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连华,湖南省休闲农业协会会长,常德市人大代表。秉承“华夏之美,诚信为先”的经营理念,恪守“内诚于心,外信于人”的人生信条。创建的彭山景区被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休闲庄园”、“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基地”。
澧州城访古
文/刘连华
周末去哪儿?看多了自然界的万紫千红,小桥流水,也看腻了景区里的亭台楼阁,奇花异草,那么,今天我们去澧州古城,寻访人文澧州的古迹遗风。
澧州从梁敬帝设州以来,有近年的历史。期间,多次遭受洪水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我们不说城外的佩浦晚歌、兰江绣水、彭峰晓月、关山烟树、龙寺晓钟、桃潭春涨、仙洲芳草、凤堰水月之八景,也不说城内三凰山、清风岭、八角岭、明月池、东府堰、洗墨池、金牛池、遇仙楼之八景。我们去找寻那些承载着澧州历史风云的人文景观。
澧州文庙澧州文庙始建于宋代乾德年间,现存的澧州文庙建于清道光年间,是湘北最大的一处仿古宫殿式建筑群,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布局自南往北依次是头门、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六进,大成殿前置有东、西二厢房和钟鼓二楼亭,所有建筑被高大宫墙环绕,整个布局巍峨壮观,浑然一体,廊廊相通、檐檐相连、气势雄伟、工艺精湛。
门前的一对大石狮,传说原来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华阳王镇宅的守护神,明朝灭亡后,华阳府在战乱中被毁,石狮被有钱人买走,后来修缮文庙时捐出,立于门前镇邪护卫。
澧州文庙内的状元桥和泮池为大院增色不少。那时,状元桥一般人是不能走的,只有中了状元的才子回家朝拜孔子,或皇帝巡视祭孔时,才有资格踩过此桥。桥下面的半月形池子名为泮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
澧州历史上出过的状元屈指可数,而真正走过状元桥的才子,是20多年前获得奥林匹克比赛金牌的一中学子周彪,当时县委、县政府把他作为当代状元,举行了隆重的踩桥仪式。
大成门最有特色的就是石雕,镂空的五龙戏珠、狮子、大象、麒麟,件件都是清代能工巧匠的杰作,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每一件都是难得的工艺品。
澧州文庙是澧州最早的学宫,供官吏之子和富家弟子读书的地方。中国从汉朝起,皇帝规定学校必须要祭祀孔子。到唐朝后,学宫里不但有孔子牌位,还有孔子塑像。文庙的主殿,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殿堂,供奉的孔子铜像,高4.2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孔子铜像。
殿堂由48根高23米的大型杉木柱构成,梁坊均油漆彩绘,殿四周有回廊,门上浮雕有戏曲人物,花草鸟兽等纹饰,把自然界中的七彩都粘合在其中,色彩斑斓,绚丽多姿,呈现出富丽堂皇、雍容典雅的大气,和庄重大方、静穆威严的尊贵。
肃穆的文庙是闹市中的唯一的宁静之地,让我们带着敬畏之心,去感受文庙之古韵,体会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以及渊深的历史厚重感。
澧州古城墙澧州有两处古城墙,一处在城头山,有6千多年的沧桑历史,见证了“城市之祖”的辉煌过往;一处在一中附近,守卫了澧州近千年的岁月,见证了古城几个世纪的风云更迭。
城头山为什么叫山,去看看那像山一样高大宽阔的城墙就知道答案了,现存20多米宽、4米高的城墙,没有一个叱咤风云的领袖,怎能完成规模宏大的城墙?
