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四川考察粮食生产时指出:“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近年来,常德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精神,牢牢把握“洞庭粮仓”的定位和责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稻香四溢的沅澧大地,展现着“洞庭粮仓”的常德担当!

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晚稻成熟,收割在即。

十月金秋里,稻熟洞庭西。10月23日,霜降。农谚有云:霜降见霜,米谷满仓。霜降时节,古老的洞庭湖平原进入晚稻收割期。常德,依长江之南、倚洞庭之西,是双季稻主产区,素有“鱼米之乡、洞庭粮仓”美誉。今年夏天以来,一场历史罕见的长时间高温和夏秋连旱,炙烤着这片土地,也考验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意志和智慧。稻收时节,记者奔走在田间地垄,望着眼前连绵的金色大地,呼吸着空气中流淌的稻香,我们和许多老农一样深深地舒了一口气:那些超乎寻常的辛劳和汗水,都是值得的!收获,如约而至……澧水之滨,澧县涔南镇,万亩优质晚稻在澧阳平原上铺陈出一大片诱人的金色,收割迫在眉睫。该镇曾家河社区“90后”女党总支书记覃玲红这几天忙得脚不点地,为村里的几个种粮大户协调大型收割机。澧阳平原地处湘鄂边。这几天,连通湘鄂两省的公路上,源源不断的水稻收割机大军正在南下驰援。因长江南北农时差异,春播秋收时节,这样的南下景象每年都会定时上演。沅水河畔,桃源县陬市镇,长乐村种粮大户彭晋京的千亩富硒稻田里,几台大型收割机忙得正欢。丽日蓝天下,收割机的大红色机身在金色的田野上格外亮眼。他告诉记者,今年的晚稻受到了旱情影响,但因为各项应对措施及时有效,总体收益依旧可观。作为湖南省粮食生产第一大县,秋收时节,一台台被金色稻浪簇拥着的红色机械给这个因《桃花源记》得名的粮食大县注入着越来越多的现代气息与时代喜悦。金色的田野,收获的喜庆。这,是汗水与季节的约定。倚洞庭水,为天下实。这,是常德作为粮食主产区在新时代背景下履行“国之大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敢为天下实的常德拥有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条件。常德,地处湖南西北部,倚长江,傍洞庭,沅、澧两水贯穿全境,总人口万,区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万亩,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澧县城头山,考古学家发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工种植稻田,距今多年,被誉为“城池之母、稻作之源”。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入口处第一展示区就是澧县城头山。走进新时代,常德积极担起粮食主产区主职主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取得了连续18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全省第一的佳绩。而与之对应的,是湖南省连续18年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一;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万吨,实现全国粮食生产“十八连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粮、湖南饭,这一碗香香的湖南饭里面,藏着沅芷澧兰浸染出的常德馨香……“喜看稻菽千重浪”。收获的喜悦里,我们记取劳动的智慧和奋斗的力量,我们感恩大地的丰厚、季节的真诚!我们需要继续思考和探寻,在这个拥有数千年稻作历史的国家,作为双季稻主产区,占据天时地利的常德要怎么样才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国之大者”,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的常德力量?

