先看看它的发展时间:
从距今约年至距今约年前左右,即彭头山文化时期到肖家屋脊文化时期。
再看看形态的变化:
普通居住点-环壕聚落-城壕聚落及聚落群。
鸡叫城聚落群发展进程
认识鸡叫城聚落群变迁进程的关键抓手,还是陶器。
鸡叫城遗址考古学文化陶器排序
最终形成的鸡叫城,有三重环壕和城墙,城中发现了海量稻谷糠壳、稻田、稻田片区。
鸡叫城遗址历年发掘区及重要遗迹现象位置示意图
城内面积约15万平方米(含城墙),功能分区明确:
第一圈环壕以内是城的主体,
第二圈环壕以内是生活区、居住区,
二重环壕以外,主要用来种水稻。
民以食为天,水稻不得不提。
年1月,考古工作者在城中发掘出谷糠层堆积,面积约80平方米、平均厚约15厘米。这在全国都是比较罕见的。
谷糠堆积层及显微结构
这是什么概念呢?
根据测算,产生这些谷糠的稻谷达22吨,脱壳后的稻米约14吨。
如果按照一日两餐、每餐3两米饭的标准,大约可供个成年人吃46天。
而城中的水稻远不止这些。
随之而来的疑问是,水稻田在哪里?
澧阳平原从来没有吝啬对人类的赠予,如今的鸡叫城遗址上,水稻依旧茂盛生长。这导致古代水稻田与现代水稻田重叠,早期水稻田不易辨识。
在3月30日举行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鸡叫城遗址项目负责人郭伟民带来了两个新消息:
一是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二重环壕以外的西北地区发现了古稻田,年代为石家河文化时期。
已经揭露出的水稻田至少有平方米,有数层水田叠压,疑似有犁痕、足印。
二是鸡叫城人建造的大木房子终于有了复原图。
水稻田(上)和水稻田剖面(下)
以上这些,构成了这样的一个鸡叫城——
小区域内,长时间地连续稳定发展,基本自给自足,不从外部社会获得收益。
鸡叫城遗址及其周边正射影像
因此,在距今约年的时候,鸡叫城人建一座几百平方米的大房子,是很有物质、人力基础和管理能力的。
建房:
超大实木木板打地基
这座史前大宅牛在哪里?考古工作者给它命名为F63。
根据它的建筑遗迹,我们可以判断出房子的面积和布局。
F63正投影像描图(白色线条勾勒的部分是F63)
规规整整的长方形,五开间七室,面积达平方米,加上回廊面积达平方米。
仅以建造年代来说,这座木房子没啥稀奇的。毕竟,中国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出土于浙江的河姆渡遗址,比F63早多年。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小屋复原图资料图片
鸡叫城的F63让人惊叹的是它地下的建筑基础。
其他干栏式建筑,往往是在地上打一个洞,把木桩(或竹子)插进去。更早的年代,人们没有在木柱底部垫垫板。
晚一些时候的人类,为了不让柱子在较软的泥土中下陷,会在柱子下垫上与柱子横断面差不多大小的垫板。
在河姆渡遗址中,有些有垫板和没垫板的柱子的年代相差多年。
而鸡叫城的F63,柱子下垫的是超大的木板,最长近8米。
木柱和木垫板辜鹏博摄
考古工作者为我们复原了鸡叫城人打地基的过程——
F63建筑基础复原图
步骤一:挖出又长又宽又深的基槽;
步骤二:垫上又长又宽的完整木板。它们最长的长度近8米,宽度多在0.43米左右,厚度多在0.1米左右;
步骤三:在木板上立上又粗又长的大木柱。粗壮的黑色木柱残段显示,木柱直径多在55厘米左右。
巨大木柱辜鹏博摄
我们不得不感叹,鸡叫城人的物理知识掌握得真不错:通过增加受力面积,防止柱子在较软的土地上下陷。
有这样基础的房子长啥样呢?
结合考古材料和文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怡涛教授团队对F63进行了复原研究,初步给出了4个方案。
F63复原方案
这些木头主要是楠木和香樟。考古工作者推测,木材来自附近的山林。
润楠(左)和香樟(右)的横切面
使用宽大的整块木板,湖南最让人熟悉的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追夫人棺椁。
辛追的木椁,最大壁板长4.84米、宽1.52米。
辛追墓外椁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必须强调的是,鸡叫城的F63比辛追墓早了多年,用的加工工具是石器或木器等。而辛追生活的西汉时期,早已有了斧头等金属工具。
我简直怀疑是现代人找哆啦A梦借了时光机穿越回去造的。
体量超大、结构规整、基础保存完好……
远古湖南人建造的木构建筑F63,填补了中国史前建筑的空白,注定载入史册。
如果说古国是一种文明形态,那么F63及它所在的鸡叫城聚落群的发展过程,展示了早期中国文明产生的主要途径与方式,这是中华0多年文明赓续不绝的奥秘所在。
来源丨湘遇编辑丨李絮枫校对丨贺志平审稿丨秦慧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