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的“前生今世”~今天文旅君带大家了解“象”与文物之间的联系准备好了吗?先来聆听西安博物院馆藏文物——永盂2.13永盂.m4a05:41来自西安文旅之声西安博物院馆藏永盂西安博物馆馆藏卫簋西安博物院的基本陈列展出了一件西周青铜器——永盂,年在西安市蓝田县泄湖镇出土。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器身上有两只对称的象头作为装饰。除此之外,西安博物院馆藏的西周青铜器卫簋,在它的耳部也出现了类似象首和象鼻的形象。在先秦时期,以“象元素为装饰的器物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器物本身为象形,如“象尊”(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二是以象纹饰作为青铜器的主纹饰,如“象纹铜铙”(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是以象身体的某一部分为装饰题材的器物,比如上文提到的“永盂”。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人类对大象并不陌生。在很多博物馆里的文物尤其是商周青铜器上都能看到“象”的形象这说明了人类的祖先是见到过大象的象的自我介绍我们是陆地上体型最为庞大的哺乳动物,为了维持庞大的体型,我们每天要消耗大量的食物,一只成年的大象一天需要公斤的食物,相当于2—3个成年男子的体重。主要食物是树叶和嫩竹叶,还有餐后甜点野香蕉。我们对气温非常敏感,不喜欢暴晒,也无法忍受寒冷,我们更适宜温暖潮湿的地方。我的族群曾遍布于中华大地,不管是中国北部黄河流域,还是南部的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都有我们族群的生活痕迹。经历了几千年的气候变迁和人口的急剧增加,我们现在只是在中国云南南部地区少量分布。地域公布情况变化先秦时期殷商时代,在北方地区黄河流域,大象分布范围一度十分广泛,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南一带。甲骨文中常会有商王猎获大象的记录,如《甲骨文合集》中的“获象十”、“获象七”,说明当时有大量大象聚集于此,才可以满足商王狩猎活动。在西周时期,大象因被殷商遗民用于与周人作战,使得周人在战争中遇到了挫败,因此周人将其比作“害兽”,驱离到了南方,同时周人对东夷征伐的过程中导致大规模的生态破坏,使得这段时期,大象在北部分布范围呈逐渐缩小的趋势。秦汉至南北朝在春秋战国之后,亚洲象在黄河流域已不多见,其分布最北界退至到淮河流域,更多的是在淮河流域南部。据《南史梁本纪》记载,承圣元年(公元年)十二月,淮南(治所在今安徽当涂县)的亚洲象数量已经以“百”来描述了。这么大的象群在今天是极难见到的,而它的出现证明了在南北朝时,淮河以南适宜大象的生存。隋唐至北宋时期在唐末,亚洲象已经逐渐向南退出淮河流域,直至长江流域中段,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以江西和湖南两省为主)。在《宋史》中记载“乾德二年(公元年)五月,有象至澧阳、安乡等县。又有象涉江入华容县.....”华容、澧阳、安乡即今天湖南岳阳市华容县、常德市澧县、常德市安乡县。三地都是在长江中游南岸。元明清亚洲象的分布区域向南退至今天的珠江流域西部的雷州半岛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明太祖实录》卷记载:“洪武二十二年春正月(公元年),......广东雷州卫进象一百三十二”,雷州卫,是明朝在广东设置的军事卫所,治所在珠江流域西部,今广东省雷州半岛的雷州市,文中有关于其向朝廷进贡只大象的记载。在《明太祖实录》卷也有雷州卫进贡驯象的记载。明朝的史料记载显示,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部和南部的大山之中,也多集中亚洲象。明末清初,珠江流域的亚洲象趋于减少,可能在清朝晚期的道光年间,珠江流域西部的亚洲象已经趋于灭绝。民国至今我国的亚洲象仅局限于云南省西部、西南部的少数几个地方。从地域分布情况图来看,亚洲象在中国境内分布是从北向南逐渐退缩。先秦时期,亚洲象在中国北部黄河流域广泛分布,随着时间的变化,气候变迁的因素,使得春秋战国以后亚洲象逐渐退出黄河流域。在先秦时期之后,导致亚洲象南退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人口的增多、森林的开垦、象牙的大肆捕获等等。自然环境与气候因素夏、商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中国的黄河流域天然植被广泛,气候温暖,适宜亚洲象的生存。周代,(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中国黄河流域的环境进入了冷暖交替期,西周初期,气温相对温暖,西周中晚期,黄河流域气候相对寒冷,这样的气候环境不适宜我们在这里生存,这也很可能是我们亚洲象在史书上记载少很重要的原因。春秋战国以后,我们亚洲象完全退出黄河流域。先秦时期,人口密度小,我们亚洲象与人类的矛盾并不突出,反而气候因素是我们活动范围变化的最主要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动物被人类驯化的历史由来已久像我们大象这样庞大体型的动物受到了人类的青睐亚洲象被驯化之后为人类耕地、作战、进贡、表演等等耕地《史记》载:“舜耕力山”,讲述的是舜被继母赶出家门,有一天,他在力山边垦荒,疲倦了就在地头休息,一只大象走过来用它的鼻子卷起一块巨石,开始用力刨地,久而久之,舜开始驯养象耕地,虽然这段故事带有传说色彩。但是象耕鸟耘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佳话。军事作战因为象巨大的体型,使之成为作战的工具。在《吕氏春秋》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说的是殷商遗民用象来对抗周军。在之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象战”的记载,明清时期象战的规模和频率都达到高峰。象贡最早宫廷驯象的记录是出自《汉书五帝本纪》:“元狩二年夏,马生余吾水中。南越献驯象、能言鸟”描述的是南越国(今中国岭南地区)向汉朝进献驯象的情况。秦汉以后,由于中国北方地区很少见到驯象,因此驯象就作为一种进贡的佳品。猎获象牙象牙对于亚洲象族群来说非常重要,象牙是雄性采食、攻击和防御的工具,同时象牙也是雄象争取配偶权力的工具。亚洲雄性大象是在2—5岁时才开始长牙,长牙后才能争取配偶进行交配。失去象牙后,大象不仅失去了保护自己的能力,也会影响族群的繁衍。先秦时期,象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作为装饰品。对于人类而言,象肉作为食物,而象牙仅仅是人类获取食象肉后的副产品。而随着生产资料的私有化,社会等级的出现,使得象牙发展成为一种炫耀财富、体现等级差别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用品。雄象的过度捕杀使得大象种群中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人们掠夺象牙,除了最初当做基础的装饰品,后来甚至还将象牙入药、制作成各类用品,用来区分在等级社会中的身份等。人类对象牙的欲望使得我们和人类越来越远。除了环境变化给大象带来的伤害人类大量的掠夺象牙也使得大象的数量与日俱减曾经象与人类共享自然的场景就快完全消失了让我们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让大象只能出现在历史中好了,这一期文物故事就讲到这里下一期文旅君将为大家带来拴马桩的故事我们不见不散~来源:西安博物院乐知学堂编辑:王薇审核:鲁雷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