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李杰通讯员刘杰裴瑶4月25日,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一块水田里,一位老汉正赶牛犁田。看到一群研学的小学生,老汉两声吆喝,牛便停下来,低头吃草。一旁,指导老师向学生讲解春耕的劳动常识、传统农具的使用技巧。“我们致力将公园打造成集人文、旅游、体验、科普为一体的研学教育实践基地。”澧县城头山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传立介绍,来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以逛年前城池,体验史前“农家乐”,还能沉浸式体验农耕活动,感受农耕文化。城头山遗址具有多年历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古城遗址,有“中华城祖·世界稻源”美誉。澧县依托城头山遗址修建大型文化生态类主题公园,打造农耕文化研学大课堂、擦亮“农耕文化名片”,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穿越年,探访华夏第一城——护城河环绕的圆形“城堡”,城里有四室一厅的“王宫”“城头山古城是一座护城河环绕的圆形‘城堡’,古人在城中挖沟筑墙、种稻制陶、祀神祈福,生活怡然自得。城里有四室一厅的‘王宫’……”坐在前往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摆渡车上,听导游刘耕云的讲述,犹如坐上时光机,对多年前的古城遐想万分。4月的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竹花开似锦。进入景区,游道呈圆弧延伸,一侧的河道,与游道蜿蜒并行,河对岸有一条高低不平的高堤。“这就是护城河,高堤就是古城墙,城墙里就是城头山古城遗址。”刘耕云介绍,自年发现以来,城头山遗址历经13次考古发掘,先后出土古城遗址、氏族墓葬、大型祭坛以及灌溉设施完备的水稻田等大批珍贵文物1.6万余件。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年12月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建设,年底被授牌,承担着遗址保护、文化展示和旅游休闲三大功能。公园以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为轴心,南北轴线长约2.5公里,从南往北依次分布入园门楼、题字碑景点、南门生态广场以及环护城河景观带等。“目前挖掘的遗址,有19处人类住所遗迹,从墓葬、祭祀、古窑、稻田和灌溉遗迹看,当时的澧阳平原已形成完整的城市系统和等级分明的人类社会。”刘耕云介绍,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古文明的发展高度,对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早期城池的建立以及阶级、国家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从南门生态广场进入核心景区,沿栈道前行,依次可参观城墙剖面遗迹展示馆、居住遗迹展示区、制陶遗迹展示区、墓葬遗迹展示区、稻田祭坛遗迹展示馆。“在古城的一处平地,古人搭起居住的房屋。屋内除了睡觉的房间,还有生火取暖的灶炕,以及炊具等陶器。古人把稻壳、树叶等掺到泥巴里,然后把泥巴搓成泥团,压成泥片,放到火堆里烧出粗陋的陶器。山岗下,古人选择有水的地方种植水稻。农闲时,去河里捕鱼、采莲,农家生活自由惬意。”在居住遗迹展示区,听着刘耕云的讲述,远古田园生活似乎被唤醒,令人神往。赓续农耕文明,体验古人劳动生活——插秧割稻、采茨实摘菱角,还可在“史前民居”住一晚正值春耕时节,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成为游客体验农耕生活的乐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水田里,澧县弘毅学校初一年级近名学生卷起裤脚,赤脚走下水田。学生弯着腰,左手握着一把秧苗,右手插秧,体验传统农事的艰辛。陶瓷制作活动区,近名孩子一边听老师讲述城头山遗址出土陶瓷的工艺,一边动手制作陶瓷。“我们不断拓展游览项目,除一般的博物馆展览和遗址展示参观内容外,还有考古课堂、考古体验、陶艺坊制陶体验等常态化体验项目,更有插秧、割稻、捉泥鳅等季节性体验项目。”刘耕云介绍,为擦亮“农耕文化名片”,丰富研学内容,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澧阳平原考古工作站合作推出文物修复课程,推出“跟着爸妈去考古”亲子游项目。在护城河,乘竹筏绕古城遗址游玩,沿途的舞台表演互动区、陶艺坊、帐篷营地、美食区、大型观景平台、钓场等地游客如织。景区复原古人棚居,成为游客“打卡地”。“夏天,可在护城河钓鱼,采茨实摘菱角,还可在复原棚居住一晚。”刘耕云介绍,通过建设仿古建筑、特色民居及商业街道,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打造成特色文旅小镇,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集散地。在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丰富的研学体验项目拉近了考古与生活的距离,景区的民俗表演、露天电影、篝火晚会等游乐项目,为研学之旅增添活力,更好地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目前,我们正加快建设城头山农耕文化旅游体验基地、澧阳平原文物集中展示基地、农耕文化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刘耕云表示,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不断优化旅游项目和服务,依托数字技术,打造智慧景区。保护与利用好古城,突出稻作农耕文明特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农文旅综合体,锻造湖南文旅“农耕文化名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212.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