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科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yufangbaojian/43801.html田茂军又是一年龙岁至,湖湘龙吟正当时。龙作为文化图腾,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崇拜对象和奋发有为的精神载体。有专家指出,龙的产生与农耕文明的出现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远古农耕,由于生产力的限制,人力无法控制自然灾害的无情侵袭,便想象和创造某种神灵予人帮助和护佑。南方稻作民族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水稻收获的丰歉依赖于水。于是,在民间的信仰中,龙就被塑造成掌管水利的“水利部长”,民间名之为“水神”或“龙王爷”,且建庙祭祀,生成一系列“求雨”“袪旱”的民俗仪式。湖南自古以来,就是长江流域主要的稻作生产区。湖南洪江高庙遗址的祭坛和出土白陶上的大口獠牙龙,澧县孙家岗遗址中的龙形玉佩以及不远处城头山遗址古稻田及祭坛的考古发现,为长江流域新石器时期龙文化的产生提供了现实依据。湖南民间传说中,龙舟起源与屈原投江建立了世俗化的逻辑联系。这当然不是历史的真实。龙舟产生的时间也未免太迟,它只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一个爱国主义诗人的崇拜和怀念之情的表达,也是一种文化记忆的再建构。屈原被放逐到湖南以后,行吟沅湘之间,学习和参与民间巫傩活动,创造出“楚辞”这一新的诗体,写作出《离骚》《九歌》《天问》《国殇》等不朽的诗篇。《离骚》中屈原写到了飞龙、蛟龙、玉虬。“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这些诗句,显然为现实的龙舟装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蓝本。20世纪70年代初,长沙战国古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画面展现了象形龙舟,专家认为这是湖湘文化中最早出现的龙舟形象。这说明在屈原之前,民间已有龙舟及相关活动的产生与传承。因此,先秦时期,湖南龙舟文化的滥觞,与南方的稻作文化中水神崇拜相联系,与现实中的江河舟楫融为一体,并从精神层面上塑造出龙的系列地方形象。从全国范围来看,湖南的龙舟造型和制作是最为丰富多彩的,有纸扎龙,有草编龙,还有香火龙、城步吊龙、汝城香火龙、湘西的钢火烧龙等。除端午节龙舟竞渡与纪念屈原有关之外,湖南各地的龙活动,已然成为年节中的重头戏,成为全民参与的传统竞技和体育健身活动。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0186.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0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