1

传承——薪火相传的稻作文明

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种植的晚稻颗粒饱满。

洞庭之西,沅澧大地。从多年前的城头山古稻田到现在的多万亩粮食种植面积,人们一代代地培育和探索,水稻一茬茬生长和收割,在一个个春去秋来的季节轮回中,稻作文明就这样生动地传承至今。一座城池,跨越六千年岁月惊现于世,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一抹稻香,从远古的稻田里飘散开来,让我们有幸嗅到远古人间的烟火气息。绵延逶迤的武陵山余脉被莽莽森林所覆盖。澧水蜿蜒而下,流经一马平川的澧阳平原,注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孕育了一座凝聚着先民心血与智慧的神奇所在——城头山。年前后,考古专家就在这里发现了压在城墙之下、距今年的古稻田。古稻田田丘平面平整,剖面可以清晰见到水稻根须,田土中含有不少稻叶、稻谷,特别是稻谷硅质体含量较高,接近于现代稻田。“这处稻田遗址是目前已发掘出来的世界上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水稻田。”20多年过去了,澧县考古工作者曹传松谈起这块古稻田,依旧兴奋不已。他说,因为发现了这块古稻田,学术界修正了过去“中国水稻由南亚传来”的观点,证实了中华民族驯化和栽培稻谷的伟大历史;因为这块古稻田,首届世界稻作文明论坛曾在这里举办,“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与会专家共同探讨稻作文明起源,认定城头山汤家岗文化时期的水稻田是世界稻作之源。世界稻作之源!古稻田的前世原来如此惊艳!先民们选择在这里“安营扎寨”、繁衍生息,是因为洞庭湖区域位于北纬30°附近,处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中间地带,气候适宜,四季分明;这里是冲击平原和沉积平原,属于古云梦泽区域,水资源丰富,适宜万物生长。从古云梦泽一路走来,今天,水稻依旧是这里的拳头产品。城头山镇拥有水稻种植面积6.8万亩,是澧阳平原的“粮仓”。稻熟时节,采访组一行走进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穿行在广袤的澧阳平原,所见皆稻浪,遍地已金黄。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农耕文明的熏染、稻作文化的传承,把稻作情结深深根植在了这片大地。澧县城头山镇彭头山村的孟祥贵今年已满72岁,大女儿在云南经商,小女儿在石门县城开超市,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到了颐养天年的年岁,但孟祥贵和老伴总是听不进孩子们的劝告,流转邻居的水田,栽种了10多亩水稻,每年售粮上万斤。年夏秋遭遇了极端干旱天气,老两口忙着抗旱,特别辛苦。面对孩子们的“数落”,孟祥贵很坦然:“我身体硬朗着呢,还可以种几年,种出粮食卖给国家,我心里踏实。”在城头山镇,湖南锦绣千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名号响彻全国。距离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古稻田以西几百米处,矗立着湖南锦绣千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大楼,“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招牌特别醒目。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转型升级,合作社有粮食产业园、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资配送中心,建有分社15家、服务站家,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信息化管理”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为近名合作社社员提供“全程、多元、高效”的综合服务。年,合作社理事长龚佑琼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登上了央视的领奖台;年,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单位。像孟祥贵这样的农民,像锦绣千村这样的合作社,像龚佑琼这样的理事长,放眼常德,比比皆是。他们热爱脚下的土地,精心侍弄着田地里的庄稼,是常德粮食生产的主力军。稻作文明,就这样生动地传承至今。沅澧大地上,处处能见“城头山”。

2

机遇——“一号文件”的阳光雨露

省劳模李青山高兴地看着自己稻谷通过收割机装进袋中。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动力在政策。常德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各级政策,因地制宜出台举措,为全市的粮食生产提供不竭的动力。洪范八政,食为政首。面对14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我们必须面对这个问题:“谁来养活中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多次就端稳“中国人的饭碗”作出重要论述,“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份信心和底气,来自于各级党委、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来自于从国家到地方各项惠农稳粮政策的阳光雨露。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从年起,党中央连续19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形成了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其中全面取消农业税,让农民减负、增收,对推动农业生产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作为我国中部产粮大省,湖南省的触觉十分敏捷,率先作为。