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龚道育

年的澧县(三)

从湖南农学院分配来县的农技干部周继光,年起在车溪公社农科站办水稻栽培丰产样板,带动了各大队、生产队的科研活动。

他每年培训两次农民技术员,全公社粮食产量年年提高。

自年起,县里派他到海南岛搞杂交稻制种,年年南繁北育不间断,年住草堰大队制种,亩产杂交稻种子多斤,成功地解决了本地制种初期花期不遇的问题。根据他的贡献和能力,县委安排他任粮作股股长。

蒋明浩跟随县委领导转战平湖区办点多年,广泛开展水稻良种引进和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县栽培的当家品种。“古”和汕优4号通过三年的抗性和丰产性能等试验,表现的共同特点是抗性强,对黄矮病基本免疫,青矮病发病率在3%以下。丰产性也好,“古”亩产斤,汕优4号亩产.5斤。

他还在高产技术研究方面多有建树,初步总结出早稻亩产千斤以上、晚稻亩产斤以上的一套栽培技术。根据他的能力,县委提拔他为县农科所所长。

韩友松搞常规稻育种,用国际28号与本地齐头黄杂交,使杂交后代产量超过当时的高产早稻“科子6号”,成熟季节与齐头黄一样,而且撰写了遗传育种论文。据此,县委安排他任嘉山水稻良种场场长。

还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如朱鑫任棉科所所长,余章熙任旱科所所长,尹田任旱科所副所长,水稻科技干部唐吉祖任澧阳区区长,棉花生产专家周清华任农业局副局长。

杂交稻的出现,为晚稻高产、为晚稻超早稻下了定论。

可是在它问世不久的七十年代初期,湘北能不能种杂交稻、杂交稻种能否自繁自用?等等,却都是尚未涉及的新领域。

年冬派人到海南岛制种,就是因为不甚了解制种的气候条件。

年虽然开始在本县制种了,但春繁春制才亩,亩产种子93.4斤。秋繁制种一季制种面,累计收杂交稻种万斤左右,可栽晚稻田35万亩。

在这种常规稻种低产、杂交稻种供不应求的阶段,吕定元和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发现了作泗优4号父本用的恢复系“古”,可作过渡时期的搭桥品种。

这个品种是从古巴引进的,适合东南亚栽培,秧龄期30天以内,全生育期为-天,从播种到齐穗只要75天。在海南岛制种期间,本县制种人员发现该品种籽实出米率高达78-82%,做的饭性软爽口。又发现产量比县内常规稻种高,便开始在农科所、大堰垱公社等地试种。

年马堰农科所栽种“古”30多亩,表现株型紧促、叶片直立,光的利用率比较好,适合密植;它抗青、黄矮病,株感染率不到1%,比其他品种感染率低4%;它播种期以6月20日至25日为宜,秧龄不能超过35天;它每亩用种仅5至7斤即可,分孽性强、齐穗快,适宜本地作晚稻栽培。

收获前夕,吕定元欣喜之情溢于言表。9月下旬的一天,他邀请了临澧县委书记吴意俊,到本县大堰当公社星星大队、红阳1大队参观。大堰垱公社红阳大队栽“古”亩,普遍叶青籽黄,可望大面积丰产。

吕定元对吴书记说:“全县今年栽了一万多亩“古”,可以收稻一千万斤左右,仅马溪公社亩制种某地,就可收父本万斤。“

吴书记说:“那你的种子用不完。”

吕定元说:“也不是见古都可作种。还要搞点块选、除杂,保持种子纯度,还要搞点穗选,明年各生产队种亩单本繁殖古,提纯复壮,如果1亩产斤,后年每个队就可插亩晚稻。“

吴书记兴致勃勃地随吕定元看了马堰农科所,农技干部向他们介绍了用“古”作晚稻搭桥品种的6条好处,吴书记恭维说:“吕书记都成专业书记了。

吕定元想粮食、抓粮食,很快得到了明显回报。年全县春夏粮总产9多万斤,比上年增产68%,比历史上最高的年增长23%。早稻总产5.1亿斤,晚稻总产2.93亿斤,全年粮食总产9.8亿斤,比上年增产1.96亿斤,增长二成半以上,比历史上最高的年增加多万斤。

当年给国家提供商品粮2.45亿斤,集体储备多万斤,全县农民人平口粮标准斤,比上年增加92斤。人平分配收入上升为96.07元,80%以上的生产队和90%以上的户增收。

当全国人民告别“粮票时代之后,县群众回忆起“以粮为纲”的这段历史,清楚地记得自从土地改革之后,粮食増产出现过四次飞跃,第一次是农业合作化,第二次是水稻高秆改矮秆、种双季稻,第三次是常规稻改杂交稻,第四次是包产到户。其中第三次时间花得少,全在于吕定元他们勇立潮头,劈波斩浪,推波助澜的努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