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一郧阳。由于自明成化十二年(年)在郧县始置郧阳府而诞生后,就滋长在前述那种殷实的人文和自然地理资源中。因此,就形成了从郧阳提督巡抚到清康熙十九年(年),长达年发展之顶峰的历史阶段。由边缘形态转变成为中心化。一跃成为起点高、辖区广,比行省还要重要的军政建制地方,实现了明、清两朝统治者,所要治理流民控制边缘荒野的大片疆域沃土山地之目的。这里,可由以下五个方面得到证实。
清顺治年间郧阳抚治辖区图
一是多边缘,中心化。郧县原本是一个地处鄂、豫、陕、川四省浩瀚的荒野深山的边缘之小邑。可是,自设府继而成为抚治后,就产生了历史性的大飞跃。这里的郧阳就迅速变为直属明、清两朝管辖的,行省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巨镇。同时也就进一步突现出了它的战略地位。使之枕秦巴,控陕川,撬豫鄂,西进东出,不东不西,既南又北的地理功能逐渐形成。二是起点高,辖区广。
因为郧县城设郧阳府至提督巡抚,这一行政军事建制,所以此地破格升两级,由县越州(地区)而人省,属朝廷直辖之地。虽然起初由于临时差派,也未明确省区职权其辖区依据朝廷旨意时有变更。但是,始起的属辖获得到的是基本保持。最兴盛时期,就覆盖着鄂、豫、陕、川四省九州六十五个县的管理。既是到了晚期的明万历十八年(年)至清康熙十九年(年)二月二日以四川平定,撤除郧阳抚治期间,它所辖区仍然是东至河南的汝南,西达四川的广元和甘肃的两当县,北接河南的灵宝,南抵四川的巫山和湖南的澧县。也还辖五府一州六十余县(州)。因此,可完全显示出郧阳就是承载了,这里一个漫长而达到辉煌的抚治时代顶峰的地名。三是众高官,创功业。在郧阳抚治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历史里,执政高官吏甚多,朝廷命官仅任抚治官衔者就多达一百二十余人,可见郧阳实为重镇要地。不仅如此,而且也同时出现了不少的农民起义头领,和平息义军的官方将领。这样以来,也无疑是对时史为行省抚治的大郧阳起到了震撼、突现和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在这里其中政绩显著,贡献大,声望高者有九。他们分别是首任者原杰、后续者吴道宏、戴珊、沈晖、王鉴之、刘琬、王以旗、王世贞、裴应章等人。今在此仅举巡抚之首任者原杰(年﹣-年)其字子英,山西阳城人,正统年间进士。在明成化十二年于荆襄任抚治时,他遵照帝“图经久计,毋徇目前之谋……凡事悉听从便宜处置的命令,亲自视察楚、豫、陕三省之边的八郡之地,安置流民多户,共计为余人后,请示朝廷同意在郧县开设郧阳府。并且,在三边增设新县治,相继始建了郧阳都察院和湖广行都司及卫所。进而,改荆襄抚治为郧阳抚治,统辖湖广、陕西、湖南边域六十多个州县。由于他不遗余力的坚持抚治,为逐步平息屡次的农民起义,使地方化混乱为稳定。这样以来,不仅给流民带来了安居乐业的环境,而且也为解除朝廷对流民长期造乱,所引起的忧虑而立下了显著之功。因此,更加得到了朝廷的特别信任。同时,即又将其提升为右都御史,进南京兵部尚书。因此,后续的八位抚治等人,不仅既俱敬仰他,又为之楷模,而且在教化流民巩固和发展郧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方面上,都做出了一些值得人们称颂的历史性丰功伟绩。正因为有上述史实的客观反映,所以这些朝廷命官的出色作为,就对郧阳这个地名产生了很大的彰明昭著的作用。四是众将领,平义军。从造反于郧阳抚治区域的农民起义与平息过程中,所出现的群头众将的情况来看,总的格局是此起彼伏。非但是有在郧阳的,而且还有是来自四川、河北、陕西三省农民起义的波及者们。①直接于郧阳起义的是,于明成化元年(年)至六年(年)之间,因次数较多,义军之头目也达数十人之多。他们分别是刘通、石龙、刘长子、苗龙、苗虎、李胡子、王洪、王彪、石歪脖、李厚等。其中主要头领是刘通,“他率郧房山中流民数十万之众,在房县大木场组织起义。”他以石龙为谋主,刘长子为国老,苗龙、苗虎为先锋,拥众十余万,谋以湖广西北为根据地攻夺河南省南阳,西达陕南汉水两岸,东到湖广蕲黄之境,其声势浩大,是明朝统一以来前所没有的,成为明朝廷的一个心腹大患。可是,先是虽有李震、王瀛、汪锋、唐慎、朱永等官方将领,依据朝廷旨意,对义军进行严厉的镇压。但后来主要还是以将领白圭、王恕所率部,将此次起义军完全平息。②来自其它三省农民起义而波及郧阳的情况分别如下。一说四川。