年1月13日和14日,湖南先后召开了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农业税问题。1月17日,湖南省委、省政府推出重大决策——年起,全省实行农业税全额免征。“这是天大的好事啊!”熊桂华是鼎城区十美堂镇有名的种粮大户,对于10多年前那场“破天荒”的变革,他仍记忆犹新。“年开始种田,一亩田一年种到头还要亏钱。”年,他“洗脚上岸”,把田免费交给别人种,一家人办起了大米加工厂,加工厂一年可挣3万多元。年,熊桂华又萌发了种粮食的想法,将责任田要回来自己耕种。年,他牵头成立了鼎城区勇福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自己流转土地多亩,采用种养结合的方式,种上了优质稻,收益明显提高了。半辈子与粮食生产打交道,也经历了市场的起起落落,熊桂华说,如今的这个时代是他信心最足的时代,因为“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更加重视了,惠农政策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实了。”彭晋京属于“新生代”农民,对于越来越多、越来越实的惠农政策,他直言自己有发言权。彭晋京的父亲是桃源县的种粮大户,多年规模种植水稻,家底日渐殷实。年,在城里从事服装设计的彭晋京决定回家,和父亲一起经营农业。现在,父子俩流转的土地达到了亩。“这几年种粮的补贴有多少,收成如何?”我们抛出了话题。彭晋京拿出纸和笔,给我们算起了账:早稻集中育秧有补贴,每亩补贴75元;农机作业有补贴,抛秧每亩补贴50元,插秧每亩补贴40元;种粮可领取补贴,其中种双季稻可领取三次补贴——第一次每亩63元,第二次每亩37.1元,第三次每亩29.9元。种一季稻的领取两次补贴,每亩合计领取30元。“一年下来,一亩田最多可领取多元补贴。”年,彭晋京父子领取的各项政策性种粮补贴有50万元左右,和销售稻谷的收益差不多!年开始,国家和省里先后出台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即“三项补贴”),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年至年,中央和省级共安排常德市农业相关保护补贴资金.81万元;年至年,市本级安排农业专项资金支出共计.36万元。中央和省、市的支农资金相继到位,各区县(市)与乡镇的奖励补助措施也适时出来了:桃源县今年投入万元用于早稻集中育秧奖补、新型经营主体奖补、双季稻轮作示范补贴、土地流转先进村奖励、集中育秧与办点示范种子采购等支出;澧县优化地力补贴政策,从耕地地力补贴资金中调剂70元/亩用于实际种粮农户奖补,切实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年,该县财政整合相关项目资金5万元,镇村两级整合资金万元直接用于早稻集中育秧补贴、专业化育秧工厂新(扩)建补贴等方面。石门县今年下拨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1万元,比去年增加万元……一项项惠农资金输送下来,农业生产主体的信心得到提振,潜力受到激发,能力得到提升。沅澧大地生机勃发,人们能够享受到政策与资金带来的红利,感受到春华秋实带来的喜悦!年改革试点以来,全市的耕地使用面积得到稳固,适度规模经营得到促进,财政资金的持续注入降低了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成本,提升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政策领航把舵,话语重若千钧。近年来,常德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牢牢把握“洞庭粮仓”的定位和责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常德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探索打造“三级联片”“四级办点”粮食生产责任制,市、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联片创建一批万亩、五千亩、千亩示范片,打造一批万亩产粮乡镇、千亩产粮大村,形成了以点带面、层层推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与此同时,实施高位推动促示范。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把粮食生产纳入重要议题,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稳定粮食生产防“两化”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示范片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推动全市粮食生产党政示范创建有序开展。市委书记曹志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振宇等市领导多次深入产粮大县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调研,要求全市上下始终心系“国之大者”,牢牢扛稳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着力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出更大贡献。今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刊载了曹志强的署名文章《自觉扛起责任担当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常德已经成为全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所辖9个区县(市)中,8个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7个是国家粮食大县。年,全市粮食生产面积.24万亩,增长1.37万亩,产量增加12万吨,连续18年保持全省第一位。年,全市落实粮食生产面积.1万亩,超出省定任务3.7万亩,其中早稻生产面积.96万亩,早稻总产量.98万吨;全力应对历史罕见的夏秋连旱灾情,取得抗旱保收的阶段性成果。

