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吉林网」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每年中秋之际,恰逢瓜果收获的时节,这使得中秋节充满了“丰收”的意蕴。古人讲究“春祈秋报”,即在春耕时祈祷风调雨顺,秋收时感谢神灵护佑丰收。据介绍,“春祈秋报”通常在社日举行,春社日通常在农历二月,秋社日在农历八月,因秋社日与中秋节相近,后来逐渐有了在中秋节祭祀神灵感恩丰收的做法。今年中秋节后第三天即迎来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中秋时节庆丰收,传承中华文化,促乡村振兴。中秋时节,瓜果飘香、庄稼成熟,正是享受丰收果实的好时候。人们依靠天时地利,用辛勤汗水去获得好收成是值得庆贺的事情。据了解,各地民众会和家人们一起享用芋头、花生、西瓜、苹果、柚子等各种节令食品,以“尝新”的方式庆祝丰收。“尝新”的习俗流传至今,背后都有美好寓意。西瓜,圆圆的外形寓意圆圆满满、红色的瓜瓤寓意红红火火;苹果,寓意平平安安……除与家人享用丰收成果外,人们也会将月饼、瓜果等馈赠亲朋,一起共享劳动果实、共同庆祝丰收。显然,这个习俗极具农耕文化特点,折射出农民对农耕文化朴素的情感。中国农民丰收节,设于秋分日,包含着对农业丰收、农民劳动的礼赞,对农耕文明的传承。农民是丰收节的主体,但丰收节不仅仅是农民的节日,对每位国民来说,过丰收节最重要的是铭记:我们的口粮来自农民的劳动,我们是世界最古老灿烂农耕文明的子孙,不能忘记粮食这个生存的根本。粮食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石,丰收节是对每一粒金灿灿的颗粒饱满谷物的礼赞。无论将来科技如何发达,智能机器配备怎样的新能源新动力,我们每天还得吃五谷杂粮。所以,我们既不能忘本,又不能忘恩。每一个人都应该身体力行地尊重每一个劳动者,感恩每一寸土,珍惜每一粒米,做到这一点,就是对“三农”最现实的重视和尊重,就是对推动乡村振兴作贡献。中秋节有关农谚,是独特的农耕文化。在几千年来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封建社会中,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被其浸染,民间谚语在这方面就有着鲜明的反映。这些谚语不仅是农耕文化的产物,而且也为我们展现了民众的智慧和中原地区的风貌,体现出了民俗语言独特的魅力。中秋节的一些谚语,也为农业收成预测提供了参考。比如“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即可通过八月十五时庄稼的长势来判断今年一年的收成情况。又如,在河南澧县有“中秋云遮月,来年好收麦”的说法,即通过中秋节当天的阴晴来判断来年麦子的丰收情况。还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也是流传中国广大地区的一句农谚,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天气预报经验,反映了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意思是说当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如果天空被云幕遮蔽(阴天或下雨),看不到中秋圆月,来年正月十五这天就会阴天或下雪。用浓郁的文化活动,办好节庆丰收。有专家建议,将中秋节活动与农民丰收节活动联动起来,比如农民丰收节可以用中秋节的习俗活动去丰盈。这个建议很有道理。一来,活动是节日文化展现的载体,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人们参与进来,让具有丰收意味的习俗活动更好地传承下去;二来,因每年中秋节与中国农民丰收节日期相近,组织文化活动时充分考虑两个节日所蕴含的丰收寓意。从现代生活出发,将“丰收”的含义从农业丰收扩展到人们辛勤付出与相应回报的关系。每个人都不妨在中秋时回看一下年初定下的目标实现的怎么样,这样“丰收”就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了。办好农民丰收节,浓厚家国情怀。只有实现农业稳定的发展,才有全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才有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据了解,今年的丰收节主场活动将在浙江嘉兴南湖区举办,浙江将邀请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参加特色农产品展销、传统民俗展示、非遗文化展现、文艺活动展演等,以此展示科技强农新成果、产业发展新成就、乡村振兴新面貌,激发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奋斗新时代的热情,凝聚强大精神动力,全面促进乡村振兴。(久泰平)编辑:曹淑杰吉网新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3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