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图文无关,致谢原创)
吕定元在澧县(七)
文/龚道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吕定元同志既认为教育事业是百年大计,必须重视教育工作,又认定抓教育必须首先抓骨干、抓教师队伍的稳定,抓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年底,县教育局长杨九洲因自己父母亲一直是农村户口,住在慈利县岩泊渡老家,照顾老人不方便,又想到慈利县委来了商调函,要他回家乡去担任教育局长或一中校长,便鼓足勇气找吕定元汇报思想,明确表示:自己父母年纪大了,需要我去照顾,我想调回慈利县去工作。
吕定元同志也很爽快,对杨九洲说:“你不能走,父母年纪大了,给你父母解决城镇户口,吃商品粮,然后把他们接到你身边住,你打报告。
杨九洲考虑回家乡的成分多一些,听了吕书记的答复后一直没有写申请报告。
然而没过多久,吕定元又派秘书把杨九洲找去,没问几句话就写个便条给他,说:“你去公安局为你父母办农转非手续吧!”
自此,杨九洲更加安心地在澧县工作,一心一意地把全县教育工作搞出色。
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的春风,吹开了澧县历次政治运动造成的冤假错案的坚冰,各条战线的平反冤案、改正错案的落实政策工作全面铺开。
年冬天,时任澧县县委办副主任的李树国考虑到自己在“反右”期间是教育战线的负责人之一,对“反右”扩大化的情况比较清楚,主动提出到文教战线去工作,亲手去把曾经参与过抓右派的错误纠正过来。
县委领导也想把杨九洲调出教育战线另外任用,于是任命李树国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教育局党委书记,作为过渡期的安排。
李树国经过亲自参与教育管理,进一步看清了杨九洲抓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且再次向县委建议,将杨九洲继续放在教育局长的位置上。
从此,他俩团结一致,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在原洞庭缸套厂的斜对面征地40余亩,投资近百万元,重建了澧县第二中学。取消各乡镇的戴帽初中班,各乡镇只办一所初级中学。
并且按每六千人口划分小区,一个小区重点办一所中心完小。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实行公办教师退休后可让一名有任教资质的子女顶班的制度,民办教师可以在当地所在乡镇调动工作单位的制度。
教育战线落实政策后,不少公办教师一归队就到了退休年龄,子女顶班后出现了“去了一个教书的,补了一个喂猪的”现象,师资质量亟待提高。
李树国、杨九州向吕定元汇报,非办教师进修学校不可。
县委经过研究,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建成了教师进修学校,先后培训了几百名中小学教师,初步满足了教学工作的需要。
4月初,县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供销社代表小组交上一份提案,鉴于城郊黄沙湾一带仓库多、职工居民多,小孩上学困难的情况,建议政府就近新建一所小学。
吕定元觉得很有道理,立即研究决定,由文教局牵头,以财贸战线集体办校、群众办校的方式筹措资金,修建兰江小学,校址选在伍家洼。
5月的一天,吕定元在城关完小听到联校长唐希文、一完小校长余长礼反映,新建兰江小学的经费还没落实。他便打电话追牵头单位文教局。
县长陈彰嘉说:“光靠文教局、联校,解决经费不行。”吕定元便要陈县长、朱副县长主持召开工交、财贸、计委、文教战线负责人会议,集资办校。当场落实计划8万多元,由各单位在6月底前交城关联校。
这样抢在暑假期间搞完基建,下半年供多名学生就近入学。
在落实中央关于普及小学教育决定的时候,有同志提出给兰江小学财政拨款2万元,吕定元提议安排15万元,为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兰江职中奠定了坚实基础。
县城没有幼儿园,吕定元认为: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这既是基础设施问题,更是全方位抓计划生育的措施问题。决定拨款5万元,修起政府幼儿园。
接着,他责成教育局还从教育战线调进幼儿教师8名,办成个独立的事业单位,由机关行政组管理,教师的工资和幼儿园的费用由县财政拨付。
(未完待续,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