3

基石——打造五谷丰登的家园

桃源县陬市镇种粮大户组织周边村民抢抓好天气机插早稻秧苗。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秋天之美,什么都比不上“丰收”。然而,没有固若金汤、四通八达的水利设施,就难以建成大面积高标准农田,就不可能有五谷丰登的沅澧大地。沅水和澧水自西而来,穿过常德,汇入洞庭,澧水边静卧着肥沃的澧阳平原,沅水两岸有国家商品粮基地桃源县、鼎城区和汉寿县。在激荡的沅澧流域和四季变换的山峦田野之间,常德有座水库点缀其中,条5公里以上的河流蜿蜒其中,公里一线临洪大堤屹立其中,还有若干山塘渠道。水,滋养着常德大地,也考验着常德大地。年以来,常德共发生较大洪涝灾害20多次。如何变水患为水利,是常德各级党委、政府长期面对的课题,也是铸就一座粮仓所必备的前瞻性眼光。年至年,经过洞庭湖一期工程治理,松澧垸等11个重点垸约公里一线堤防普遍比年加高1至2米、加宽2至3米,水利设施呈现出更加坚固与雄壮的面貌。常德,有了抗御大洪水的底气。然而,年长江流域暴发百年一遇大洪水,洞庭湖地区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灾后重建,大规模的河湖疏浚、堤坝加固、洞庭湖二期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轰轰烈烈地铺开,澧南垸、围堤湖垸等蓄洪垸的应急安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枉水、黄石、青山、洈水、岩马、西湖、澧阳平原,这7个地名,每一个听起来都像风景名胜区。在常德人眼里,每一个地方确实都风光无限,但是,在一个年均降雨量达到毫米的区域,这7个灌区每年都有可能暴发无法预测的灾害。除了这7个大型灌区,常德还有中型灌区处、小微灌区1.27万处,灌区总面积达到.7万亩。从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常德乘势而上,把澧阳平原、黄石灌区、青山灌区、洈水灌区和枉水灌区纳入其中,共投入资金3.04亿元。与此同时,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也在推进。位于临澧县北部的官亭灌区连接临澧县、石门县、澧县,去年9月开工,今年全部完成,改造后的官亭灌区灌溉泄洪能力大幅提升,以前源头的水慢悠悠地流到末端需要三天,改造后缩短至一天。自年安乡县成为全国第一批小农水重点县开始,3年间常德有8个区县(市)相继列入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同时,全市范围内的山坪塘清淤扩容整治工程启动,机器轰鸣中,口山坪塘变了样,31万亩耕地不再“饮水难”。几十年如一日的治水与管水,构建了今日“水系连通、水道畅通、丰枯相济、安全高效”的常德水网。这个水网,在今年夏天长时间高温少雨的极端天气中担职尽责,截至8月3日,全市各类水利工程蓄水13.84亿立方米,大中型水库蓄水7.32亿立方米,处大中型灌区可保障灌溉面积.06万亩,保灌天数大多在30天以上,其他小型农田灌溉工程保灌天数基本在20天以上,各类农村供水工程保供天数基本都在45天以上。极端天气,并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粮食大面积受灾减产,澧县涔南镇曾家河社区的种粮大户马升学说,虽然遭遇了长时间的高温干旱,今年他的晚稻亩产还是有公斤左右。马升学所在的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至年底,澧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0万亩以上,为今年遭遇极端天气不减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常德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龚德汉分管农业农村工作多年,他说,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普及机械化,是稳产增产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自年湖南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常德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藏粮于地”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对农田进行田块整治,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目前共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去年,常德市整合了9.5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之“高”,就是常德“藏粮于地”的重要密码之一。“全靠这高标准农田,今年我种的亩双季稻才能水旱无忧。”澧县盐井镇三圣庙村种粮大户李明说。今年7月底以来,常德出现持续高温晴热天气,给处于关键用水期的粮食生产带来了严峻考验。但对常德的种粮户来说,高标准农田项目所整修或新建的山塘、渠坝、泵站就像一个个“蓄水池”,保住了农田灌溉“生命线”。石门县蒙泉镇白洋湖社区种粮大户董明新年初流转的亩良田,正在今年“小田改大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内。“以前很多田块不到一亩,耕作起来费工费力,现在小田变成了大田,可以全部使用机械化作业,省工省油,规模化效益出来了。”董明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赞不绝口。虽然身处不同的县,但种粮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感受却是相同的。澧县盐井镇三圣庙村农机手伍远军的体会是:“原来田小,弯角也多,旋耕机一天下来只能翻耕10亩,现在一天翻耕三四十亩。”盐井镇洪杨村种粮大户彭培军说:“以前放水要放一天一夜才能到田里来,高标准农田里设置了提水井,用水时只需要拧开阀门就可以自动蓄水,排水时则通过自流口排到田旁的水渠,方便又省力。”澧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卢赐军欣喜地介绍:“高标准农田有效破解了常德地区栽种双季稻的气候瓶颈。”与长江以南的其他地区相比,紧靠长江的常德,气候有其独特之处,春季高温来得迟,不利于早稻秧苗生长;秋季低温来得早,不利于晚稻分蘖。而依托高标准农田集中育秧则可以在3月15日进入早稻播种高峰期,不用担心倒春寒天气引发烂种烂秧。另一方面,高标准农田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可以缩短双抢时间,让晚稻秧赶在大暑节气之前全部插完,这样就成功地提前了晚稻的分蘖期,避免了寒露风对晚稻造成减产。桃源县是湖南省52个产粮核心区之一,粮食生产连续三年全省“双第一”,截至年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2.35万亩,建成率达到70%。彭晋京流转了亩稻田,其中有亩高标准农田,这些田打破了原有的不规则分布状况,将原来一亩两亩的小田改成了5亩一丘的大田,满足了农业机械通行和作业的要求。更为方便的是,通过推行“数字式”高效田,引进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农业自动气象监测站、灌溉用水计量监测控制系统、远程泵房自动化系统及智慧农业云平台软件,实现了手机APP或电脑远程控制阀门精准为农田“补水”。彭晋京不管身在何处,都可以为这亩农田进行灌溉,他只要按一下手机上的灌溉程序,水就源源不断地流进了田里,“与从前的赶水灌田完全不一样了,这种智能灌溉减轻了大户的劳动力。”彭晋京说,在“小田改大田”的过程中还增加了一亩面积,完善了机耕道,采用机械化作业更加省油省工,减少开支就意味着增收了。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曾说,从各地的实践看,高标准农田建成以后,一般能提高产能10%到20%,提高机械化水平15%到20%,提高土地流转率30%,节水达到20%至30%,节电达到30%以上,节药达到19%,节肥达到13%。这些都表明,高标准农田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功不可没。放眼沅澧大地,郭永田所说的高标准农田之“高”,正在常德农业现代化的生产实践中逐步显现,为常德粮食的持续增产带来了“加速度”,也为提振种粮大户的信心注入了“稳定剂”。

