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年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值此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之际,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下面走进百年考古百大发现系列二十八: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

?地理位置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该遗址位于洞庭湖畔的澧阳平原的一片圆形土岗上,澧阳平原背倚崇山峻岭的武陵山脉,东南面紧挨烟波浩渺的洞庭巨浸,北面面对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有虎渡河相通。泥沙的淤积使其成为沉积平原,诞生了诸多史前文明,城头山遗址就坐落于此。

?从惊喜到震惊

年7月的一天,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文化馆的曹传松下乡工作,在南岳村旁望见坦荡的平原上,有一处土岗突兀地隆起,这一发现让他好几天夜不能寐。强烈的直觉指引着他回到土岗,着手开始进行考古调查。由此,一段沉睡的历史被唤醒了。

曹传松在城头山遗址发现了土堆下压着厚1至2米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长形土堆城门遗址,还发现了护城河,采集了一大包陶片标本。将自己的考古调查报告送往了省博物馆,考古专家惊喜万分,但是并没有立即着手对该遗址进行发掘,直到年城头山遗址的神秘面面纱才随着考古发掘被慢慢揭开并震惊世界。

年10月起,在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何介钧带领下对城头山进行挖掘,历时11年。

年10月,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址进行第一次实测,并对城墙西南转角进行解剖。实测结果:城外圆直径—米,内圆直径—米。城内中心点现存地面高程46.8米,较城外平原变3.6米,城内面积约平方米。确定了城墙遗址后,对城内文化遗存进行发掘,出土有鹰咀装饰的盂形器、沿向内凹的高领罐、上腹较短的双腹豆和直壁高圈足杯等,均为屈家岭文化中期的典型器物,并将筑城时间定为屈家岭文化中期,距今年,成为当时已发掘的中国最早的一座城。

年,进行第二次发掘。清理东门口豁口外河卵石地面,向东略作倾斜,西至豁口处结束,长8米,宽12米,铺满卵石。卵石面疑作散水排水用,其上即为耕地层,从地层关系确定属屈家岭文化早期形成。

年,进行第三次发掘。在西南、东,南穿过城墙的探沟内均发现在屈家岭文化时期城墙外坡下压着大溪文化早期的壕沟。在东城墙城墙解剖剖面似有比屈家岭文化更早的筑城迹象,出土的细弦纹黑皮陶高领罐、黑陶簋形器将这时期的上限推前到屈家岭文化早期即距今—年,系屈家岭文化早期城。

年,将城头山遗址分为四个区进行第四次发掘。在三区的制陶作坊区,发现7—8座大溪文化陶窑,其中有专门烧红砖土块作建筑材料之用的。这些窑,除1座为屈家岭文化时期外,余均为大溪文化早、中期。

年冬和年春进行第五次发掘,此次发掘主要为墓葬区,共清理墓葬近座,出土石器和可修复陶器—件。

?古城的四次筑造

年12月至年1月,进行第六次发掘,发掘时,将城墙西南转角探沟展宽。经过1个月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发现城头山城墙先后4次筑造的地层叠压关系。

第一次筑造于大溪文化早期。夯土分两大层。由大溪文化壕沟开口往东将生土削成斜坡,然后夯筑。现残高2米,墙基宽10米,顶面近平。其内坡被1个灰坑打破。灰坑中出土粗泥釜、红衣粗弦纹厚陶片,时代属大溪文化二期,均趋近0年,把城头山建城的时间由年认定的年又朝前推进年,为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墙。

第二次筑城,城的顶面与第一次筑城顶面在一条平行线上,其外坡将大溪文化早期壕沟填塞一部分,墙基下直接压着大溪文化三期的陶片,如圆唇高领红陶罐等。

第三次筑城将古城遗址进一步扩大,墙基向内外两方加宽,所用土,仍取自城外较深地层的原生土大块,取土后,城外形成护城河,而所取土又堆叠成城墙。

第四次筑城主要向城内方向加宽,夯土层为一层大块土夹一层河卵石,与第3次所筑城界分明。城墙顶部已加宽至13米,而墙基宽至37米以上,此次筑城土方粗略估计10万方。

年冬,进行第七次考古发掘。经过发掘,城头山已为世人所知,各种传媒向国内外进行宣传报导。

年冬,进行第八次发掘,此次发掘主要揭露祭坛,并发现建城之前汤家岗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存。

年冬,进行第九次发掘,发现大溪文化一期早段(建筑前)的稻田遗迹。

年冬,进行第十次发掘,发现大溪文化时期所筑一、二期城墙的环壕。

年,进行第十一次发掘,重点对年的考古发现作补充发掘。

城头山城址的发现,表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对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早期城池的起源以及阶级、国家的产生具有意义,并改写了中国的史前史。

在城头山古城未确证之前,中国已知最早的一座城为仰韶文化晚期筑造的河南郑州西山古城,距今约年。而城头山遗址始建于0年前,从规模、从功能、从工程规划施工来看,已经属于“城”的范畴,曾为统领一方的政治中心,考古学家苏秉琦认定为“古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