于明正德四年(年)七月至九年(年)二月期间,数次农民起义都涉及到郧阳。除明正德四年(年)七月,以刘烈为首的一支多人义军攻进陕西境内,夺取汉中,直接影响到湖广。然而,官兵却无法阻挡,致使义军趁机渗入四方八地之外。还有蓝五、蓝廷瑞、鄢本恕、廖惠、廖麻子等所领导的四川义军,都在史上时为郧阳抚治的西边区域中活动频繁。特别是蓝廷瑞、鄢本恕所率的十余万义军,以陕西汉中为据点,夺取湖广郧阳,由荆州、襄阳东下。后来,被官方将领洪钟、彭泽等人率部镇压平息。二说河北。于明正德五年(年)十月至七年(年)正月年间,在这二年中虽先后发生有刘六、刘七、刘惠、贾勉儿、赵金遂、刘资、赵金番等农民起义首领,但最为主要的还是刘六。他带领的义军在郧阳抚治区域的北边,展开反复无常的斗争活动。曾攻陷河南的州县就有南阳所辖的舞县和叶县。后被朝中将领时源、王瑾、朱忠、夏光复、姚信等人率部将其败灭。三说陕西。于明崇祯六年(年)至十七年(年)之间,在这十多年中发生在陕西省的农民起义,虽然也对郧阳抚治境内冲击激烈影响很大,但十分令人惊奇的是都未曾攻破过郧阳府城。前前后后的义军头领多达二十五人之众,他们分别是混世王、满天星、姬关锁、翻山动、掌世王、显道神、高迎祥、姚黄、郝摇旗、李来亨、党守素、李过、刘体纯、塔天宝、高必正、马腾云、袁宗弟、田见秀、马守应、王自用、罗汝才、张献忠、李自成、王大梁、刘宗敏。特别是李自成(号称李闯王)领导十万多义军,抗清斗争最为激烈声势浩大烽火连天,曾攻州夺县占领京都。可是,神奇的是郧阳抚治之城虽多次经过数起义军的攻战,但最终都是以义军败退为结局而稳如泰山。尽管如此,数起起义之军最终仍被明、清朝廷,委任的主要将领如:卢象升、曹文诏、左良玉、邓记、杨嗣昌、贺人龙、熊文灿、徐腾蛟、李国英、于大海、穆里玛、图海、董学礼、王一正、穆生辉、孙达里、觉罗巴尔布、科尔昆等十八人,以朝廷旨意率其各自部属征服而告终。总之,双方互相征战的历史不论它是褒是贬,既是客观事物的发展,也是人为的因素所造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事实。同时,他们反抗与镇压的频繁显赫活动所造成之声势,也为渲染郧阳这个地名的声望起到了重大历史性的震撼作用。五是五名城,两遗产。从汉文化这个角度上来讲,时史名为郧阳抚治的辖区中,有五座文化名城。它们分别是湖北的荆州、襄樊、钟祥;陕西的汉中;河南的南阳。它们各自具有的特殊内涵是,荆州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二十四个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襄樊是具有二干八百年悠久历史的城市。钟祥是具有长达二千七百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其境内且有明显陵是嘉靖帝亲生父母的合葬墓。南阳是人杰地灵的名人辈出之地,仅载入史册者就有两千多人。此外,还有两处世界文化遗址。一如:武当山古建筑群于年12月,就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二如:明显陵于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也列入世界文化名录。鉴于此,郧阳抚治区域实属汉文化摇蓝之称而不过。总之,从以上文字来看说明它们也是使郧阳地名盛名天下,涵藏着的历史性巨大底蕴。(备注:本文参考文献:湖北方志、郧阳与地名等等。文献浩瀚、史资繁众、百家云云。此若有文字错讹、出处舛漏,引用失当,烦请私信斧正,凡此不胜感激!—秦楚刊号)
请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9568.html