4

支撑——大户与合作社的成长壮大

桃源县陬市镇种粮大户抢收早稻。

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这条路上,大户与合作社承担着压力,也形成了动力,可以说,他们就是一座座粮仓在关键时刻的“压舱石”。常德各级党委、政府从规范入手、用政策护航,为大户和合作社的茁壮成长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高标准农田能够提高土地流转率。截至年2月,常德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到.86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60.88%。常德土地流转的传统由来已久,规范土地流转的各项措施也一路护航。常德盛泰水稻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辛继林从年开始流转耕地。“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好好的稻田抛荒了,我心里舍不得,就把那些抛荒的田捡起来栽种。”辛继林说。辛继林今年59岁,16岁时就当过生产队长,有着丰富的种田经验,但更丰富的是他对土地的感情,“只要我能流转到的地方,不赚钱都不能抛荒,种不了水稻的可以种玉米。”就是抱着这种态度,辛继林已经流转了澧县澧南镇4个村的亩稻田。土地流转经历了一个从小打小闹到规模化的过程,也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到规范的历程。今天,返乡创业已经成为热词。20年前,外出务工才是潮流。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土地耕作模式随之生变,包田、流转、大户、合作社应时而生。为了促进土地流转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常德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创新工作方式,搭建服务平台,将土地流转推上了规范化与规模化的快车道,也助推常德驶入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车道。年8月23日,鼎城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人为常德市鼎城区乌塘岗土地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张家珍颁发了营业执照,标志着常德市首家农民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这个合作社当时有股东20人,以土地经营权为出资方式,出资总额75万元,土地流转面积亩。年8月28日,常德市农村土地流转现场经验交流暨秋冬农业工作会在澧县召开,当时常德农村耕地流转面积仅为65.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4%。那是一次规范土地流转的会议,更是一次鼓励土地流转的会议。为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会议之后,各区县(市)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流转的新办法、新举措。年澧县下发了《关于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出台了《澧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暂行规定》,印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并在政府网站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以便供需双方发布和查询土地信息。在探索的道路上,常德相继出现了以户为单位、以组为单位、以村为单位的流转模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常德出台的农机补贴政策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机械化作业亟需打破田土界限,形成连片经营,实行统防统治,以组和村为单位的流转模式逐渐取代了以户为单位。“以组为单位流转可以避免大片稻田中有零散的农户田地。”鼎城区谢家铺镇葛藤桥村村民何智慧年成为种粮大户。之前,他承包过葛藤桥村至常南汽车总站的班线车,经营过农资,年流转了多亩稻田,又购置了一台抛秧机、两台插秧机和两台收割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谢家铺镇白泥塘村一块连片的一季晚稻田里指挥收割,两台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稻谷的清香从田间弥散开来。何智慧以组为单位流转了谢家铺镇白泥塘村、葛藤桥村共亩稻田,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鼎城区还制定了申报、委托、发布、审查、合同、备案等一系列土地流转工作流程,今年以来共指导全区签订流转合同3.1万份,是年流转合同签订数量的两倍。

