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文明是人类其他文明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这在任何时代的任何国家及地区,都是颠扑不破的。正是由于有了农业,有了栽培作物,人类不再靠天吃饭、不再依赖自然的恩赐,从此逐步走上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道路。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其中,农业文明远比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更加灿烂。今天,让我们从考古学出发,听文物说话,用大约3分钟的时间,快速了解我国古代农业文明。放心,没有专业术语,全是干货。关于农业文明的起源最早研究人类农业文明起源的,其实是植物学家,比较有影响的有三种理论:一是康多尔的三中心说(西南亚埃及、热带美洲、中国),二是瓦维洛夫的八中心说(东亚、印度、中亚、近东、地中海、阿比西尼亚、中美洲、南美洲),三是哈兰的中心与非中心说(中东、中国北部、中美洲是农业中心即原产地,非洲、东南亚和东印度群岛、南美洲是非中心即早期传入的地方)。但随着田野考古的发展,人们发现,依据现存农作物的分布来推断原生地,似乎并不那么准确。随着原始农业遗存在世界各地被陆续发现,越来越注重事实依据的现代科学,逐渐把目光集中在了考古学。通过近百年的研究,目前公认的世界农业起源主要有三个中心:图:三大世界农业文明起源中心接下来,我们重点看一下我国的小米(粟)和大米(稻)的起源。黄河流域:粟的起源1-仰韶遗址在古代文献中,我国种植粟(小米)的历史非常悠久,但一直没有“证据”,直到20世纪50年代,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粟的壳,这才证明中国史前时期就已经有了栽培粟。2-磁山遗址-年,河北省武安县的磁山地区,发现了一处新时期时代的遗址,距今大约有年,比仰韶文化早了多年。遗址发现了88个长方形的窖穴,其中竟然贮藏了大量的粮食,推测体积为立方米,约千克。通过外壳检测,确认这些腐败的粮食就是粟。这是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粟的实物。图:磁山遗址发现的粟的贮藏分布图和实3-裴李岗遗址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年,河南省新郑县西北方向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出土了多座墓葬和多件土器物,遗址年代距今也是约年。这处遗址虽然没有多少粮食,但出土了大量的成系列的农具,有石磨盘、石斧、石铲、石刀等。裴李岗遗址的器物具有较为独特的面貌:石器以磨光为主,舌状刃石铲、锯齿刃石镰都很有特色。陶器多为红褐色,素面上有篦点纹、指甲纹、划纹,主要的器型有三足钵、小口双耳陶壶等。图: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磨大量窖藏的粮食,加上成系列的农具,这充分说明,距今年前,栽培粟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而真正的起源时间显然要更早,这还有待于新的考古学发现。长江流域:稻的起源水稻,就是大米,是人们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主要分非洲稻和亚洲稻两种。非洲稻起源于尼日利亚,目前没有争议。但亚洲稻起源于何地,学术界原来一直存在分歧。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亚洲各地都出土了稻的遗存,一时间,各种起源学说纷至沓来,当时比较有影响的一种说法是:稻起源于印度,中国只是次级栽培区。直到年,河姆渡文化遗址被挖掘,才有力撼动了稻的印度起源说。图:河姆渡文化遗址1-河姆渡遗址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镇东北方向的浪墅桥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镇,其蕴藏的历史文明距今约年。在先后两次大规模挖掘中,普遍发现有一层或多层的,由稻谷、稻壳和芦苇杆等混杂成的堆积层,最厚的地方达到了80厘米。河姆渡的特点是:地势很低,地下水位却比较高,文化层完全浸没在水中,与空气隔绝,稻谷保存的完好程度世所罕见,甚至在刚出土还没有碳化的时候,稻谷色泽如新,连谷壳上的小筋脉都能看到,还有完整的谷穗。图: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稻叶据专家推断,堆积层的原始厚度应该超过了1米,按照所占比例换算,稻谷的重量竟然达到吨!这大概不是一年的粮食产量,而是多年的囤积。可见,当时稻谷产量颇丰,不仅满足河姆渡人日常生活所需,还能有丰富的剩余。凭借近年的悠悠岁月,河姆渡出土的稻谷,成为当时亚洲最古老的遗存。河姆渡另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是:骨耜(音同四),这是一种用大型动物(多为水牛)的肩胛骨磨成的农具,相当于铲子。图:河姆渡骨耜及功能示意图年前,在长江下游地区,人们就是用这种工具进行着翻土、除草、挖沟、引水等农业劳动,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祖先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处于使用农具进行耕作的阶段。专家推测,野生稻的驯化至少还要再往前推1千到2千年。2-澧县彭头山遗址如果说河姆渡的横空出世,把亚洲稻发源地引向了中国的长江流域,那么澧县彭头山就使这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0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