澧州县城的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城墙基均用条状青石垒筑,墙体砌青砖,中间填土夯实,周长近5公里,高5米多,设东门、小南门、大南门、西门、金牛门、北门六门。东门是商业区,西门是学府区,南门是娱乐区,北门是农贸区。
城墙是为了保护城区不受侵犯,主要用来防洪和防御。经历过多次战乱和洪水的摧毁,于年又加固。年澹水河改道,古城堤西、北堤段逐年平整,修建起公路、街道、厂房和住宅,加上澧水大堤县城段往南移,古城墙防洪功能就日渐消失。
县城留存的那段古城墙,是澧州古城的东南城墙,长约米。虽显沧桑,但仍可看出当年的雄伟。城墙上斑驳的苔藓,砖缝里扎根的蕨草,丝毫没有侵蚀掉古城墙坚固的风骨。
如果想看城墙上面的景观,可从一中进入。一中曾经是明朝皇孙华阳王的府邸,当年风景秀美的三凰山就是王府人造的假山,还有洗墨池、三贤岛等等景观生动了一中的校园,校园又丰满了澧州的风景。
每当周末或节假日,开放的一中,以包容的姿态,迎接着前来漫步的人群。踏上洗墨池中浮雕的小桥,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径,看湖光潋滟的水面,赏悠闲游弋的鱼群……无论你是在洗墨池畔赏银杏,还是在三贤岛上瞻圣人,抑或是在孔子像前虔拜,还是在碑林廊下沉思,无处不在的景观,点缀着隽秀的一中,给校园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一中保存完好的古城墙,曾是澧州古城的南门城墙,在盛世太平的今天,再也不需城墙来护卫古城的安宁,这面守护了澧州千年文脉的城墙,作为澧州的一个文化符号,担起激活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的责任,根植在澧州人的乡愁里。
多安桥多安桥位于澧县澧阳镇东侧,桥为石质连拱结构,建在澹水河上,年由乡绅彭综亮倡议修建,刚建好就被大水冲毁。年,州守道多赉、州牧安佩莲号召募捐,建成此桥,澧州人民为了纪念多赉和安佩莲两位大人,将此石拱桥命名为多安桥。
石拱桥有十一个桥拱,全长米,宽8.7米,中间石拱跨径约15米,高约10米,其余两边孔跨直径与高度递减。拱桥石与石之间用糯米石灰浆粘合,石礅成舟形,并从下往上呈台阶内收,形成梯型尖状,这样可以减缓洪水冲击的力度。桥两侧原是圆雕立狮的石栏杆,中间建有一座方形风雨亭,桥上有廊桥,供行人歇息、喝茶、乘凉。桥两头各建有一座条石牌坊,上有嵌字楹联:“四郊昨多垒,九澧兹安澜。”
年,澧县至津市公路建成,为利用此桥通车,廊桥拆除。年抗日战争时炸毁,5年后才修复。
多安桥造型古朴大方,独特新颖,是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造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被录入了《中国古桥录》,是中国古桥文化的组成部分。
据说,年,民国元勋蒋翊武回乡省亲,听说有人提议要在多安桥给他接尘,并要把桥改名为翊武桥。结果蒋翊武当晚绕道进城,并申明:自己“无功可纪,不得享此殊荣,将通衢要道冠以己名尤属不妥”。这种精神值得颂扬。
除了蒋翊武,澧州还有一个好人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他就是50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为多安桥点灯送亮的好人吴经灼。
多安桥与兰江驿紧紧相连。曾经是古城最热闹的水运码头。但由于多安桥桥孔狭窄,夜晚行船通行不便,特别是洪水季节,经常发生船撞桥墩、船毁人亡的事故。
吴经灼目睹事故发生之后心中不安,特意做了一盏比家用灯大两倍的清油挂灯,默默地挂在多安桥中间的桥墩上,每天早收晚挂。这一挂就是五十年,直到日军入侵澧州城多安桥被毁后,他才停止义务挂灯的善举。
澧浦楼与仿古街澧州古城保留下来的古建筑还有不少,比如矗立在弘毅学校的澧浦楼,建于南宋,俗称八方楼,亦称遇仙楼,高23米多,为三层木架结构建筑,平面呈八角形,三重檐,翼角高翘,遍挂风铃,琉璃绿瓦,葫芦宝顶。整个建筑无一颗铁钉,全为榫卯结构;设计有回廊旋梯,游人可拾级而上。凭栏远眺,澧城风光尽收眼底,远近诸山历历在目。
看过澧浦楼,我们可以到栗河边走一走,这里已是今非昔比,往日的臭水沟,如今成了澧城人散步健身的首选之地。走在木质铺陈的沿河步道上,看一江碧水荡漾,观两岸秀美风光,不得不感叹其变化之大。
栗河风光带的建成,完全得益于澧县年实施的新老城区截污工程,实现河湖水网连通,建设一个水体交换自如、水资源余缺互补的县城生态水网系统。这样栗河的一湖死水活了,随之两岸的脏乱差也得到了彻底改变,建成了沿河绿化带,架设步道,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与城市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
跨过兰江桥,栗河南岸是新修的水乡风情街,从兰江桥到遇仙桥之间,数栋颇具明清古风的木楼傍河而建,行走在吊脚楼下的沿河步道上,栗河风光一览无余,对岸兰江公园的美景也倒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婀娜多姿。这条水乡风情街亦称仿古楼群商业街,集购物、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古朴典雅,赏心悦目。
县城的这些古建筑让我们叹为观止,不论是风雨侵蚀的城墙,还是美轮美奂的亭台楼阁,无不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从建造技术看出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
这些凝固的建筑,不仅带给我们美的感受,同时也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艺术,它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一砖一瓦间记载着社会的发展,飞檐斗拱中见证着文明的进程,丰富了灿烂的华夏文化。
编辑:玫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