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不知道应不应该杀掉卢杞,在他犹豫不决之际,陆贽给唐德宗上了一道奏折,这封奏折并不像其他人给唐德宗写的一样,而是向唐德宗讲了一个道理,就是当所有人认为是对的事情的时候,那么这个事情就是对的,当所有的人认为这个事情是错误的时候,那么这个事情就是错的。
这就是陆贽的聪明和异与其他大臣之处,他并没有替唐德宗做决定,而是阐述了一个道理,而这样依旧无形中杀死了卢杞,但是唐德宗并没有杀死卢杞,而是将卢杞贬谪为新州司马(今广东新兴县)。
卢杞的其他党员也悉数被贬到广东、贵州之地,古代的广东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广东啊,当年的交通条件不发达,所以在古代将官员贬谪到广东不亚于现在公司派遣你去非洲上班,皇帝就是让你死在广东。
但是群臣低估了唐德宗与卢杞的关系,因为在贞元元年(年)正月初一,唐德宗大赦天下,其中赦免的人当中就有宰相卢杞,但是因为卢杞这个人犯了众怒,所以不可能立即官复原职,唐德宗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
将卢杞从新州司马调整为吉州司马,吉州在今天的江西吉安,也就说在地理上让卢杞离中央近;得到升迁的卢杞对自己的亲信说道:放心吧,过不了多久,我就会重回长安的;
第二步:
将卢杞从吉州司马的任上擢升为饶州刺史,饶州就是今天的鄱阳县,就是鄱阳湖的所在地,而且唐德宗将卢杞擢升为刺史是升官,而第一步只是平级调动,刺史是有权的人,是一个地方首长,而司马只是一个闲职;
如果按照这个步骤下去,卢杞甭说回到京师长安了,官复原职也是有可能的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卢杞的美梦被一个小人物打破了,这个小人物的名字是袁高。
历史是由大人物创造的,这不假,但是有时候小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却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比如三国蜀汉名将张飞被无名小卒范疆张达杀死,而这次杀死卢杞的小人物是袁高。
袁高此时官居给事中,我在《旧唐书》查询所知,给事中的主要职责是审议封驳诏敕奏章,有异议可直接批改驳还诏敕,类似于现代的秘书,但是依旧是一个小官。
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袁高的爷爷是袁恕己,袁恕己您可能不熟悉,他当年在神龙政变期间逼迫武则天退位,这足以可见袁恕己的为人,而他这种个性传承到孙子袁高身上。
任命卢杞担任饶州刺史的奏折就是袁高起草的,他一看唐德宗要起草的圣旨内容,顿时拍案而起,对宰相说道:卢杞为相之时,谄媚皇帝,屡献奸计,致使陛下逃离京师长安,贼人进入,如今京师满目疮痍,陛下居然还想要给卢杞升职?请相公们向皇上据理力争。
二位宰相并不是什么正直之徒,他们知道卢杞在唐德宗心目中的地位,再者说即使不向皇帝奏明此事,卢杞一样会回到京师的,所以绕开袁高让别人起草诏书。
几天后,诏书起草完毕,袁高又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居然将起草的诏书扣下来了。
留中不发,这可是死罪啊。但是袁高顾不了这么多,他连夜向唐德宗上书:
卢杞穷凶极恶,文武百官就像仇人一样恨他,恨不能吃它的肉,喝它的血,陛下怎么还打算再次启用他呢?
唐德宗为此不屑一顾,将袁高痛打一顿了事,并怒骂道:你只是一个小小的给事中,芝麻大的官,只要安安分分就可以了,管什么朝廷大事!!!!!
但是我前面也论证过历史往往是由小人物创造的,袁高就是这样的人,第二天他一瘸一拐的来到行宫门口,同时后面还有左补阙陈京、赵需,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反对再次启用卢杞,但是唐德宗依旧不允许。
二十天以后,也就是贞元元年(年)正月二十一日,袁高再次上奏表明自己的立场。
唐德宗这次彻底怒了,骂道:卢杞已经大赦两次了,为什么不能重新任用!!!
