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十佳医院 http://m.39.net/pf/a_8810613.html

贫困是座山,压得向多汉一家喘不过气来。

贫困的原因也是山,祖祖辈辈被大山“圈养”,与大山相依为命。

摆脱贫困的出路还是山,用靠山吃山“升级版”,一锄头一犁耙向贫困开战。

在常德市澧县金罗镇鲁家冲村,记者第一眼见到73岁的向多汉和他垦出了好生活的荒山,就想到了愚公移山。

这位温驯的大山之子,在古稀之年,立下移穷山之志,带着“子子孙孙”挖山不止,硬是将荒山变成了“金山”。

三代同堂,却望“山”发愁

向多汉在葛根地里

向多汉一家三代同堂,但这“人丁兴旺”却成了羁绊,缠住了这个家脱贫致富的脚步:老伴常年患病,大儿子与小儿媳均是残疾人,不仅丧失劳动能力,还需要家人照看,两个小孙女还在读小学。

昂贵的医药费、孩子的学费、所有家庭生活开支……重重生活重压,全部压在了向多汉和小儿子的肩头上。

虽然因病致困、生活艰难,但是向多汉不气馁、不放弃,“不甘愿一生背上贫穷的包袱。”除了在田地里耕耘,他还开始学习养蜂技术,从一桶、两桶做起,用自己养蜂的收入和小儿子打工所得艰难地支撑着这个七口之家。

望“山”思变,打造靠山吃山“升级版”

向多汉与儿媳在鸡场捡鸡蛋

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鲁家冲村,向多汉一家被评为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工作队、扶贫政策一齐涌入这个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小家。

澧县招商促进事务中心“进驻”向多汉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其“量身定制”脱贫方案。看着向多汉家周围这环抱的大山,为何不向山要饭吃?

观念一变天地宽,在多级组织领导、扶贫工作队和帮扶人的帮助下,向多汉“攒”了20亩荒山。“10亩葛,5亩油茶,剩下的种植优质稻、黄豆、芝麻、西瓜等经济作物。”这些山,扶贫工作队给安排得明明白白。除此之外,向多汉也不怕苦不怕累,还养殖多只鸡、养了15桶蜜蜂、以及一池塘鱼。

向多汉察看蜜蜂酿蜜情况

在这张产业版图里,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吃的、用的,一应俱全,向多汉像个“海陆空三军总司令”,在这20亩山里排兵布阵、调兵遣将,“小儿媳捡鸡蛋、照看鸡舍,大儿子收割水稻、翻晒稻谷,老伴做饭照看家里……”家里富余的“半劳动力”也被充分利用起来了。

向多汉算了一笔账,不包括小儿子在外打工的收入,家里每年纯收入近5万元,再加上低保、残疾人补助、教育补助、医保减免、转移就业交通补助等,向多汉一家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年,向多汉主动递交了脱贫申请书,顺利脱贫。

靠“山”致富,荒山变“金山”

澧县招商促进事务中心的扶贫干部送药上门

脱贫更要致富。年,向多汉继续扩大养殖规模,饲养了20箱土蜂,开挖了4亩鱼塘,扩种了葛根,预计全家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左右。

不仅让荒山披上“绿妆”,还要长出“金果”。向多汉借助镇政府大力发展桔柚产业的东风,开垦出10多亩荒山,将从村部领回的根苗子,一根一根种了下去。目前,他的苗子长势喜人,预计两年后就能受益。

对于一辈子靠山吃山的人来说,冲破大山的束缚,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但向多汉在古稀之年选择“反抗”,“霸蛮”地从荒山中辟出了一条脱贫路。“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他那微弯的背脊和布满老茧的双手,都是与贫困搏斗后的胜利勋章。

意志坚,穷山移,向多汉身上的那股劲儿,正是澧县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缩影。澧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贫困村42个,澧县上下鼓足最大干劲,集结最强火力,精准猛攻脱贫攻坚:书记、县长带头一线指挥,支工作队扎根乡间帮扶,10.57亿元扶贫资金源源不断输送战场,确保脱贫攻坚“弹药充足”……截至目前,澧县已脱贫户人,贫困村全部出列,年可实现全部脱贫,澧县3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单位。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郑江晖刘杰付彩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