收割机把收割的稻谷传送到车上。

今年,桃源县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土地整村集中连片流转,引导耕地合理、有序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桃源县郑家驿镇澄溪桥村党支部书记文官丰发现这个模式有“四好”:“好田差田整体流转,避免了合作社挑精拣肥;不在家的村民也可以通过村委流转土地,避免了流转不及时导致抛荒;减少了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纠纷;连片流转适应机械化作业需要。”在好模式的推动下,澄溪桥村多亩土地在今年春耕前全部签订了流转协议。杨溪桥镇江里溪村成立村级合作社,流转村内户亩土地,开荒复耕80亩,采取村集体代管代种。浔阳街道大平村将农户委托流转的亩耕地划分为4个片区,分片种植粮食品种,统防统治,统一农机作业。桃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高华说,目前桃源粮食主产区的土地流转率在70%以上,“全县八成种粮靠大户”。该县今年的粮食生产目标书上明确提出,力争将30亩以上的适度规模经营户稳定在户,适度规模流转面积在65万亩以上。从整体上来看,土地流转呈现欣欣向荣之态,但是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党委书记陈明清吐槽:“还是有些农户想不开,几亩十几亩农田不愿意流转出来,被大户承包的土地包围着,既影响了大户的机械化作业,又容易在统防统治时出现纠纷,希望上级政府部门能够出台一些措施,帮助大户突破这类瓶颈。”十多年来,土地流转模式逐步多样,流转行为逐步规范,流转效果逐步显现,通过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目前,农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四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常德市土地流转受让主体,他们是农业现代化舞台上的主角。主角要唱戏,服务走在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相应的扶持和培育,一直伴随着常德农业现代化的全程。这个进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市委、市政府对粮食生产这一重大课题的深谋远虑。年12月,常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有关精神,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年1月,全市第一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在石门县召开。两个月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建设的文件出台。到年时,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4家,流转农田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为户,共流转耕地74.1万亩。然而,规模化程度小、集约化程度低、种粮成本偏高、大户积极性欠缺这些因素仍然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在这种情况下,常德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分组深入到大户中间座谈,了解大户发展壮大过程中存在的顾虑和困难,并从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大财政和信贷支持力度多方入手,保护和提升种粮大户的积极性。年11月12日,常德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了一个70多人的培训班。这70多人包括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带头人以及返乡涉农创业者,学习内容包括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农村电商发展与现状、农业转基因的发展与现状、生态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的前景。常德正在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全面支撑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土地流转与农业机械化相辅相成。机械化进程,常德先人一步。22年前,常德市就迈出了第一步,对农民购买农机给予补贴。政府拿出万元对农民购买联合收割机给予财政补贴,每台补助1.1万元。这距离国家出台农机补贴政策还有4年。年全国补贴政策出台时,常德的农机补贴已经走向“纵深”,不仅向农民推出了农机推荐目录,补贴额度更是达到了农机价格的30%。农业机械的使用,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随“机”兴起。“耕田有农机、种粮有大户”的景象出现了。今年10月1日,鼎城区谢家铺镇万亩优质稻示范片的晚稻田里,一台植保无人机飞翔在半空中,按照设定路线、高度和喷药量来回作业。这台无人机是种粮大户匡松国今年购置的,原价5.4万元,补贴1.8万元。他年初购买了两台高速抛秧机,原价近14万元,补贴之后实际出资4万多元。除了是流转土地0多亩的种粮大户,匡松国还有一个身份——鼎城区天水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股东。匡松国身着白衬衣黑长裤,瘦而高,肤色黝黑,劲头十足。乍一看去,他一点都不像个种田人。年之前,他在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经营一家餐馆。