袁高据理力争说道:大赦只是免除他的罪,但是并没有任命他为刺史啊。
这句话的确有道理,卢杞是有罪的人,即使大赦也最多是平民,怎么可能担任国家的公务员呢?要知道即使是我们现代刑满释放的囚徒,也不可能再次任免国家公务员(当然了黑白通吃的黑社会成员除外)。
袁高的一席话让唐德宗哑口无言,而陈京、赵需一看唐德宗犹豫了,又加了一把火,说道:卢杞执政的时候,百官就像刀悬挂在脖子上一样(指随时有可能被卢杞杀害),如今再次启用卢杞,恐怕卢党会弹冠相庆。
唐德宗很是纠结,自己只是想用自己喜欢的大臣,这都被群臣否决,怎么忽然感觉自己这皇帝如此窝囊呢?
唐德宗实在是忍不下去了,怒火中烧,身边的宦官一时仓皇无措,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皇帝如此气愤。
一同觐见的言官一看此等场景,吓得赶紧后退,陈京却对一同后退的赵需说道:赵大人,你不必后退,这些都是国家大事,我们应该据理力争才是。
早朝就这样不欢而散。
第二天,唐德宗还是不死心,上朝之前问宰相李勉:朕想要任命卢杞一个小州的刺史可以吗?(这话应该是试探,他怕引起众怒,所以以商量的口吻询问宰相李勉)
李勉回答的也很精彩,他是这么说的:陛下想要委任官职的话,就算是宰相也是可以的,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陛下真这么做的话,那陛下要和全天下作对了。
唐德宗终于忍痛割爱,没有给卢杞加官进爵。
四天后,也就是大唐贞元元年正月二十六日,卢杞满怀欣喜的接到诏书,他以为自己可以擢升为刺史,但是大唐还是有忠义之士的,他只是接到了唐德宗任命卢杞澧州(湖南澧县)别驾的诏书,然而刚刚到达澧州卢杞就一命呜呼了。
出生清官世家,最终落得个千夫所指的地步,只是想说卢杞是卢家的败笔,这个我一样,我的爷爷是校长,我的父亲是教授,母亲是副教授,而我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窝囊废,这也就可以解释卢杞为什么是清官之后,却依旧千夫所指了吧。
罪恶的卢杞终于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如同连绵几天的济南城忽然放晴一样,而这个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是贤相陆贽。
孔子曾经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同样的食材对于大厨来说能够做出满汉全席,但是对于我来说只能做出难以下咽的猪饲料,所以不在乎食材如何,关键在于掌勺的是大厨还是小季,而治理国家是同样的道理,这就是孔子曾经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
很显然,唐德宗就是一个不会做饭的大厨,不仅不会做饭,他差点把自己的厨房烧毁了。
其实唐德宗这个大厨身边不缺优质的食材,比如会理财的刘晏、杨炎,善于领兵打仗的李晟、浑瑊、李怀光,善于执政的陆贽、李泌(这是山中宰相),但是唐德宗就是不用这些人,非要用奸臣卢杞,致使自己被朱泚赶出京师,我真的感觉好像上天制造出唐德宗就是让唐德宗毁灭唐朝。
陆贽这个人的英雄事迹我在上一讲有过介绍了,但是介绍的还是不太全面,他被现代史学家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十大杰出的宰相,不过这还不算最高评价,苏东坡给予陆贽的评价是: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
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如果您看不懂,我给您翻译了一下:
我看到唐宰相陆贽,只有本王佐,学校为帝师。论深刻切合实际,说话不背离道德。聪明如子房,文章就超过,雄辩如贾谊术却不疏远,上用格君心的不是,下面以通天下之志。但他不幸运,在没有遇到时机。
唐德宗以苛刻为能,而陆贽劝他以忠厚;德宗因猜疑为术,而陆贽劝他以诚;德宗喜欢用兵,而礼物以消除战争为先;德宗喜欢聚敛钱财,而陆贽以散财是当务之急。至于用人听言的方法,治理边疆统御将帅的方法,罪犯自己来收拾人心,改过来顺应天道,除去小人来消除人民的忧虑,爱惜人才以等待有功,这样的流,不容易全部数。
可以说进苦口的石,针身体膏肓的要害。使德宗完全采用他的意见,那么贞观可以重现。
贞观可以出现?我只能呵呵了。那么陆贽被后世誉为十大杰出的良相为什么担任宰相了依旧无法施展拳脚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