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于《湖南日报》年7月7日06版

活跃在壶瓶山上的“骡子”为民服务队。易长龙摄

5月8日,坐在轮椅上的黄妹英收到了一捧康乃馨、一个写有“母亲节快乐”的蛋糕。当日上午,常德市临澧县消防小红帽志愿服务队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前往该县佘市镇建楼村,为52岁的肢残人黄妹英改良轮椅,打扫卫生,并送上母亲节温馨的祝福。陈自德摄

常德市临澧县消防救援大队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走进安福敬老院,为老人宣讲消防知识,与老人结对子、拉家常、打扫卫生的场景让人倍感温馨。陈自德摄

医院医疗专家团队走进汉寿县聂家桥乡堤北社区开展义诊活动,把医疗服务送到了群众家门口。贺科摄

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津市市襄阳街志愿者协会会长为留守儿童完成微心愿,送上学习用品。(常德市委宣传部供图)

常德各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注重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转化率”“变现率”,并在参与中传承,在传承中发扬,把火热的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在行动中更好地发挥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力量,行动力量。

关爱的距离

关爱的距离,有多长?

一个小小的公交站牌的故事告诉我们,关爱的距离便是服务到家门口的距离。

今年3月初以来,常德市救助中心在市城区范围内全面筛查困难群体,进行精准救助、兜底保障。7岁男孩千千(化名)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千千的母亲病逝,与奶奶一起生活。他们的家在城乡结合部,因距离站台较远,千千不得不步行近米乘车上学放学。孩子因年纪小,曾在放学路上迷过路。

常德市救助中心得知千千的实际情况后,向市公交公司发函请求增设公交临时站点。当市公交公司接到函件后,前往千千居住地走访调研,并用最快的速度将站点建好。至此,“为一人而设的公交站点”设在千千家门口。这是53年来常德市首次为个人设立公交站点。

当天,千千高兴地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放学时,我们家门口设了个站牌。我想对那些叔叔阿姨们说,谢谢你们,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的。”

虽然千千家门口设立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临时停靠站,但实质上,这是救助部门和公交公司对于弱势儿童的呵护,托举起的,是孩子的出行安全与健康成长。暖心的小站牌,其实就是常德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办实事的一个缩影。

市公交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以前思考的问题是‘做企业能做的’,今后思考的问题是‘给乘客想要的’。以前是站台建在哪里,学生就在哪里上车;现在是学生家住在哪里,我们的车就开到哪里。”

除了千千上学坐车更方便外,还有一群学生也感受到了家门口的温暖。

市公交公司全面启动学生定制公交业务,为市一中等6所学校共余名学生提供点对点早晚接送通勤服务,20余条学生定制公交线路,全程点对点服务,在学生家门口接送,中间不搭乘其他乘客,更具安全性,此外还能很好地缓解校门口的拥堵问题。

服务的速度

服务的速度,有多快?

老百姓就医的故事告诉我们,服务的速度就是第一时间治病救人的速度。

“刘奶奶,我来给您做护理了。”医院护士长李佩瑾带着医药箱,来到鼎城区石板滩镇雷家铺村刘银香老人家中。

84岁的刘银香长期卧床,身上长了褥疮,需要定期护理。以前,隔三差五就得往20医院跑,医院开通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网上预约,上门服务,方便多了。这项服务免去了患者来回奔波之苦。

破解就医难,常德市大力推行医疗服务下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引导医疗资源下沉,破解就医难,让老百姓及时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

和刘银香一样,澧县甘溪滩镇年近7旬的鲁大爷也感受到了服务的速度。

鲁大爷是一名冠心病患者,以前每月要搭车60多公里去县城购药,十分不方便。鲁大爷戏称“特慢特慢,不仅体现在疾病上,还是购药速度的象征”。如今,鲁大爷在镇上开设的特慢病定点药店就可以买到需要的药品。他满意地说:“现在买药快多了。”

快的背后,是服务提速。医保部门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通过简化申报程序、缩短审核周期、加强定点管理,切实解决特慢病患者急难愁盼问题,让其购药不再“慢”。

澧县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章斌介绍,针对以往定点药店全部集中在县城区的弊端,县医保局便将定点药店向镇街延伸,实行全县19个镇街卫生院和20家定点特慢病药店“双通道”供药管理,满足了广大特慢病种患者就近购药的需求,直接联网实时结算,解决参保患者购药难、多次跑问题,真正实现了服务大提速。

除了破解群众就医难等问题,今年以来,常德聚焦基层密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