年,他回到谢家铺镇重新当起了农民。年,之前经营农资亏损的胡超开始思考农业的路子到底在哪里?“我在大学是学农的,这是我的优势,我不种田干什么呢?当时我坚定地选择从事农业,是因为我相信农业会改变,春天会到来。”当年,胡超流转了多亩稻田,从农资经营转向粮食生产。不久,年出生的匡松国和年出生的胡超相遇了。这两个种粮大户盘算了各自手头的农机和资金之后,于年3月创建了鼎城区天水农机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天水农机)。经过5年的发展,现在的天水农机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余台(套),共入股土地亩,流转稻田亩,托管土地亩,年水稻种植面积达1.9万亩,粮食总产量常年保持在吨以上,可以说,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土地流转+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的新路子。“十三五”以来,常德市又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6亿元,帮助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补贴各类农机具超过4.4万台(套)。像天水农机这样的合作社常德已超过家,流转耕地面积更是高达万亩,一直以来困扰农村的“谁来种田”的问题得到了有力的回答。农机补贴与土地流转互相作用,互相助推,当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5%时,土地流转也日益加速。目前,常德的种粮大户数量稳定在2.6万户以上,实力雄厚的大户更是农业机械化坚定的拥趸者。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合作社股东,在土地流转和农机普及的大背景下,这3个身份都能十分和谐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今年48岁的何智慧是千亩以上的种粮大户,5台农机的拥有者,也是天水农机的股东,旋耕、植保和烘干都由天水农机提供服务。这种专业的农事服务,既让他感到放心,也减轻了他在资金方面的压力。除此之外,天水农机还向周边农户提供机耕、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烘干全程社会化服务,不但农村种田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还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损耗。这样一来,一度下滑的种田积极性得到激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号召下,双季稻种植政策得到很好的贯彻,水稻栽种面积和产量也得以保证。辛继林今年栽种双季稻1多亩,一季稻多亩。这个有着43年种田经历的新型农民,感叹农业机械化减轻了种田人的劳动强度:“一个人包0多亩田来种,二十年前想都不敢想啊!”但是,他也因近几年的气候变化和农资上涨颇感压力。年9月那场提前半个月到来的寒露风,至今让他心有余悸,“晚稻没能及时授粉,大部分都是空壳,种粮大户成了损失大户。”今年长时间的高温少雨天气对一季稻影响很大,他几乎每天都要抽水缓解旱情,“现在柴油价格这么高,每天抽水的成本怎么算?加上今年农药、化肥、除草剂大幅涨价,有些甚至翻了一番,稻谷收购价不变的情况下,之前因为规模种植产生的利润都被抵消了,遇到天灾还要亏损。”9月2日下午6时许,辛继林站在澧县澧南镇彭坪村的双季稻示范基地旁,表达了他在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思考:“农业是靠天吃饭,但国家也需要有效应对措施,比如提高政策性的农业保险赔付额度,让大户少亏一点。”停顿了几分钟,他又笑了笑,继续道:“我已经59岁了,最多再干十年吧,现在的大户多数是我这个年纪的,还是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把种田的接力棒接过去。”年出生的彭晋京告诉记者,陬市镇长乐村还有两个种粮大户比他更年轻,都是“90后”,“种粮的政策越来越好,机械作业的范围越来越广,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大”。彭晋京毕业于江西服装学院,回乡种粮之前在长沙从事服装设计与采购工作。种粮大户主力军仍然是富有经验的中年群体,但也不乏回乡种田的年轻人。从采访的情况来看,种粮大户中既有以谭本湘为代表的“50后”,他们在田土之间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丰富的种粮经验是他们最大的宝藏;也有像“60后”匡松国一样创业成功之后的“返乡者”,他们把在城市打拼的收益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也有对农业的前景充满期待的“70后”胡超和何智慧,他们始终相信“国家对农业的政策会越来越好,农业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80后”彭晋京和鼎城区亿泽水稻专业合作社的“90后”理事长陈帅宇,他们则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折不扣的“新生代”。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常德种粮大户已经形成梯队。水稻栽种之古,政策落地之实,水利设施之固,高标准农田之高,土地流转之顺,大户和合作社之茁壮,成就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洞庭粮仓”。但是常德人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把目光投向更远的远方,水稻生产的优质、优品、高效。

5

创优一一从"芯"生长的常德香米

鼎城区牛鼻滩镇同春垸村华茂诚信蔬菜专业合作社育秧工厂内景。

一手抓高产、稳产、丰产,一手抓优质、优品、高效。久负“鱼米之乡”盛名的常德厚积薄发,正在从粮食生产大市,阔步迈向粮食产业强市!一颗种子,怎样才能在洞庭湖畔、沅澧沃土生根发芽、抽穗扬花,孕育出最饱满、芳香的谷粒?一粒大米,要披上什么“嫁衣”,才能在琳琅满目的市场上脱颖而出、身价倍增,受到消费者青睐?从种子到大米,从品种推优到品牌打造,常德市牢牢抓住一头一尾,竭力走出粮食连年丰产,但农户种粮效益低、粮食品牌效应不明显的尴尬局面。种子之于农业,犹如芯片之于科技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种子。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年,袁隆平院士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种植技术,解决了水稻高产问题。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常德育种高手李伊良开始在广西进行水稻品种繁育。此前发生的一件事,深深触痛了他——美国一家公司以“米质达不到美国人的市场标准”为由,终止了与我国签订高产杂交水稻转让技术合同。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李伊良揣着培育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这个梦想,一头扎进稻田,开始了几十年奔波于广西、湖南、海南几地育种的候鸟般的生活。“有人说我像农民,却不知道我的辛苦和农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长期顶着烈日在基地整地、授粉;冒着台风暴雨堵缺口,在洪水中保住了82份亲本材料;农时不等人,我连续16年守在基地,没有回家过年……”回忆起往事,李伊良说得云淡风轻。年,李伊良取得了轰动世界的突破——攻克了杂交水稻高产而不优质的世界难题。他选育出的全国第一个水稻优质不育系金23A,实现了杂交水稻高产与优质的完美结合。“金优”系列品种累计推广效益超过亿元,不仅在国内各个籼稻主产区被广泛种植,还被示范推广到越南、印度、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和巴西、乌拉圭、南非等国,促进了世界杂交水稻生产的发展。如今,85岁的李伊良依然有40%的时间泡在水稻实验基地。他念念不忘的,是当前水稻品种研发的两大难关:一是培育出优质的超级稻品种;二是培育出低成本、好繁殖的优质品种,降低农民的种粮成本。去年7月,李伊良应邀参加了全市早稻新品种观摩评鉴会。这次观摩评鉴,是常德市水稻主推品种筛选与推广工作的一部分。据统计,常德市每年水稻用种需求量近万公斤,但市场上应用的品种有个左右。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农民选种难、卖粮难、增收难。种植品种多,也会导致米业企业规模化经营程度降低,难以实现品牌化生产。年初,大规模的水稻主推品种筛选与推广工作在常德铺开。建设试验示范点、进行品比试验、召开院企合作座谈会、组织科研课题中期检查、举行观摩评鉴会……今年3月,市农业农村局发布包含早稻、中稻、晚稻和玉米在内的21个常德宜种品种。“在种子完全市场化的背景下,常德市开展主推品种筛选工作,体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担当和作为。市场上的多个品种,哪些适应常德的气候、土壤,适合在常德播种,用实验数据说话,不让老百姓走弯路。”市农科院党委书记徐郁平说。市农科院下属的常德市水稻研究所,就是开展品种筛选与推广工作的主要单位。在前辈的光环和激励下,常德市水稻研究所所长彭建带领着一半以上人员取得硕士学位的水稻科研团队,常年没有节假日,奋战在水稻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一线。彭建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们探索的“稻再油”轮作模式试验成功了,每亩可增收元,有望大面积推广;选育的系列常规香稻品种已送参实验,将为常德香米提供有力的本地品种支撑……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建成77个标准化集中育秧中心,每年选派0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提供粮食生产全过程技术服务……常德用扎扎实实的行动落实着“藏粮于技”这一国家战略。目前,常德市的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优质稻面积超过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面积万亩。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常德香米,核心基地面积已经达到37万亩。罗爱来悉心打造的5万亩常德香米基地,就是37万亩中的一部分。如果年不搭上常德香米这班“快车”,他现在可能还守着桃源县这块市场,带着业务员团队四处找销路。现在,罗爱来的爱来米业有4台装载量为35吨的货车,每天往返贵州、广西等地运送大米,没有一天停歇过。罗爱来正在积极申办有关手续,计划将大米卖到国外去。年获得政府授权使用常德香米区域公用品牌后,罗爱来切身感受到了品牌价值对企业和农民增收的带动效应。他算了一笔账,普通大米的价格为2元至4元/斤,常德香米卖到了8元/斤,企业的综合利润也从8%增长到15%。农民种植常德香米,每亩至少能增收元。

航拍桃源县枫树维回乡稻田秋色。

同样坐落在桃源县的龙凤米业,也凭借常德香米和桃源富硒香米这两张名片,在网红主播、企业负责人高英的电商营销带动下,从一个大米加工厂发展成具有3万多亩富硒优质稻基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常德香米姐姐”高英发布的短视频里,有基地动态、服务信息,也有农事科普、农村趣事,她一年开展了多次直播,将常德特产卖到全国各地。在人民网、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年人民优选直播大赛全国总决赛上,她荣获人民优选(优秀巾帼)特约推荐官。常德生产香米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据《桃源地名大观》记载,桃源县九溪乡(现九溪镇)在唐代出产的香米“颗大齐崭,色白如珍珠,煮出饭来香气四溢”。年,常德市组团前往黑龙江省五常市考察学习,“五常”模式让每一位考察团成员深有感触、深受启发。常德人不能守着金饭碗讨饭吃,亟需打造一个叫得响的大米品牌,推动稻米产业发展!年5月,由常德市人民政府授权,市农委、市粮食局牵头协调,市粮食行业协会向农业部申请了常德香米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常德香米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年2月,常德香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向常德市粮食行业协会颁发了常德香米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种植区域涵盖9个区县(市)的86个乡镇,种植规模万亩。年,常德香米荣获湖南省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年,常德香米荣获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示交易会金奖。年,在全国多个地理标志产品中推选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产品目录,常德香米以最好的品质入选。预计到年,全市常德香米标准化种植面积将达到5.3万公顷,常德香米产业链总收入将突破亿元,帮助农民增收10亿元。未来,有了科技的更多加持,沅澧大地的金秋稻熟图景将更加精彩。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稻香四溢的沅澧大地,展现着“洞庭粮仓”的常德担当!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期待,倚大湖之西的常德,奋力谱写“稻作之源”的现代华章!

猜你还想看

◆常德召开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暨“三大支撑八项重点”工作和“六大专项行动”推进会◆周振宇赴长沙拜访湖南轨道集团、怀邵衡铁路公司◆10月30日起,常德桃花源机场将执行冬春航季航班计划

END

记者:罗慧魏仙耘孟令坤高玲李雪芹编辑:祝嘉锶

新闻爆料-、1890315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